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期是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在這一時期對幼兒實施雙語教育,可以使兒童語言的獲得更輕松、更容易,發展也更迅速。老師在幼兒園實施雙語教育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開展游戲化語言教學。尊重幼兒發展水平,創設良好學習環境,鼓勵幼兒大膽的表達,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學習漢語。培養幼兒聽說雙語的興趣,發展幼兒初步的雙語口語交際能力,促進幼兒認知、記憶、想象等認知能力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雙語教育;培養;途徑
幼兒期是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在此時期幼兒對語言學習刺激特別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較易接受這種刺激,從而建立與該種刺激聯結的行為。因此在這一時期對幼兒實施雙語教育,可以使兒童語言的獲得更輕松、更容易,發展也更迅速。學前兒童的雙語教育是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聽說雙語的興趣,發展幼兒初步的雙語口語交際能力,促進幼兒認知、記憶、想象等認知能力的協調發展。本文從幼兒習得雙語的科學規律出發,談談幼兒園實施雙語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使幼兒自然快樂的習得雙語
1、推行幼兒園浸入式教學,在生活和學習中自然習得漢語。
浸入式教學是指用第二語言作為教學語言的教學模式,即指在幼兒園的全部時間內,少數民族兒童被“浸泡”在第二語言環境中。也就是說,第二語言不僅是學習的內容,而且是學習的工具。語言與學科內容相結合的教學為少數民族兒童使用第二語言提供了廣闊而豐富的語言環境。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兒童能夠有效地學習并使用第二語言,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認知與人際能力伴隨語言一起發展。幼兒在自然成長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順利的獲得聽說的能力。因此,要讓少數民族幼兒在生活化、情景化、綜合化的活動中輕松愉快又主動的習得雙語,獲得學習的行為體驗、情感體驗。
2、開展游戲化語言教學,快樂學習。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幼兒自主、自愿、自由、快樂的活動。教師在組織幼兒園一日活動時要遵循游戲活動教學化和教學活動游戲化原則。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語言學習要被納入到教師的視野之中,受到教師的支持、幫助、引導和促進,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獲得的語言技能經驗再回到游戲中加以表現和鞏固。同時將語言教育目標、內容、要求融入各種游戲之中,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老師在組織語言教學活動時,注重運用幼兒視覺、聽覺、運動覺多通道的學習,讓幼兒在聽、說、看、唱、跳的游戲中愉快自主的學習雙語;提倡在情境練習或實際運用中提高幼兒語言能力,避免單純的機械識記練習。
3、尊重幼兒發展水平,針對各年齡班幼兒特點實施雙語教育。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著他們對教育要求的可接受性。因此,在實施雙語教學時要尊重幼兒語言發展的實際水平,滿足幼兒漢語能力提高的層次性需求,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利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促使語言能力的有效習得。
在小班,每班應配備一名民族教師,使用簡單、常用的民族語言與他們進行交流,消除語言障礙,放松他們恐懼、孤獨的心理,讓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漸適應新環境,習慣于幼兒園的生活。漢族教師對入園的民族幼兒也會更多一點關愛,多和他們用漢語交談,逐漸融入語言環境,消除孤獨感,對老師產生信任。3~4歲的幼兒喜歡模仿,且語音發展迅速。因此,從培養學習漢語的興趣入手,不強迫幼兒說漢語。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恰當運用肢體語言,幫助幼兒理解活動內容,多為幼兒進行示范朗讀,使幼兒聽清聽懂語音和語意。用說
兒歌、律動、看口型學發音等方法,引導民族幼兒多做詞匯的發音練習,鼓勵幼兒張開嘴,清楚的發音。設計有趣、上口、易懂的常規語言指導幼兒一日生活,使民族幼兒逐漸能夠聽懂漢語,明白老師的要求,樂于參與漢語的學習。
在中班,4~5歲的幼兒已能適應幼兒園的語言環境,活潑好動,喜歡游戲,思維具體形象,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能夠意識到自己發音的弱點,并有意識的回避自己不會發的音,對于第二語言出現了沉默期。針對這一特點,要設計直觀形象的語言課堂情景,運用圖片、木偶、玩具、實物、錄音等直觀教具,激發幼兒學習的動機,創設生動形象、有趣動態的課堂情境,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在語言游戲和情景表演中學習運用漢語。多為少數民族幼兒創造學習和個別表現的機會,增強少數民族幼兒學習漢語的自信心,鼓勵少數民族幼兒多說多練,積累詞匯,提高漢語口語水平。
在大班,5~6歲幼兒認知能力增強,好學好問,情緒較為穩定,大部分少數民族幼兒已能聽懂教師和同伴語意,簡單的進行漢語交流,個別幼兒能夠準確的發音,清楚的講述故事,并在同伴面前表演。為提高幼兒運用漢語的能力,在日常班級教學中,進行講故事、情景表演、故事表演等活動,組織少數民族幼兒開展“雙語”口語比賽。在幼兒學習語言的同時,在表現力方面的提出了要求,有表情地發出語音和聲調,正確的表達文學作品的情緒情感。
在學前班,6~7歲的幼兒學習能力和規則意識不斷增強,愛表現、具備初步的競賽意識。入園三年以上的少數民族幼兒漢語口語水平已和漢族幼兒相差無幾,但由于家庭生活用語仍為母語,獲取漢語的信息僅僅依靠幼兒園,詞匯量缺乏,使民族幼兒在學習活動中理解和運用知識時會遇到困難。在這一階段,重點培養幼兒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做好幼兒入小學的學習和生活準備。為學前班多配置圖書、卡片,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水平,幫助幼兒積累詞匯。為幼兒創造表現自我的機會,不分民族開展口語比賽、才藝展示、講故事比賽等,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做好幼小銜接,為幼兒入小學打好基礎。
二、創設良好學習環境,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學習雙語
民族幼兒學習雙語,應為他們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在幼兒適應新的環境下,培養他們的口語及標準發音,提高民族幼兒的母語和漢語表達能力,縮短他們與漢族幼兒同步學習的差距。
1、遵循幼兒的心理特征,創設一個能讓他們感受到接納他們,關心他們的友好學習環境。避免單一的、呆板的說教。讓他們對幼兒園、對老師、對小朋友有信任感,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給他們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他們語音發展的關鍵時期,創設一個標準的語言交流的環境。以民漢幼兒混合的形式編班,每班配備兩名以上漢族教師。
2、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鼓勵幼兒大膽的表達。為孩子創設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孩子有話愿意講。每天談話時間,請孩子們把自己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身邊發生的事、家里的事、幼兒園的事講出來;活動區中,幼兒自由選擇活動內容,進行語言的學習和交流;在自由活動中,及時地鼓勵孩子們進行表述,從中也讓老師了解到該孩子的語言發展水平、個性特征、情感愛好等等;同時有目的、有意識的開展個別教育。
3、開展各種民族團結主題活動,教育各族幼兒和睦相處。通過系列的集體活動“大家一起過生日”、“民族娃娃在一起”、“招待小客人”等,讓幼兒充分感受集體的溫暖,與同伴共同合作分享快樂;每年五月,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組織民族團結聯誼會,民漢小朋友唱歌跳舞手拉手,互送禮物交朋友,幼兒一對一的互相學習語言,漢族幼兒教民族幼兒學說漢語,民族孩子教漢族孩子學說維語。通過這些活動,對幼兒進行了民族團結教育,使少數名族幼兒與漢族幼兒和睦相處。
三、家園合作,形成家園共育的雙語教育局面
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努力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將我們的教育計劃與方案的實施告知家長,并要求家長配合,協助共同教育;每學期向家長發放民意測評表,主動接受家長和社會的監督;積極運用離園交流、家訪、電訪等形式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架起家園友誼的橋梁;每學期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使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理念,及時掌握孩子在園的情況;開辦家長學校、開展親子活動等多種形式有效地指導家長工作,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形成家園共育。
【淺談幼兒園實施雙語教育的有效途徑】相關文章:
• 兼顧公益性的民營幼兒園盈利模式探析
• 信息技術應用于幼兒園語言活動中
• 幼兒園班級管理技巧
• 城鎮幼兒園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
• 幼兒園管理策略之我見
• 淺析幼兒園區域活動發展的多樣化
• 幼兒園教育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 走出幼兒園環境布置的誤區
• 關于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思考
• 整合社會資源 推動幼兒園發展
• 幼兒園親子教育活動新舉措
• 幼兒園教學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