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在上世紀中葉興起的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中,社會性別理論應運而生,成為顛覆父權文化的理論先鋒。社會性別理論將人的性別分為生物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前者指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別,后者指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及其關系的期許。社會性別反映了男性和女性之間的權利關系,是男權社會和男性中心文化的創造物。
伴隨著社會性別這一概念的引入,瑞典社會在性別問題上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主要集中于探討如何將傳統的性別角色擴大到整體的人類角色。為了建立男女之間更為平等的關系、鼓勵更多女性進入職場以及提高生育率,兒童的保育與教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到了20世紀90年代,瑞典性別平等關注的焦點從成人轉移到兒童。越來越多的學校,尤其是幼兒園,開展了性別平等教育。
二、政策與實踐
(一)與幼兒園性別平等教育有關的政策規定
多年來,瑞典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關于性別平等的政策法案,肯定并強調了幼兒園日常生活中貫徹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1985年頒布的《教育法》是瑞典最具廣泛性的法律之一,涵蓋了從學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整個體系。《教育法》指出,教育活動應該在民主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教育系統的每個成員都應該努力促進對人的內在價值和共同環境的尊重,尤為重要的是,應該推動兩性平等,積極對抗各種侮辱行為。自1994年起,瑞典政府在每年的政府政策聲明中都提到國家公共機構應全面貫徹性別平等原則。1997年頒布的《教育領域性別整合手冊》強調性別與教育密切相關,女童和婦女接受教育是提高女性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教育領域應當通過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積極促進性別平等目標的實現。1998年,瑞典國家教育署正式頒布了全國統一的“學前教育國家課程”。國家課程明確規定學前教育的目標之一是不受性別刻板印象的限制,使女孩和男孩享有同樣的機會去嘗試和發展他們的能力和天賦。因此,學前教育專業人士應努力消除傳統的性別角色和性別模式,鼓勵孩子跨越傳統性別界定的角色來達到個人的最佳發展。
進入21世紀,瑞典加快了提升學前教育中性別平等的步伐。瑞典政府于2003年決定成立學前教育平等代表團,其任務是為瑞典幼兒園中的平等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同年,平等代表團起草了兩份官方報告――《性別化的幼兒園》和《幼兒園中的性別平等》,強調了幼兒園開展性別平等教育的必要性。2004年~2005年期間,代表團投入250萬克朗專門用于旨在提高幼兒園中性別平等的18個項目,粗略統計,33.4萬名兒童參加了性別平等教育,相關項目覆蓋了近15%的幼兒園。2008年,瑞典政府提出了學校性別平等方案,預估3年內撥出1.1億克朗推動教師在職進修、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吸引更多男教師入職,并成立性別平等專案小組,協助各類學校進行性別平等教育,強化性別平等意識。2011年,瑞典新《教育法》和修訂后的幼兒園課程生效,明確指出了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是學前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性別平等意識應體現在幼兒園教育之中,幼兒園應當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女孩和男孩,使他們在生活中擁有相同的機會。幼兒園中的性別平等教育奠定了幼兒作為社會一員參與民主建構的基礎。
(二)性別平等教育在幼兒園的實施途徑
性別平等教育在幼兒園的落實,并不意味著在幼兒園中增設一門課程,而是要將性別平等的理念滲透到幼兒園工作的方方面面。具體而言,瑞典幼兒園性別平等教育的主要途徑有:
1.積極創建研究小組
研究小組或學習圈(Study circles)是瑞典的古老傳統之一,最早出現于20世紀初期,其特點是小團體、民主化、高度參與性。幼兒園研究小組成員涉及幼兒園管理者、幼兒教師及研究人員,大家圍繞性別問題展開廣泛的討論,對幼兒園和社會中的性別教育觀點提出質疑,重新思考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性別認識,增進在性別問題上的共識,明晰幼教工作人員原本模糊的性別平等觀念,從而推動幼兒園性別平等教育進程。
2.增強教師反思意識
長期以來,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教師都自認為能夠對待男女兒童一視同仁。然而,瑞典政府關于幼兒園平等教育的官方報告表明,教師通常無意識地給予男孩更多的關注,讓他們擁有更多的活動空間,在溝通方式上,對女孩多采用對話的方式,對男孩則是命令的方式。由于性別刻板印象如此根深蒂固,再加上缺乏應有的反思意識,教師們往往難以察覺他們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女孩和男孩。一位幼兒園老師把工作時候的情形拍攝下來,結果讓很多人感到驚訝。當男孩們跑過花叢時,他們被強硬地告知,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然而當女孩們做出同樣的行為時,教師卻溫和地向她們解釋,可憐的花兒不能被踐踏。這種寄予男孩和女孩不同期待并且以不同方式對待的雙隱性課程不容忽視。借助視頻、照片、日記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備忘錄,教師可以獲得豐富的反思材料,加深對性別平等教育的認識,更為有效地規避幼兒園教育中的雙隱性課程。
3.實施弱勢補償方案
受到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幼兒園更多地傾向于發展男孩的獨立自主能力,女孩更多發展與人親近、友好相處的能力。男孩和女孩之間的性別差異愈加明顯,各自的劣勢也得到凸現。男孩變得不易接近,女孩則處于依附地位。為了讓女孩和男孩都有機會發展自主性與親密感,瑞典幼兒園實行了弱勢補償方案,幫助孩子們發展他們最為欠缺的能力。有些幼兒園間歇性地采用單一性別教學,從而使弱勢補償方案的實施更為便易。偶爾開展單一性別教學,能夠鼓勵女孩或者男孩去練習那些時常未能運用的技能,促使他們敢于嘗試更為多樣的活動。
4.營造支持性別平等的環境
瑞典幼兒園十分重視環境對兒童性別意識的潛在作用。從室內外裝飾到活動材料的準備,瑞典幼教工作人員力求為女孩和男孩營造出同樣具有吸引力的環境,弱化而不是鞏固傳統的性別意識。在活動區域的創設上,幼兒園為傳統的“娃娃家”增添了工具箱、計算器等材料,鼓勵女孩和男孩體驗各種不同的角色,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幼兒教師盡量避免向孩子們提供帶有明顯性別色彩的玩具,取而代之的是,向孩子們推薦多種多樣的玩具和活動,并且實現玩具在孩子之間的流轉,使得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這些玩具。有的幼兒教師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引導兒童討論傳統的性別角色,或者通過交換故事中性別角色的方式,如勇敢的公主解救了善良的王子,擴大孩子們對性別的認識。 5.肩負起家長的教育責任
促進性別平等不單是幼兒園一以貫之的教育內容,也是父母不可忽視的教育責任。瑞典幼兒園和家長重視家園合作,許多幼兒園成立了家長教師協會,開設家長須知課程,鼓勵家長全方位地參與幼兒園工作。按照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教育子女通常是母親的責任,幼兒園在和家長接觸時,更多的是聯系孩子的母親。但是,無論父親還是母親都或多或少地持有性別刻板印象,這關乎孩子對性別平等的認識。因此,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打破了只與母親接觸的模式,盡量做到與父母雙方保持更多的溝通和聯絡。性別平等教育的關鍵目標之一是擴大兒童對男女從事職業的看法,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一些從事反傳統性別職業的家長,如女警察、男護士等,應邀到幼兒園與孩子們交流自己的工作,幫助孩子們拓展潛在的能力。
三、成效與限制
(一)可喜的收獲
瑞典國家教育署的統計數據表明,2003年,瑞典只有7%的幼兒園開展了性別平等教育,2005年,這個比例提高到15%,如今,性別平等教育已經在更多的幼兒園得到普及。加強性別平等意識成為教師培訓環節的必修功課。瑞典教育工作者在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中發現,接受過性別平等教育的孩子,表現出了更加開明和自信的性格特點。男孩們的語言和社交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女孩們則更加具有安全感,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二)待解的難題
首先,盡管瑞典政府制定了相關政策,成立了專門部門,以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在幼兒園的開展,但是并非所有的城市都積極贊成性別平等的目標,有的地區聲稱性別平等已經實現,有的則借口缺乏時間,幼兒園中的性別平等教育不在優先之列。其次,自2002年政府批準同性戀伴侶可以申請領養孩子以來,瑞典大約有4萬名兒童與同性戀父母生活在一起,其中大多數有兩位母親。日益增多的證據表明,無論由同性戀家庭還是異性戀家庭撫養的兒童,在心理社會適應上并沒有明顯差異。至于這兩種類型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性別發展和性別意識上是否存在差異,尚未達成共識。幼兒園性別平等教育應該考慮如何審慎地關涉這些孩子的需要和利益。最后,在師資配備方面,200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瑞典幼兒園仍以女性教師為大多數,男性幼兒教師僅占8.6%,較往年略有提高,卻遠低于法國、丹麥等國。幼兒園教師的性別構成是否合理關乎幼兒身份認同的構建和潛在能力的發展,男性教師進入幼兒園執教意愿低落的原因何在,雇傭更多男性幼兒教師與幼兒性別平等意識的養成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這是今后瑞典幼兒園性別平等教育中需要進一步厘清和回答的問題。
【瑞典幼兒園性別平等教育簡介】相關文章:
•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模擬教學能力提升
• 一座像家一樣的幼兒園
• 當前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弊端
• 幼兒園歌唱教學方法初探
• 探求提升幼教專業化水平的措施
• 關于象棋啟智的幼兒園論文
• 幼兒園雙語教育初探
• 淺析幼兒園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 幼兒園早操創編的實踐策略
•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實現途徑
• 幼兒園觀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 幼兒園區域創設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