《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怎樣的環境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許多相關研究也表明:只有能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環境,才能被稱得上是有價值的環境,才能成為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的環境。環境就像一位默默無聞地老師,靜靜地發揮著他特殊的、潛在的教育作用。
現代社會是一個不斷進步的社會,科技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一代偉人鄧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未來的世界將是科技現代化的世界,今天的幼兒將是未來世界建設的生力軍。他們天生具有好奇心,表現為對周圍環境的注視、跟蹤、觀察、操作、提問等。因此,環境是幼兒學科學、進行科技活動的必要條件,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前提。那么,怎樣才能使環境融入幼兒的科技活動中,成為幼兒的老師,發揮其最佳作用呢?
一、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幼兒園物質環境,在幼兒生活中滲透科學。
幼兒園的科技教育除了可利用客觀的環境,使幼兒在接觸廣闊的大自然、大社會中接受教育外,還應盡可能地創造幼兒園的微觀環境。如:園地、自然角、科學發現室等,并充分發揮它們在科學教育中的作用。
在我們幼兒園種植了各種樹木、花卉(如:竹子、紫薇、桂花、梧桐等,常綠樹、落葉樹、喬木、灌木、藤本……)有不同生長期和不同體形、色彩的花葉果、還有大片的綠蔭草坪。真正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在戶外活動時,孩子常常被這些花草樹木所吸引。一次飯后散步中,我帶著孩子們來到幼兒園的林蔭道上,孩子們一個個嗅著鼻子。“哇!好香啊!老師,是什么東西這么香?”孩子們驚奇地問我。華夢烯說:“老師,我知道,這是桂花的香味。”“恩!是桂花的香味。”我肯定了她的回答:“那我們來找找桂花在哪兒,好嗎?”孩子們愉快地答應了我的要求,很快,他們順著香味找到了桂花樹,欣喜地指著樹上的漢字牌告訴我:“老師,你看!桂花樹,是它發出的香味!”在這次不經意的散步中,孩子們通過幼兒園豐富的環境,體驗了自然科學帶給他們的快樂,同時,他們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奇妙,也培養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植物的熱情。
二、結合自然環境,培養幼兒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自然環境提供了天然、有趣、豐富、生動、開放的場所。大自然以其無比寬廣和慈愛的胸懷,在每一個季節都向孩子們獻出妙趣橫生的禮物,引導孩子發現自然界的變化和奇妙。不僅能發展孩子對環境和天氣的適應能力,而且能極大地激發他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一次戶外活動中,我帶著孩子們出去玩耍,孩子們發現小草的葉子變成藍色的。后來,我引導幼兒思考:“為什么樹葉子會變成藍色的?”由于是孩子們自己的發現,所以,他們的探索欲望被大大激發出來。后來我又帶領幼兒做了“會喝水的紙”、“向上流的水”等一系列的小實驗,讓孩子們自己探索發現和集體討論。通過孩子們的不斷探索,他們知道什么是毛細現象。
三、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科技操作材料。
幼兒從出生起,就在不斷地探索著整個世界:聽到聲音會到處尋找,看到水洼會想去踩一踩,手里拿著東西會放到嘴里。就是在這些大大小小的探索行為中,他們逐漸獲得了有關世界的經驗,逐步理解了周圍的世界。正如科學家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索的本能,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也是使他們的認識活動得以維持和獲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幼兒的思維與成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們主要依賴于具體的動作和表象,從而形成他們的認識結構。所以,幼兒需要通過各種具體的活動來認識事物,學習科學。而豐富的物質材料能刺激幼兒的探索行為,因此,在教育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適合其發展水平,滿足其內在需要和興趣的物質環境,誘發幼兒自主活動,自發探索。以使幼兒自由選擇,獨立操作,自動練習和自我發展。
在科技活動《種子變變變》活動時,我在活動區提供了干濕各一的黃豆、花生、稻谷以及各種操作工具:石磨、石臼、積木等,讓幼兒探索:如何把黃豆磨成豆漿,是用干的黃豆,還是用浸泡過的黃豆;如何把花生變成花生奶;如何把稻谷分開;選擇那種工具是最好等等。孩子們在活動區玩得津津有味,并主動探索到了問題的最佳答案。在孩子們動手操作、自由探索的過程中,最容易得到滿足,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都會得到極大的發揮。
新的科學教育觀強調讓孩子們面對真實,向真實發問,與真實接觸。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動手動腦,探索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地獲取知識。因此,我們應盡量的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適宜幼兒操作的材料,以滿足幼兒不斷提高的探索欲望。
四、創設墻面環境,讓幼兒在與墻飾的對話中感知科技知識。
對幼兒來說,他們的決大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度過的,而在幼兒園更多的時間是在活動室里。因此,墻飾就成為幼兒耳濡目染、形影不離地朋友,讓幼兒與墻飾對話,給幼兒帶來科技知識就顯得極為重要。
我園以科技教育為園本教育特色,為了結合課程教育,我們精心設計了一組與科技有關的墻飾。當你走進我園,在大廳里會看到一片蔚藍色的宇宙空間,有地球、太陽、火星、水星……用可愛的卡通形象告訴幼兒宇宙的奧秘。你知道世界水日是哪天嗎?知道10月4日是什么節日嗎?知道地球媽媽的節日么?走進長廊,就會一目了然,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在娃娃電腦房門外的走廊上圖文并貌的向幼兒講述了什么是電腦,電腦的用途等等。另外,我們還讓幼兒參與制作了問題畫,把孩子們想問的問題畫在紙上并掛在了走廊里,通過讓孩子們自己參與,使得他們對科技,對探索科技的奧秘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墻飾真正成為幼兒的老師,與幼兒進行了對話。
五、創造寬松自由的心理環境,使幼兒敢于探索。
心理環境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前提。幼兒在寬松、和諧的環境氣氛中,在心理上有安全感的環境中,能使他們集中精力去嘗試和探索。
新《綱要》指出:“為幼兒的探索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實踐證明,寬松自由的氛圍,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的基礎。作為教師,我們應不要為孩子設計、規劃好所有的活動細節,不要嘲笑孩子在科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幼稚,不要為孩子在科學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暫時停頓或停止而焦慮,更不要在孩子玩得興高采烈時生硬地打斷他的游戲。
首先,學會諒解幼兒的錯誤與過失。孩子正處在認識世界的初級階段,出現錯誤是難免的。在一次課間活動時,我班的許鋮小朋友拿著金魚缸匆匆跑道水池邊,抓著金魚就用肥皂洗。我問他:“為什么用肥皂洗金魚?”他欣喜地看著我說:“老師,在家我身上臟了都是我媽媽幫我洗澡的,你看,這金魚好長時間都沒有洗澡了,身上肯定臟了,我來幫它洗洗澡。”結果沒過多長時間那條金魚就死了。經過這一過程,許誠的認識又有了新的提高,不是嗎?我們應該接受孩子們的“胡思亂想”,容忍他們的“胡作非為”。想想,如果愛迪生的媽媽怒吼著把小小的愛迪生從孵著的雞蛋拎起來,或者笑他的“愚蠢”,那么,我們現在可能還不知道燈泡是什么呢!
其次,在幼兒的生活中會有很多的疑問,會提出很多的問題。“大海為什么是藍色的?”“直升飛機為什么能直升直降?”“月亮為什么會發光?”……幼兒急切地想知道世界為什么是這樣,生活中為什么有這些現象。作為教師,要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對他們所提問題的重視,由衷的贊賞。在活動“沉與浮”中,幼兒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哪些物體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體是沉在水底的。而王唯一小朋友又發現:鐵是沉在水底的,但船是鐵做的,為什么不沉在水底呢?就他提出的問題,我鼓勵孩子們回家通過調查、找資料等多種形式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從而使這次科技教育活動的內容得到了升華。
對幼兒來說,科學就是他們每天所要做的事,幼兒天生具有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環境的注視等,而環境對于孩子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將良好的環境引入到孩子們的科技教育活動中,成為孩子們的第三任老師,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作用。因此,應充分優化幼兒園科技教育環境,這樣才能為幼兒的科技教育活動提供廣闊的空間,全方位對幼兒進行科技教育,為幼兒成為21世紀合格的科技人才打下基礎。
【科學教育與環境創設】相關文章:
• 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幼兒的發展
• 尋覓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影蹤”
• 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的基本要求
• 幼兒園校園環境創設中的幾點思考
• 探索幼兒園主題活動的環境創設
• 環境創設新視點 -----墻壁會說話
• 幼兒園環境創設與幼兒環保教育
• 芻議幼兒園環境創設與幼兒教育
• 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之初探
• 基于民間文化傳承的幼兒園環境創設
• 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教育價值
• 環境創設中“序”、“續”、“意”、“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