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體育活動不僅是促進幼兒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幼兒在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重要力量。然而幼兒園體育活動在實施過程中與理論背道而馳的現象司空見慣,因此,我們在闡述幼兒園體育教學的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存在的問題,給出了加強幼兒體育教學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幼兒園 體育活動 問題 對策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人們對于體育教育越來越重視,但受傳統育兒理念、幼教教師專業化素質等因素的制約,幼兒體育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面對新形勢,我們必須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樹立起正確的體育教育觀念,始終把孩子放在主體地位,加強幼兒體育教學的互動性,建立平等、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幼兒在輕松、活潑、溫馨的活動氛圍中健康成長,實現幼兒學前教育的全面發展。
一、幼兒園體育教學的現狀
1、從“文本”向“生本”轉變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育兒為本,素質為先,已成為幼兒園學前教育的首要任務和核心理念,也得到廣大家長及社會的廣泛認同。幼兒教師作為孩子的“心靈之師”,既是知識的傳遞者,也是心靈世界的開拓者,這也成為社會各方的普遍共識。
2、從傳統封閉型向現代開放型轉變
受活動場地所限,加上傳統重保輕教思想的影響,幼兒體育教學淪為做做游戲、唱唱兒歌,活動模式固化,忽略了幼兒作為教育主體的現實需要,孩子只能機械、被動的應付了事,缺乏新穎性、創新性,教學尚處于傳統固化了的封閉思維狀態,幼兒的學習效果不明顯。但有些幼兒園已正在努力改進,使活動呈現方式多元化、內容多樣化,活動空間也日益擴展。
3、從重教向重學轉變
傳統教學中的講解、示范、練習,是幼兒體育教學的基本教法。但是,要防止教師牽著孩子走,孩子圍著教師轉,讓孩子適應教師的教,幼兒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這是以教定學。而素質教育則要求讓孩子主動學習,突出孩子的主體地位。
二、幼兒園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1.重教師的課前設計,輕幼兒的主動參與。
傳統教案的核心是幼兒教師對教材熟悉掌握的程度及教學能力,然而一些教師往往在課前準備中一個人冥思苦想,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設計活動的形式,把準備工作做得很“細致”。如做大量的頭飾,準備很多活動材料,布置大型的場景等等,卻很少讓幼兒關注整個教學過程。孩子只能按照幼兒教師所規定的內容、方法、時間去學習,孩子無法選擇感興趣的內容,無法體驗到參與準備工作的樂趣,無法對自己的活動體驗作出主動的決定,削弱了幼兒主動性的發揮,使活動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再加上目前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特別是隔代親情況更為普遍,這就造成孩子缺乏規則意識,心理脆弱,怕累怕苦,遇到不順就哭,遭遇挫折就退縮。
2、創新意識簡單化,探索活動機械化
有些教師認為現在崇尚創新,因此,無論什么樣的體育活動,都要求幼兒創新。“單腳跳”要創造性地跳,因而幼兒在練習時手舞足蹈,動足腦筋“取悅”教師,而把單腳跳的基本要求丟在一邊。也有的教師在引導幼兒探索時,只是一遍遍地重復要求,讓幼兒自由探索,缺乏層次性的指導策略,使幼兒的探索流于機械。
這個問題在公開教學、活動評優中尤為突出。有的教師單純追求表面的新穎、熱鬧,重視形式上的翻新,器械運用上的獨特。有些教師在一段時間內統統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你玩“鞋盒”,我就玩“紙板”、玩“輪胎”、玩“滑板”,不管這“一物”是否適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是否對“增強幼兒體質”有益,因而往往出現內容拼湊,器械“中看不中用”的尷尬。
3、運動量太少,難度太低,練習密度不足。
幼兒園教師基于自身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等影響,往往選擇一些安靜、輕松、安全且偏重于技巧練習的活動內容。在活動組織上,講解密度、示范密度過長,練習密度不足。教師往往不敢運用一些強度大、險度高的內容,從而使幼兒失去“跳一跳、夠得著”的樂趣,失去迎接挑戰和困難的鍛煉機會。特別是男孩子,在活動過程中精力不能得到足夠的“宣泄”,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輕松“達標”,既影響了鍛煉身體的效果,也對幼兒的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利。
4、活動過程中安全管控意識薄弱
活潑好動是幼兒的天性。但在活動過程中,有時監管不到位,往往導致損傷事件的發生。如在“小蝌蚪找媽媽”游戲中,老師鼓勵說,看誰先找到媽媽,以抓到“青蛙媽媽”為準。大部分孩子按老師指定的路線圖,但有的孩子性子急,他不按照順序來找,而是越過中間的“動物”,直達目標,更有的孩子出于好勝心理,在還沒有接近目標時,由于跑的太急,和“青蛙媽媽”撞上,導致受傷。
三、加強幼兒體育教學的對策和建議
1、育兒為本,健康第一,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所以,要認真學習和領會綱要精神,從幼兒園體育資源和孩子身體發育的實際情況入手,以孩子的成長訴求和個性化發展為主線,緊扣幼兒生理發展特點和體育課件教學計劃,選擇和設計活動內容,重視孩子的主體地位,培養孩子的終身體育意識。就一堂課來說,活動內容盡可能全面多彩,既要有行走、小跑、向上跳的動作,也要有爬、鉆、攀等方面的動作,鍛煉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
2、把握規律,整合資源,夯實課堂常規教學基礎
幼兒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愛新鮮,厭煩過多的重復練習。要使孩子對體育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應該根據幼兒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來確定目標,注重孩子個性發展,引導孩子在開放游戲中主動學習。
幼兒體育課堂常規是幼兒體育教師自身教學經驗和教學特點的總結,也是個人體育素養的提煉。從集合、點名到講解游戲規則,從游戲過程注意事項到游戲結束清理現場,幼兒教師在精心設計體育課堂常規的同時,要工作前移,讓孩子積極參與到游戲設計中來,既要讓孩子充分了解游戲活動的規則和制定規則的重要性,又要傾聽孩子的建議和看法,從而激發孩子的創新思維和興趣,使孩子們在健康、平等、愉快、和諧的環境中學習生活。
3、科學安排,注意運動量,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
在一個好的體育活動中,講解、示范、練習、休息的密度應科學合理。其中,練習的密度最大,一般來講,可占整個活動的50% - 70%。在具體教學中,開始部分應做一些活動量不大的活動,在中間部分安排強度大、難度高的身體練習,使幼兒達到適宜生理負荷的高峰,結束部分安排活動量較小的游戲或放松活動。在組織指導時,要注意精講多練,減少過多的排隊等待的時間,同時,教師可適當選擇一些強度較大,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內容,如從1. 5m高處往下跳,仰臥起坐傳球,下蹲走過30cm一40cm高的障礙物等,這不僅鍛練了幼兒的身體,同時也使幼兒的心理素質大大增強。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4、精在事前,細于過程,大力加強安全管理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由于幼兒受先天發育和后天成長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每個孩子在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興趣愛好及運動能力都存在差異。因此,在游戲活動中,同樣的動作,有的孩子能夠輕松完成,但有的孩子即使努力也未必達成,這就要求幼兒體育教師要“蹲下”身子,融入到孩子中間去,既引導孩子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又要深入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態度、個性特征等,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及時制止不安全行為。
總之,積極地開展戶外體育活動,不僅能給幼兒帶來歡樂的情緒,有助于提高幼兒運動能力,有效地促進幼兒身體發展。在幼兒體育教學中,我們應該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樹立正確的體育教學觀念,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發揮體育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地發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遵循科學的育兒方式,不斷探索開展戶外體育活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桂芝.淺談角色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必要性[J].現代閱讀,2013,(02).
[2]龍江風.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J].文學教育,2014,(06).
[3]楊燕玲.情境化創設促進幼兒自主游戲水平的發展[J].科技資訊,2014,(12).
【幼兒園體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相關文章:
上一篇:初探幼兒園體育活動實施策略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