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級是幼兒園進行活動的基本單位,它是幼兒園根據一定的編班原則正式組建的師生群體。幼兒在幼兒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班級里度過的,幼兒園對幼兒的管理也主要是通過班級來實施的。因此,班級對幼兒影響至深,班級經營對幼兒的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幼兒園;班級;經營
1、幼兒園的園所文化經營之道
1.1以人為本,營造支持性的園所文化
健康向上的園所文化能在幼兒園中創造出奮發進取的精髓和平等和諧的氛圍。以教師和幼兒為本,營造支持性的園所文化。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教師相信幼兒組織及其管理者會考慮自己的需求,他們也將對園所報以最大的貢獻;幼兒園組織及其管理者則更多地注重廣大教師的需求以及激發他們的潛能,重視教師對工作的認同以及對幼兒園的忠誠和歸屬感。人盡其能的環境無疑給構建與維系心理契約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和空間,無形中鞏固并提高了組織承諾,增強了教師的工作滿意度,促進了教師對工作的高度投入。因此,園所文化建設要求幼兒園為教師能力的發揮提高良好的制度、有效的機制以及正確的政策和寬松的氛圍,教師應最大限度地發揮能力并以此作為價值追求的主導目標。在這種文化引導下,管理者與教師上下同心,使學校發展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1.2增強教師責任心,提升教師歸屬感
幼兒園管理者重視教師心理契約和組織承諾,教師才會找到其工作的重要社會意義,工作責任心才能得到增強,教師才能更好地克服工作馬馬虎虎、心不在焉以及對學生和同事不冷不熱等弊病。教師對工作負責的程度與其歸屬感緊密相連。教師歸屬感則體現為:無論在幼兒園扮演何種角色,教師都會因自己是幼兒園的一員而自豪,視幼兒園為其心靈的歸宿。良好心靈契約的建構和組織承諾的提升將使教師感到自己 在幼兒園擁有一定的地位、受到應有的尊重,教師自然樂意做好幼兒園安排的工作。當所有的教師都盡職盡責地做好了本職工作時,辦學質量也就有了保證。
2、幼兒教師與幼兒的交往之道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教師應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
2.1做幼兒的朋友:鼓勵與信任
中國大多數都為獨生子女的家庭,家長包辦代替的現象比比皆是。從小動手少的幼兒,養成了做事不自信,難堅持的態度。而幼兒在幼兒更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保護。教師應把每個幼兒看成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讓他們參與到班級經營的過程中來。教師可以讓幼兒參與到班級環境創設和班級規則制定等活動中來。讓幼兒融入其中感受和嘗試,從而激發起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有了他們的參與,班級活動會更生動活潑,班級環境會更有聲有色。幼兒會興趣盎然,教師能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標。幼兒受到重視,有了自己的空間,覺得自己是幼兒的一分子,能為班級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得到了老師的信任,也同樣會信任老師,喜歡老師。而這些,只需要老師的一句:“老師相信你能行!”
2.2做幼兒的媽媽:愛和幫助
3歲的幼兒從家庭走向幼兒園,從社會的一個系統走向了另一個系統。物理環境和精神環境的改變,讓幼兒會產生“被拋棄”的心理感覺。這時,教師要付出真誠的愛。一個擁抱,一句安慰的話也許看不到效果。當我們愛在點點滴滴時,就能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童心世界里,用心就有回報,到處都是陽光燦爛,也是這種陽光吸引著幼兒教師。
3、幼兒教師間的相處之道
3.1坦誠相待,加強溝通
班級內三位教師應坦誠相待,加強溝通。在相處中必須做到真誠。主班教師作為班級的領導者,在處理班級事務時,要多與副班教師、配班教師溝通。如:對于班級幼兒的表現有一個統一、正確的認識。對于個別幼兒的問題行為,在溝通交流的基礎上,得出有效的解決策略。當班級教師出現意見不一致時,三位教師要坦誠地坐下來,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在問題處理過程中,每位教師有什么做得不夠到位的地方,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絕對不能當有幼兒或家長在場時,表現不和。
3.2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主班教師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要做到以身作則,嚴以利己,寬以待人。在處理班級工作時應多聽其他老師的建議,學習他們好的做法,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并把成功的經驗運用到對幼兒的教育中,使教師與幼兒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主班教師在面對園所任務時,要積極應對,能有效的調動其他兩位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3.3明確分工,密切配合
幼兒園班級教師一般配備二教一保,三個人負責班級里的一切事務,是班級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是一個集體,每個人都應承擔起自己在班級中的一份責任,既要分工明確,更要配合默契。但在這個過程中要靈活,隨時做到補位:當其中的一位教師暫時離開時,其他教師要代替她補位。這樣才能形成一定的秩序,避免不必要的紊亂而導致工作的無序。
4、幼兒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之道
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幼稚教育史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4.1引導家長轉變觀念
家長在家庭中擔負著教育角色,卻又不是專業的教育者, 很多家長單純地把幼兒園看成幼兒的生活護理場所,對班級的一些規則不懂得遵守和配合。他們的教育意識、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都需要幼兒教師進行專業的觀察、解讀與指導,這樣才能提高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專業性、針對性與實際效果。讓家長明確幼兒園是貫徹保教并重的原則,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班級內的三位老師雖然職責不同,工作內容不同,但我們分工不分家。在工作中,三位老師相互配合,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共同完成幼兒的保教任務。家長們了解了以上情況后,對老師都能充分尊重,也能愉快地配合班級開展工作。
4.2首問責任制 當家長有疑問時,教師要執行首問責任制。當問到誰時,就要在第一時間給家長作出解答。如果實在不知道或不了解事情的原委,可與其他兩位教師溝通或找比自己更專業的人士咨詢后,向家長給出答案。不能說:“我當時不在,我不知道。”就把家長的問題拋回去。
5、幼兒園非正式群體的積極作用
幼兒園非正式群體的存在對于組織和個人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功能,一味地否定和抹殺非正式群體的作用是不正確的。
5.1促進成員發展的功能
非正式群體能夠滿足其成員心理和社會方面的需求,而這些需求是正式群體(班級)不能或難以滿足的。
滿足社交的需求。教師除了希望通過良好的工作表現獲得幼兒園領導的常識之外,還希望自己受到同事的歡迎和喜愛,通過相互的交往和了解建立深厚的友誼。她們也希望能夠幫助他人,以便必要的時候也能得到他人的幫助,通過彼此的關懷與照顧,相互支持,相互鼓勵。
建立溝通的渠道。非正式群體具有面對面的溝通系統,其成員可毫無顧慮地相互溝通。非正式群體的成員借助這種溝通,一方面能滿足成員的好奇心,同時也可以排解成員心中許多不滿的情緒。
滿足社會地位需要。非正式成員都保持著親密的關系,彼此地位相當,個人可感受到被重視。這種功能足以保持個人的尊嚴和人格完整,促進身心健全發展,從而使組織不至于演變成貌合神離的地步。
維護個人的個性。非正式群體的作用還在于維護個體誠實、自我尊重和人格獨立。
當幼兒園非正式組織促進成員發展的功能達到良好狀態時,使三位教師能在班級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狀態與性格,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地促進班級經營。
5.2促進組織發展的功能
如果幼兒園管理者能夠正確地認識和引導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在管理上是有益處的,它有助于正式群體的運作,增加組織的效能。
維護組織的安定。一個幼兒園不僅是由分工明確的人組成的層級系統,更是因幼兒園成員心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合作系統。在非正式群體中,成員之間相處融洽、相互尊重,個人地位需要得到滿足。因此,非正式群體的成員對于維護組織的安定具有積極作用。
輔助正式系統。非正式群體有助于正式組織決策的制定或彌補正式決策的缺陷。一方面,非正式群體科提供具有彈性而快捷的溝通路線,以迅速地傳遞必要的消息,可使決策領導充分了解事情的全貌和真想;另一方面,經由非正式群體的團隊合作和動態應變行為,學校領導可不受正式法規與層級的限制,進行透徹的分析,作出正確的抉擇。
班級是幼兒園的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結合,能使班級的功能發揮地更完全,更有效。
參考文獻:
[1] 朱新秤.教育管理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2] 吳志宏 馮大鳴 魏志春 新編教育管理學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年7月
[3] 晏紅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2年1月
【淺談幼兒園班級經營中的藝術】相關文章:
• 幼兒園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的策略研究
• 淺談幼兒園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 村級幼兒園發展的困境
• 關于幼兒園園長對幼兒園人文管理的思考
• 幼兒園韻律活動的指導策略
• 幼兒園晨間戶外活動的實施策略
• 表哥愛上“老人幼兒園”
• 幼兒園績效管理的思考和探索
• 幼兒園足球特色課程實施問題與對策
• 多彩光譜評價體系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 幼兒園教學案例分析
• 加強幼兒園黨建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