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教師發展為本,以教師有效學習為中心”是新時期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理念,這一理念也為幼兒園師資隊伍的建設和管理明確了新的方向:基于園本,為教師成長創造條件。于是探索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的模式,通過教研共同體來積淀和傳遞幼兒園的主流文化,指導教師了解幼兒園的操作規范和工作規則,培養教師互助學習和個性化成長的意識和能力,讓每位教師都能成為幼兒園的傳播者、代言者和提升者,促進每位教師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共同促進幼兒園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教師發展;教研共同體;可持續發展
每一個教師都是幼兒園內的一個獨立個體,它的發展雖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但每個教師又與其他教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是在教育的哪一個方面,我們發現每個教師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共性的問題,而以往每位教師獨自為營、閉關自守的狀態使得很多問題的解決徒步不前,各自卻成為井底之蛙。所以很多問題僅靠教師個人的智慧和實踐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多智慧的碰撞和交流,需要更豐富資源的補充和支持,尤其是在教育追求公平平等、追求民主開放的今天,幼兒園的每位教師都應該抱成一團,通過與同事之間的合作,實現平等交流、相互支持、共同成長。正如雅斯貝爾斯說“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師之間的長期合作往往通過園本教研共同體的形式達成,教師根據自身需要,積極參與教研共同體,在共同體中發揮各自的作用。 一、幼兒園園內教研共同體的形式
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的形成并非是幼兒園教師的簡單組合,其根據教師自身發展的要求,采取的形式有以下三種:
1.教研組共同體
根據年齡段設立教研組,由教研組長統領相應的年齡班,在教研組長的帶領下各園區的同一年齡班加強相互聯系,落實幼兒園教學工作,開展教學研究、教學管理和提高教師業務水平。
教研組共同體在幼兒園教研活動中有重要地位。我們改變了由業務園長負責主持教研的方式,而是由教研組負責主持組織活動,尊重教師的能力和需要,使教師在教研組共同體中成長。
在活動中教師也自主選擇小組,自主決定每組的主持人、記錄人、發言人等。在活動中積極鼓勵教師相互質疑,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營造一個開放、愉快的活動氛圍。如在教研活動開展之前,事先預告教師活動的內容,使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準備,特別是交流討論活動。這樣一來,教師們都非常重視自己在參與活動前的理性思考,都希望自己的見解得到大家的肯定。在教研活動中,重視為每位教師創造“說”的機會,尊重“說”的權利,培植“說”的勇氣,鍛煉“說”的智慧。倡導教師各抒己見,自圓其說;觀點交鋒,討論爭鳴;不作結論,各取所需。
2.分層教研共同體
分層教研共同體的形成有兩種模式,一是“異質”教研共同體,一是“同質”教研共同體。“異質”教研共同體往往以幼兒園內一名或少數骨干教師為核心,聯合若干名青年教師、新教師組合成分層教研共同體;而“同質”教研共同體則多是指在發展上有較多共同點的教師組合成的分層教研共同體,如具有相同的教育特色、相同的發展目標等。
3.學科教研共同體
學科教研共同體又稱為領域教研共同體。當前的幼兒園課程雖然更多強調對學科和領域的綜合、融合,但作為教師對于教學目的和要求的把握卻離不開三大因素,即兒童、社會還有學科或者領域,而學科或領域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幼兒園一般都有以學科或領域為劃分的教研組,在此基礎上,教師即可以此組合成學科教研共同體。 二、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的價值
所謂教研共同體是指“為完成真實任務、問題,成員之間相互依賴、探究、交流和協作的一種教研方式。它強調共同信念和愿景,強調各個成員分享各自的見解與信息,鼓勵各個成員探究以達到對學習內容的深層理解。各個成員在教研的過程中,與同伴開展包括協商、呈現自己的知識、相互依賴、承擔責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性活動”。所以教研共同體是一個特殊的團體,成員之間都本著尊重、民主、開放、高效的原則,在共同體的活動和實踐中,所有成員都會尋找到積極參與共同體、促進共同體進一步發展的價值。幼兒園教研共同體從幼兒園的層面也獲得了多重價值。
1.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實現對話和交流
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為教師提供了與同行、與專家、與佼佼者平等對話和交流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沒有年齡和資歷的顧忌,沒有優良差、高低地位差異上的擔憂,成員們盡管激揚自己的智慧和激情,在心靈的碰撞中體驗尊重、民主和平等的幸福。
2.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共享資源和經驗
因為發展目標和要求的不同,所以幼兒園在教師的教學研究、教師成長、教師個人特色等方面水平參差不齊,各有利弊。在幼兒園教研共同體中,教師們暢所欲言,既可以大膽展現自己的所長,分享已有的成功經驗,同時也可以共同探討如何解決自身的缺憾和困惑。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共享了共同體的資源和經驗,各自也都取長補短,獲得了較為均衡的發展。
3.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獲得專業成長
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的活動都是有計劃有目的、講究實效性的活動,在所有活動中共同體都注重培養參與者相互協作、相互支持的團隊精神,同時通過具體多樣的教研活動,鼓勵教師不斷地反思和創新,所以無論是新手教師還是業務素質能力較強的老師,在其中都能夠發現到對自己有挑戰、有激勵、有促進的東西,教師的專業素養從學習能力到研究能力,從專業技能到業務素質都得到了提高。
4.一?N思想變成兩種思想――探尋園所教研發展新途徑
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的活動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同時也是極其靈活和具有生成性的,在成功經驗的分享中,在所有成員智慧的碰撞中,我們也有意無意地破解了阻礙幼兒園教研發展的障礙,同時獲得了幼兒園教研后期發展的新途徑。于是在教研共同體中,我們再次進行新的分享和交流,于是又將獲得更多智慧的火花。 有哲人說過,你給我一個蘋果,我也給你一個蘋果,那么我們手頭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但是,假若你給我一種思想,我也給你一種思想,那么我們就擁有了兩種不同的思想。這就是對話。在這過程中有語言的交流,有思想的碰撞。
我們通過撰寫案例、互動研討、聽課評課、話題交流、網絡跟帖等方式讓教師互相了解和共享各自所持的內在理念和彼此的思維過程,它的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促進集體反思,因而能更有效地促進所有教師獲得新的認識,并在未來的實踐中做出新的嘗試,進而實現專業上的共同成長。在對話反思的過程中我們強調對話雙方的雙贏:這種對話交流讓每一個教師發揮自己的智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自己獨處時不會注意到的一些內隱的個人化實踐知識就可能得以外化,得以提升到意識層面,并最終在集體反思的過程中得以有效地調適和改進,進而使得教師踐行教育理念和做出教育決策的能力得以提高。更為重要的是,由于每位成員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視角,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因此各個成員之間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觀念就會或者產生相互補充的效果,促使教師集結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或者會發生激烈碰撞,進而迸發出火花,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的活動內容
1.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一直是幼兒園教研的難點,從課題的產生到實踐到結題,課題負責人往往都是孤軍奮戰,勢單力薄,力不從心。而當前課題研究的趨勢就是需要團隊,需要相互的支持和協作,而幼兒園教研共同體這一平臺就能很好地解決課題研究的需求。由此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的活動內容之一就可以是所有教師共同的課題研究。在共同體中,可以是教研組長組織進行選題,也可以是骨干教師或者學科組共同協商決定選題,然后進行合理有效的分工合作,過程中大家相互支持協作,遇到困難也可以協商解決,同時也相互督促,從而齊心協力地完成課題研究。
2.教學研究
所謂教學研究就是對教師的教學活動的所有環節、所有因素都進行研究,從教學設計到反思,從教育理念到教育技能,從課堂到生活,從教師到兒童。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的活動也可以以此為內容,采取多種形式(如觀摩、集體備課、集體評課等)層層介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因素,過程中所有參與者積極發表見解言論,可以有分享,也可以有爭論,可以合作,也可以競爭,但最終的目的就是使兒童發展得更好,使教學更加有效。
3.課程審議和開發
開發園本課程是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和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在這一過程中,各幼兒園對園本課程的理解,對課程的選擇以及如何審議都存在很大的問題。課程開發是一條很艱難很長的路,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和支持,園長的指導和幫助都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的平臺,這一問題的解決也可以獲得較好的支持和推進。 四、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的活動模式
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的活動模式類似于教育行動研究,其所有的活動都環環相扣,是從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循環過程。所不同的是,教育行動研究是較為單純的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而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的活動形式、內容還有參與的人員更為多樣和復雜,同時幼兒園教研共同體也更強調內部成員的對話和交流,分享和共進。
制?活動計劃: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的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這樣才能確保活動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以年或者其他階段為單位,共同體制定的計劃應該涵蓋這一階段所有活動的翔實安排,使所有參與者和參與單位能夠做到心中有數,準備充分地參與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的活動。
活動實踐:實踐環節是共同體活動的中心所在。共同體的實踐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每次集中活動的實踐,這個過程包括具體內容的活動、討論和總結,而另一部分也是共同體實踐更為重要的環節,即各教師在結束活動后,將集中活動中分享的經驗、獲得的資源和討論的結論,再次理解以及應用于教育實踐和科研的過程。這一過程真正體現了共同體活動的最終目的,也是教師成長最為重要的環節。在第二種實踐中,教師也將進行對共同體經驗的再次思考,同時也為下一次集中活動提供了實踐的源泉。
總結評價活動:在完成了一個階段的活動計劃后,幼兒園教研共同體需要進行階段總結,這一過程有參與者個人的總結,也有集體討論的總結,當然總結過程中也可以獲得對下一階段教研共同體活動的展望,這是制定下一個活動計劃的依據所在。
雖然幼兒園教研共同體活動應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一定要結合教研及幼兒園的實際,靈活運用。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靈活運用且不斷豐富改進,最后達到“無模乃為高”的境界。
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的活動絕不是單一的一次主題的探討,它應該于不斷的探討和實踐中,達到各方面都能夠循序漸進、均衡發展的效果,而這一過程中所有參與者必須要不斷更新觀念,積極參與,勇于對話和交流,協同實踐,這樣才能夠使幼兒園教研共同體獲得長足發展的動力。
幼兒園的教研活動是集體進行的一種研究與共進的活動。推進課程改革,優化教育質量,對我們每位教師而言,既是一種責任,又是一種挑戰,課改過程中,我們面臨著許多來自自身實踐、專業能力、家長、孩子等多方面的困惑和壓力,教師間需要營造一個“相互支撐”的環境,讓教師們在事業上互相鼓勵,在人格上互相支撐,共同研究,一起面對。在集體智慧的發揮中形成互相支持、勇于探索、共同進步的教師團隊。 【參考文獻】
[1] 李希貴.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幼兒園園內教研共同體的實踐思考】相關文章:
• 幼兒園圖書區有效利用研究
• 幼兒教育家園共育新教育模式探索
• 幼兒園語言區域的有效創設
• 幼兒園工作的六點體會
• 南陽市臥龍區部分幼兒園音樂教學情況調查報告
• 幼兒園中班戶外活動的研究
• 談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
• 幼兒園音樂節奏教學法應用嘗試
• 對幼兒園班級管理的策略研究
• 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制度研究
• 淺談幼兒園與家庭的密切合作
• 試論幼兒園管理的專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