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是困擾農村幼兒園的三個“老大難”問題,這方面的研究和報道不少,其中以村小附屬幼兒園(以下簡稱:村校幼兒園)的問題更甚。我們深切地認識到,僅僅揭示問題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探索解決問題之路。因此,我們在重慶市萬盛經開區啟動實施了“優質鄉村幼兒園創建計劃”。
一、啟程:培訓合格鄉村幼兒教師
村校幼兒園辦園難,首先難在合格農村幼兒教師極度匱乏。在鎮鄉一級幼兒園興許還有幾位學前教育專業的幼兒教師,在村校幼兒園,就只有臨時聘用的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兼任幼兒教師。培訓合格教師無疑是優質村校幼兒園創建的第一要務。優質鄉村幼兒教師培訓既要重視臨時聘用人員和小學兼職教師的專業培訓,也要關注和解決鄉鎮中心校和村校領導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專業成長的問題。培訓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幫助所有與村校幼兒園建設有關的人員,充分認識到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特殊性和專業性。我們的具體做法有四:
(一)理念先行
鄉鎮中心校校長是提升村校幼兒園質量的重要管理者,村校負責人是村校幼兒園管理的第一責任人。但是,他們通常對學前教育的認識有限,很多人從來沒有接受過,也從未參與過學前教育的相關學習培訓,對學前教育的了解幾乎為零。村校參與幼兒園日常保教工作的教師,對學前教育的了解認識也非常有限,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極度欠缺。針對這樣的現實問題,我們精心設計“走出去、請進來、參與做”的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校長、書記等學校行政領導、中心園園長、骨干教師、村校負責人及幼兒教師等參觀學習市內外幼兒教育的名優園、特色園;邀請市內外幼教專家來講學,在學習的過程中,統一認識,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大家更新觀念,轉變情感,參與創建。
(二)需求對接
在理念先行的基礎上,我們認真設計了合格幼兒教師培訓“需求訂單”服務。開展具體培訓之前,首先通過網絡及實地進行調研,向相關人員發放調查問卷,進行訪談,層層深入地了解培訓對象的情況和需求。通過問卷、座談會,我們了解到對“學前教育專業化”的理解比較清晰的鄉鎮幼教老師只占15.6%,他們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如何實踐”“去小學化之后教什么”“幼小銜接做什么”等問題困惑較多,渴望專業指導。他們希望的是形式生動、淺顯易懂的培訓,更具針對性,符合村校園實際情況的培訓。
(三)“浸潤式”培訓
有了“需求訂單”的目標定位,我們分層設計、分步實施了“浸潤式”培訓。培訓努力扎根“農村”,立足鄉土資源,努力縮短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積極構建思考與實踐的平臺,點點滴滴、潤物無聲。第一階段,面向全體幼兒教師進行全員培訓,解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工作規程》,更新理念,提高認識;第二階段,依托村校幼兒園建立環境創設、材料投放、游戲化教學等專題的實踐基地,根據不同幼兒園的地域特點及教師專業化程度分片研修,讓老師親身參與到園所的資源開發、環境創設中來,由“被動”變“主動”,實現做中學。第三階段,開展培訓者與被培訓者互換式培訓,與市級示范園、鄉鎮中心幼兒園、村校幼兒園組建培訓共同體,開展“同課異構”、“跟班研修”、“幼小互動研修”等大量互換式、體驗式培訓,讓每一位參與者都可能成為培訓者,相互影響,共同成長。
(四)夢想導航
從“看管孩子”到“智慧辦園”,這是教育理念和行動的飛躍,需要通過構建共同的教育夢想,形成鄉鎮中心校校長、村校負責人、中心幼兒園園長骨干、村校幼教教師的教育合力才能實現。培訓中,我們積極融入情感認同與教育良知,讓更多的人了解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掌握科學的的理念和方法。現在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領導管理由原來被動關注到主動關心的位移;領導能力由原來的“行政”管理到“課程”領導的躍遷;教師教學由“教什么”到“我要教”的轉變。有的鄉鎮校長萌發并開始了“辦中國最好鄉村幼兒園”的逐夢之旅!有老師正在構筑“許孩子一個真正童年”的美麗夢想。
這樣的夢想是創建優質農村幼兒教育的所必需的。有了夢想,就有了努力的方向,當最基層的幼教人團結起來,我們相信,達成夢想的過程,就是我們羽翼下的每一個孩子享受優質學前教育的過程。
二、跟進:開發優質鄉土課程資源
“教什么”“用什么教”是長期困擾村校幼兒園老師的第二大難題。“一師一桌一凳,屋里坐一天”基本上就是村校幼兒園日常保教工作的全部。即使很多村校教室配置了多媒體設備,也僅僅是作為播放動畫片和
音樂的“播放器”在使用。支持幼兒發展與成長的園所環境創設與材料投放幾近空白,課程資源開發無從談起。教師的教育內容貧乏、低質、隨意,孩子的玩耍和游戲乏味、低效、教育價值挖掘嚴重不足。
其實,村校幼兒園不缺課程資源,大自然在給予村校幼兒園蜿蜒綿長與群山峻嶺的同時,也給予了更多可利用的鄉土資源。我們在創建過程中初步完成了“定向一開發一利用”三步走。
(一)精準定向。自然運動
重慶市萬盛經開區是一個旅游資源豐富、發展定位明確的旅游新區。這里有國家5A旅游景區“黑山谷”、中國最古老的“龍鱗石海”、正在創建運動休閑之城。結合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定位,我們提出了與之相適應的“自然、生態、運動”優質村校幼兒園創建理念,力圖充分利用本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旅游、人文、民間游戲等資源,讓“木頭、竹子、石頭、泥土、沙、樹”說話,讓萬盛的人文、地理、旅游資源在兒童的心里筑巢生根。
(二)揚長避短。人盡其才
1.人的資源的開發。村校幼兒園缺少專業幼教師資,但卻不乏優秀的
音樂、美術、心理健康等專業的小學教師,特別是有體育特長的男教師。我們嘗試挖掘村小教師專業與興趣的資源優勢,揚長避短,人盡其才。通過問詢了解、情感趨同、鼓勵鞭策,啟發他們對學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和興趣。
其間,雖然也遇到來自固有經驗、學習方式變革的阻力,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和努力,我們看到了效果。在漢苗聚居的關壩田壩村,“姚明、科比”走進校園,孩子們在“小籃球幼兒園”的氛圍里練習投擲、奔跑,明白勇敢、堅持和毅力;在海拔1300米的石林茶園村,幼兒園里依然滿目春光、紅紅火火,孩子們播種耕耘,沙池嘻戲、快樂涂鴉。 2.物的資源的開發。大自然資源豐富,慷慨無私。我們建立了“萬盛經開區幼兒園本土資源庫”,按照自然、旅游、人文、民間游戲等類別進行歸納整理。各村校幼兒園根據自己的資源定位,擬訂《村校幼兒園資源開發利用發展規劃》。中心校校長帶領鄉鎮幼教團隊從大山里找來泥巴、木頭、竹子;從湖南返空車運回長江沙……
(三)改造“舊”園。變“廢”為寶
“舊”園改造,實現“干濕”分區、靈活多變――創建了攀爬區、創意美工區、森林小木屋、投擲區、民間游戲區、戲水區、養殖園、種植園、黑山谷生態旅游區等戶外活動區域;創設了表演區、閱讀區、農家樂、地面乒乓臺、室內運動區等室內活動區域。
變“廢”為寶,實現低成本、低結構――廢棄的花園變成了種植園;教學樓的墻面增加籃框,畫上五顏六色的圖形數字成為了孩子們的投擲區;低矮的花園墻面稍加改造成為涂鴉區、泥塑區;沙池里堆放著竹筒、湯勺、盆子、篩子等玩沙工具;山里找來木頭、竹筒、鵝卯石,請上一位會木工的家長,即刻變成了孩子們喜歡的建構材料,再做兩個獨輪小推車,歪歪扭扭,孩子們合作搬運,樂在其中。
三、深化:供給優質精準教研服務
教研工作的方式和質量,直接關系到村校幼兒園課程建設和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目前,教研工作普遍存在“齊步走、欠深入”的問題,教研導向受到干擾,教研方式浮于表面,教研內容欠缺深度,教研效果事倍功半。
在探索“優質鄉村幼兒園”創建的路上,我們以“問題”為導向,以“合作、深入”為行動準則,努力加強和改善“教研微循環”。精準確定村校幼兒園教研內容,精準服務村校幼兒園發展,精準提升村校幼兒園教研實效。力爭通過教研轉型,精準滴灌,把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精準輸送到村校幼兒園這個基礎教育的“毛細血管末端”。具體做法有三:
(一)組建“四級”課程管理共同體
我們組建了由區教研員,鄉鎮中心校校長,中心幼兒園園長,村校負責人(兼教師)組成的“四級”課程管理共同體,通過協商、合作,做好村校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的立體化管理抓好“一日活動皆課程”常規管理以鎮為單位整體設計作息時間、課程設置、課程時間、一日活動、一周計劃、主題方案等,在主題活動及其環境中,逐步優化村校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模式。
(二)實施“三人行”互助行動
“三人行”互助行動源于“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以開放、合作的姿態關注農村學前教育,每個老師、每個孩子、每個細節對我們都具有教育性。雖然解決問題的過程參與人數并不多,但我們仍然希望探尋一條提高農村幼教師資水平的有效路徑。
“三人行”互助行動旨在構建“以鄉鎮中心幼兒園為龍頭,輻射引領村校幼兒園共同發展的‘鄉村幼教發展共同體’”。我們建立了“三人行”區域推進研訓制度,確立了定時、定人、定指導內容的教研方式。教研模式也隨著工作開展層層遞進:
“2+0”送教:由鄉鎮中心園的2名骨干教師對村校園進行送教活動,再根據送教活動組織開展全校性的研修學習。
“1+1”同課異構:由鄉鎮中心園的1名骨干教師和村校園的1名幼兒教師分別提供2節“同課異構”教研課,再組織開展全校性的研修學習。
“訂單式”服務:基于前期的互助學習,由村校園主動提出“研修任務”,鄉鎮中心幼兒園根據任務設計下一次的行動計劃,開展互助研修學習活動。
“個性化”研修:基于前期的互助學習,村校園根據自身實際提出“問題”,并積極依托鄉鎮中心幼兒園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這個階段由村校園申報下一階段的“研修計劃”。
精準教研,形成了中心園與村校園互幫互助的良好發展格局,“主動思考”與“共同發展”在鄉村的土壤里生根、發芽、開花……有了一致的發展愿景,我們再根據實際需求設計更合理的解決問題的路徑,推出中心園與村校園的“周周牽手”計劃、中心園長蹲崗指導計劃、優秀園長輸送計劃等,及時有效地解決村校園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現在,我們的園本研修儼然變成了全校關于“學前教育”問題的專題研討活動,并帶動著大家主動思考“學校教育”中的共性問題,有部分村校以“優質鄉村幼兒園”的創建為突破口,積極進行教師專業成長、幼小銜接、課程整合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三)推動“1+N”全域拓展
以“優質鄉村幼兒園創建”第一期工作的成功經驗為模板,萬盛經開區以此為核心計劃軸,積極推廣“1+N”全域拓展計劃。建立“區域推進學前教育資源一體化的實踐研究”網絡,精準教研、精準服務,輻射、引領更多的鄉村幼兒園加入到創建的路上。目前,全區更多的校辦、民辦幼兒園也加入到創建工作中,他們積極改變辦園環境,開發課程資源,培訓教師團隊,提高教育質量。
【問題導向:創建優質鄉村幼兒園】相關文章:
• 民間藝術教育在幼兒園的應用
• 幼兒園課堂有效性研究
• “以人為本”助推和諧幼兒園建設
• 幼兒園的新年演出
• 學前教育節奏訓練方法探討
• 幼兒園管理規范之我見
• 幼兒園社會化改革發展趨勢與構想
• 幼兒園大班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 淺論幼兒園管理者的領導作用
• 實現幼兒園有效課堂的幾個要素
• 幼兒園階段的煩心事!
• 寶寶上幼兒園,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