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了計算機整合于幼兒園課程的幾個問題,包括怎樣理解計算機整合于幼兒園課程的含義,將計算機整合于幼兒園課程的意義,以及整合的具體方式,并對整合過程中遭到的問題如教師自身的計算機基礎、軟件在課程整合中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計算機;幼兒國課程;整合
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對“計算機是否應該進入幼兒園”“幼兒是否應該使用計算機”存在著諸多的爭議,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我們認為其關鍵在于怎樣使用計算機。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幾乎沒有選擇,因為計算機已經擺在這里,而且會更加普及。因此對于教育者來說,需要做出的重要決策之一,是怎樣揚長避短地使用計算機,使計算機為幼兒的學習服務,成為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們認為,將計算機有效整合于幼兒園課程,是當前幼兒園使用計算機的最基本、最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這樣能充分發揮計算機對促進兒童發展的作用。但是,什么是整合,為什么要整合,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怎樣有效地將計算機整合于幼兒園課程中,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我們深入探討的。
本文將從計算機整合于課程的含義、意義以及整合的途徑等幾個方面,闡述計算機與幼兒園課程的整合問題,并就整合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做簡要討論。
一、怎樣理解計算機整合于幼兒園課程的含義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1]從表現形式上看,幼兒園活動包括生活活動、游戲活動、上課(教育活動)。計算機整合于課程,是指要將計算機融合到幼兒園的各種活動,尤其是游戲和教育活動中,使之成為幼兒學習環境的一部分,成為幼兒學習和游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其中關鍵是使計算機成為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的一種重要工具。
那么,這種將計算機整合于課程的方式與以往幼兒園使用計算機的方式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出發點不同。整合強調使用計算機的目的是利用計算機為幼兒的學習服務,而不是學習某些特定的內容或計算機技能。如果教師將計算機作為一種學習對象,使用計算機的出發點是讓幼兒學習使用計算機;或者是讓幼兒通過操作單純的練習性軟件以獲得一些知識和概念,那么,這種使用方式只能是一種“混合”,不能充分體現出計算機和軟件對兒童發展的深遠意義。
其次,它強調發揮計算機本身的優勢。也就是說應設法找出計算機自身的獨特優勢,思考計算機能夠在哪些地方增強幼兒學習的效果,能使幼兒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同時,在幼兒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也獲得了許多關于如何利用計算機學習、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三,整合是以一種自然的方式來對待計算機的,不是為了用計算機而用,而是把計算機當作一種學習和生活的基本工具。
二、為什么要將計算機整合子幼兒園課程
赫格倫德指出:“要想讓計算機影響兒童的學習,并讓兒童從中受益,計算機活動就需要與兒童教育目標協調一致。只有當計算機融入課程時,兒童才能在理解概念、抽象思維、口語交際和問題解決等方面獲得發展”。[2]基于此,我們認為,將計算機整合于課程,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體現了“用計算機學習”的基本理念
計算機在教育中的基本用途,一般認為可分為三種:學習對象、教學工具和學習工具。[3]對于在教育實踐中如何運用計算機,也經歷了從“學習計算機”到“用計算機學習”的一個基本變化過程。
“學習計算機”是指將計算機作為學習對象,兒童主要學習的是計算機操作常識、計算機語言等。在計算機剛剛進入教育的視野時,學習計算機是一個主要的目標。當時,人們將計算機作為一種需要專門學習的高深的知識與技術,因此,主張在學校開設專門的計算機課程,幼兒園也出現了旨在使幼兒認識計算機部件、學習操作知識和簡單的計算機語言的做法。
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計算機的迅速普及,計算機知識的時效性越來越突出,特定時期的計算機知識具有很高的淘汰率,對于幼兒來說,這種專門的計算機知識學習的必要性值得懷疑;而且,計算機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通人都能使用的新的媒介和工具,有著傳統的媒介與工具不可比擬的優勢,這使得計算機實現了從“知識”到“工具”的轉變。與此同時,教育領域也不再片面強調對計算機本身的學習,而是強調“用計算機學習”,即利用這一新鮮媒介與技術,豐富幼兒的學習和經驗,促進課程目標的實現。將計算機整合于幼兒園課程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即將計算機使用的出發點由計算機本身轉向課程,從而利用計算機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對以往使用計算機的方式的反思
在我國的大部分幼兒園,使用計算機的主要方式是“分離式”的,“計算機房”、“計算機教室”是幼兒使用計算機的主要地點,“上計算機課”也成為幼兒學習計算機的主要學習方式。這種分離具體體現在幼兒與計算機的分離、教師與指導的分離,其導致的結果必然是計算機與課程的分離。國外相關的研究表明,這種使用計算機的方式,導致的結果是“一半的教師看不出軟件和相關課程之間的聯系……計算機成了技術專家的工作,教師被剝奪了選擇和控制軟件的責任和權利,兒童對實驗室的反應是‘無聊’”。[4]對此后果,我們可做如下具體分析:
首先,幼兒與計算機的分離實際上使計算機孤立于幼兒的學習和生活,其弊端有三點。一是,物理上的距離使得幼兒與計算機之間產生了心理距離,降低了幼兒使用計算機的愿望;二是,由于計算機不在眼前,幼兒可能根本想不到用它當作解決問題的工具,成為游戲、學習的工具材料。最后,時間上缺乏靈活性,也使得幼兒對計算機的操作不可能很充分。
其次,教師與指導分離(因為幼兒園有專門的負責計算機教學的教師),使得班級教師認為怎樣使用計算機、利用計算機來促進幼兒的學習與自己無關,也就不可能真正對計算機的使用負責。而教師恰恰在發揮計算機對幼兒發展的積極作用、控制消極影響的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為只有教師對計算機的使用真正負責,才會認真分析計算機對幼兒發展的利弊及其背后的原因,做到揚長避短;同時分析在什么條件下、在課程的哪些具體層面上能實現計算機與其他學習資源的有效結合,并對幼兒使用計算機的具體過程進行有意識的指導。只有通過教師的這些引導,才能盡量將計算機的負面影響控制到最小,將計算機對幼兒發展的積極作用最大化。而將教師孤立于幼兒的計算機活動之外,只能導致教師與指導的分離。
此外,在專門的計算機房使用計算機遭到批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這種做法不利于幼兒的身體健康。美國環境保護委員會發現,新的計算機和錄像播放機會揮發21種化學物質,而這些物質需要花費144到360個小時才能完全揮發掉。該委員會1995年的一份報告指出,這些揮發性物質在放有很多新的電子設備的室內環境,尤其是在學校的計算機教室,危害會更大。這些有害 物質會引起皮膚問題以及耳朵、鼻子和喉嚨的干燥、堵塞等問題。[5]
綜上所述,基于人們對計算機在教育中的作用的新認識,以及對我國一些幼兒園現在的使用方式的反思,我們認為,只有通過計算機與幼兒園課程的整合,才能有效發揮計算機對幼兒發展的積極作用,避免計算機對幼兒的不利影響。因此,計算機與課程整合是當前幼兒園使用計算機的最基本、最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三、怎樣將計算機整合于幼兒園課程
前文已經談到,將計算機整合于課程,是要將計算機融合到幼兒園的各種活動,尤其是游戲和教育活動中,并使計算機成為幼兒學習環境的一部分,成為幼兒學習和游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這種整合的關鍵是使計算機成為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的一種重要工具。整合的基本原則是:“計算機應當以輔助而不是以攪亂或替代現有資源的方式被利用”。[6]由此,筆者認為,計算機整合于幼兒園課程,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計算機進入活動室,形成計算機活動區,成為幼兒學習環境的一部分
任何一種學習材料或工具,要使幼兒熟悉并能充分利用,就應該最大限度地減少它與幼兒之間的距離,使幼兒方便可及。計算機也不例外。前面已經談到將計算機單獨放在機房的做法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因此,作為整合的第一步,就必須使計算機進人教室,讓計算機像其他活動區的材料一樣,成為幼兒自由游戲與活動的工具。
計算機活動區應該具有開放性。開放的計算機活動區一方面使其他幼兒能觀察到正在操作計算機的幼兒的活動,使他們分享經驗,交流思想;另一方面,便于計算機活動區與其他活動區的聯系,如:可以為餐廳設計招牌,為服裝廠提供設計小樣,為表演區提供道具等。如果將計算機獨立于其他區域,就會有“將計算機變為第二個學習中心的危險”。
在物理安排上,首先要考慮安全因素。電源要隱蔽,不容易為幼兒所接觸到;其次,要避免光線直射,否則會影響監視器的效果,對幼兒的眼睛產生傷害;此外,盡量遠離磁場和熱源,以免影響計算機的使用壽命。
當然,計算機剛剛進入活動室時,作為一種新異刺激,會引起幼兒強烈的操作興趣,而現實又不可能同時滿足每個幼兒的需求。作為教師,應有一系列的方法來解決這樣的問題。如:開展《有趣的電腦》主題活動,將電腦進入班級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契機,將如何安全使用電腦、操作電腦時與同伴的合作、謙讓、如何計劃自己玩電腦的時間等內容涵蓋其中。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對電腦的熱情也會逐漸降低,會將電腦視為活動區的其他材料一樣。但是,在電腦進入活動室的最初的一段時間,是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觀察和指導的。
(二)從課程到軟件:選擇適宜的軟件來豐富課程內容、教育活動或概念
計算機軟件與其他學習媒介相比具有其獨特的優勢,鮮艷的色彩、活潑的形象、連續的動畫能逼真地再現某些事件的過程,為兒童學習提供了另一種方法與途徑;而且,一些發展適應性軟件能根據幼兒的操作情況自動地調整所提供的操作內容的難度,本身具有支架兒童學習的作用,也便于幼兒個別化學習。因此,在進行一項項目活動,或者是進行某一領域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該主題相關的軟件,供幼兒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可以豐富幼兒的經驗,加深幼兒對概念的理解。
某幼兒園大斑的幼兒在認識新北京的活動中,對地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空間方位、比例尺等方面的問題;同時,在認識地圖的過程中,產生了為自己的幼兒園畫示意圖的想法。那么,怎樣使幼兒進一步了解地圖與實景的關系呢?這時,教師想到了EDMARK“朱迪時空屋”教育軟件中的“沙箱游戲”。由于軟件直觀地將地圖與實景對應呈現出來,并給予不同水平的幼兒以自由探索的空間,使幼兒能在軟件探索中,嘗試怎樣操作更有效、準確地表現物體的位置,體驗實物與地圖的聯系,并且能更深刻地理解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于是,在探索軟件的基礎上,教師和幼兒一起開始了有關“地圖”的一系列的活動。如在教室中創設了一個沙箱游戲區,作為活動室的模型,探索如何在沙箱中對活動室各區的位置做好標記;有的幼兒則進行“平面示意圖”的探索,在紙上畫出活動室的示意圖,進而畫出幼兒園的示意圖,并表明自己的家和幼兒園的相對位置等。這樣,幼兒通過探索計算機軟件,理解了示意圖的含義,深化了對空間概念和空間關系的理解,推動了主題學習向更深的層次發展。
(三)從軟件到課程:利用常規的活動材料、教學方式對適宜的軟件內容進行豐富和發展
許多發展適宜性軟件本身就包含了一系列的學習主題,涉及面很廣。幼兒在操作軟件的過程中就會獲得相關的概念和經驗,而且可能從中生成一些可以進行更深入探究的主題。如果能引導幼兒利用一些常規的活動材料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和實踐,將有助于使這一主題更為深入和擴展,為幼兒帶來許多利用計算機不能獲得的動手、動腦和表現的機會。
有一些軟件,如EDMARK教育軟件“塞米科學屋”軟件中的“橡樹池塘”是幼兒喜愛操作、探索的活動之一。在這里,幼兒能較直觀地觀察到動物、植物以及整個生物環境隨季節變化而發生的變化。隨著對伴隨著聲音效果的各種直觀可見的變化的認識,幼兒對生物環境有了濃厚的興趣。對此,教師可以依據幼兒的不同興趣,從不同的角度生成不同的探索主題。如:對樹的特性的探究,包括通過種植、觀察、實驗等方式探究樹的生長,了解樹的種類,樹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等;也可以生成“我們周圍的生物”,尋找、發現周圍環境中的動、植物的特征,包括尋找春天,制作“田園手冊”,做動植物生長記錄等一系列的觀察、實驗、記錄。[7]這樣由計算機軟件內容生發出一系列的活動,成為了幼兒一個個有意義的探究主題。
從課程到軟件、從軟件到課程是計算機軟件與課程整合的兩種,二者不是截然分開的,通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要教師具有整合的意識,認真地分析計算機軟件、常規教育活動各自的優缺點,在具體活動中揚長補短,就能做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四)發揮計算機作為學習和教學輔助工具的作用
計算機本身是一種媒介,是多種技術的混合體,計算機為兒童創造了一種通過多種信號系統反映他們自身經驗和思想的表征手段。比如:用打印機打印幼兒的作品;請幼兒為活動區設計、打印標志;在班級組織春游之際,教師利用數碼相機與計算機,將春游中的一些典型環節動態地再現出來。通過這種方式,兒童和教師都會深刻地意識到,計算機以及其他的一些信息手段,已經成為他們工作和學習的伙伴,而不再是作為學習的目標和內容而存在。
四、課程整合中應該重點考慮的幾個問題
以上從課程整合的思想出發,簡要論述了幾點有關計算機整合于課程的方法,從中我們還應該看到的是,有幾方面內容是影響課程整合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教師本身的計算機基礎、軟件的特性。
(一)教師自身的計算機基礎對于課程整合的重要性 概括說來,教師的計算機基礎包括教師對計算機的認識和運用計算機的能力。為什么教師的計算機基礎會影響計算機與幼兒園課程的整合呢?首先,它影響著教師運用計算機的熱情和自信;其次,影響著教師的有效決策;第三,作為團體的一部分,影響著教師與教師團隊中的其他人的分享思想,共同解決問題;第四,教師在對計算機的探索中獲得的樂趣,也會影響他對幼兒的有效引導。
因此,幼兒園應該為教師的計算機基礎的培養提供技術和精神上的支持。當然,對教師計算機基礎的要求并不是像要求專業的計算機工作人員一樣,只是要求教師具備一些基本技能和態度,在與幼兒一起探索的過程中,相信教師也會獲得相應的樂趣、相應的能力。
(二)軟件在課程整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軟件在計算機整合于課程的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為計算機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更多是通過教師所選擇的適宜的軟件來決定的,軟件是計算機整合于幼兒園課程的一個中介環節。因此,在利用軟件、進行課程整合之前,教師要做的一個主要決策是軟件的選擇,對已有的軟件進行評價,再介紹到幼兒的活動中。
那么,什么樣的軟件是發展適宜性的軟件,或者說是適合于幼兒使用的軟件呢?1986年全美幼教協會(NAEYC)首次提出“發展適宜性”的概念,并以此為出發點制定了選擇4-5歲兒童發展適宜性軟件的十條指導思想。1988年,美國幼兒教育軟件評估專家Haugland和Shade在全美幼教協會指導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Haugland/Shade發展性軟件標準,該標準從兒童、教師、技術三個方面出發,提出了發展適宜性幼兒教育軟件評價的十條評價指標,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這十條標準具體包括:1.年齡適宜性;2.兒童的可控性;3.清晰的指導;4.具有復雜性的延伸;5.獨立性;6.無暴力性;7.過程導向;8.模擬真實的生活情境;9.有良好的技術特征;1O.變換性。[8]
此外,在軟件選擇過程中,教師除了根據一些軟件評價標準來選擇軟件之外,還應該結合班級教學活動的實際情況以及幼兒的發展特點和興趣要求來有效選擇適宜的軟件。
參考文獻:
[1]馮晚霞.幼兒團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杜,2001:14
[2][4]Sman Haugland,What Role Should Techndogy nayin Young Children’s leaning? Early Children Classroomin the 21 century:Using Conlputer to Maximize LealTlingYoung Childten,3000(1):12-18
[3]劉儒德.計算機整合于教育:作為學習對象、學習工具和教學工具.電化教育研究,1999(5):42―45
[5]Tne Alliance for Childhood.Fool’s Cold:A CdticalLook at Computers in Childhood.https://www.allianceforchildhood.org,1999
[6]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Technology and Young Childrea-ge 3 through8.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ndren,1996
[7]廣州開發區一幼.IBM KidSmart小小探索者兒童早期智力開發工程實驗園工作匯報資料.內部資料,2002
[8]Susan W.Haugland,& June lWright.Young Childrenand Technology:A World of Discovery.Allyn and Bacon,1997,33―54
【計算機與幼兒園課程的整合】相關文章:
• 幼兒園美術作品賞析過程分析
• 幼兒園\托兒所消防設計探討
• 幼兒園問題全解答
• 論幼兒園后勤人員的素質要求
• 淺談幼兒園超前教學
• 甘肅幼兒園校車之殤
• 幼兒教育啟迪智慧的有效策略
• 論幼兒園游戲教學的運用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要素作用
• 幼兒園教學游戲化的思考
• 幼兒園文明禮儀教育初探
• 家委會讓幼兒園的活動提高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