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的家鄉――建寧,是福建省十四個純客家文化保護縣之一。被稱為“建蓮之鄉”,竹筍圣地,自然資源豐富,富有得天獨厚的地域文化。主要有龍燈舞、馬燈舞、儺舞、花燈舞、蚌殼舞、傘燈舞、橋燈舞等,過去還兼之以古裝戲,風格獨特,地方色彩濃,為民眾喜聞樂見。我們應該讓本土民俗文化走進幼兒園,以傳承保護、弘揚宣傳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為主旨,使孩子們從小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博大深遠。
關鍵詞:本土;民俗文化;凸顯;藝術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133-0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 “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的一生發展打好基礎”,“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一、創設環境,凸顯本土民俗文化。
為了更好的挖掘本土民俗文化促進幼兒整體和諧發展,提高教師的課程意識和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以“本土特色”為基礎,把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藝術領域。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將本土民俗文化內容融入到幼兒園環境創設中。
1、創設以民俗民風、家鄉文化為特色的環境。幼兒園整個環境體現民俗民風教育特色,各處墻面、角落、長廊都由我們家長、老師共同收集材料,布置凸現民俗文化的布獅布龍、賽龍舟、儺舞面具、擂茶鋪、高峰農家樂等,使幼兒和家長一進校園就能感受到民俗民風的氣息。在教室布置時,我們根據節日和主題活動的要求,盡量通過民間藝術的途徑來反映內容,有的用剪紙的形式表現,有的用撕帖、拼貼、剪報的形式。
2、投放適宜材料,凸顯本土民俗。鼓勵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收集材料(如稻草、藍花布、土布、成熟的棉花和稻穗、竹子……等等)。老師、家長和孩子還用稻草編織出稻草龍、用竹子制作竹排,如:大班小朋友用藍花布、土布制作圍裙和頭巾,投放創設角色區中來布置家鄉美食,中班小朋友在豆腐坊中用麻繩做窗簾,藍花布、土布裝飾磨坊屋檐,為孩子們設置場景貼近生活,形象,能更好地讓幼兒通過游戲活動更好地感受建寧家鄉最質樸本土的文化。
二、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拓展幼兒園美術活動內容
1、民俗文化定義界定。在園本教研中,教師也提出自己的困惑,到底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與本土民俗文化定義如何界定?如:景點名勝,地方戲曲、民間傳說、民俗活動、建筑、人物、民間、服裝與生活物品、地域文化等,分門別類設計成幼兒園美術活動課程內容。
2、挖掘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建寧歷史悠久,民間傳統藝術源遠流長,且風格獨特,形式多樣,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民間剪紙、龍舞、傳統服飾制作技藝等具有極大的開發利用空間。圍繞這些傳統所包蘊的文化內涵及其制作實踐的美術學習活動,有助于幼兒了解地方傳統文化、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有益于培養幼兒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激發幼兒將來長大建設家鄉的美好愿望。
3、利用地方現代文化資源。民居、街巷、小區公園綠地、特色雕塑、步行街、商業街、高層建筑、廣告宣傳、展演活動、消費文化、大眾活動、群眾文化節等等,既有表面的文化內容,又有深層的人文內涵。圍繞這些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地方現代文化資源進行相關的幼兒美術課程態設計,引入美術活動課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4、開發利用生活材料資源。豐富幼兒美術活動的空間材料是幼兒在美術學習、創造的載體。是實施美術教育的物質基礎。盡管《綱要》指出:“要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制作的道具,竹編的蚌殼等。
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精神,我們認為對幼兒的教育應從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入手;從周圍生活入手,由近及遠,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鄉土資源。在實踐研究過程中,我們通過收集、篩選和設計,嘗試在藝術課程中開展民俗文化的教育,使幼兒園教育更加鄉土化、民族化、生活化。
三、把本土民俗文化融入藝術活動中。
建寧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春節至元宵節期間,正是民間藝術大展時。建寧俗語云:正月鬧得紅,四季都太平。而鬧紅正月的民間藝術主要有龍燈舞、馬燈舞、儺舞、花燈舞、蚌殼舞、傘燈舞、橋燈舞等,過去還兼之以古裝戲,風格獨特,地方色彩濃,為民眾喜聞樂見。
1、民俗
舞蹈欣賞:如:在藝術活動《儺舞欣賞》中,教師通過播放PPT,讓幼兒先認識儺舞的道具百家傘、擔子、線毯、鼓等,再了解角色分配,在儺舞中是角色的裝扮,有假面、神像、圣相、頭盔、鬼面、臉殼等多種稱呼。主要有七人領頭表演,一人扛百家傘,六人戴六種顏色的面具,即六個扮相,代表雙、福、祿、壽、喜、全六位神仙。其中四位神仙肩挑擔子,一頭是線毯,一頭是鼓。孩子們興趣深厚,不由地模仿起來。
教師還向幼兒介紹儺舞的由來,儺舞是福建建寧歷史最悠久的民間傳統藝術之一,是一種祈深拜天的儀式活動。溪源鄉大嶺村至今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五還開展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孩子們通過此欣賞活動,對建寧民俗文化有了進一步地認識,并把此活動延伸到美工活動中,孩子們嘗試用不同線條和色彩畫出各種各樣的臉譜,做出別樣的儺舞面具。孩子們帶上制作的儺舞面具表演,更好地體現了具有建寧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走進校園。
2、學唱民間歌謠。教師們為了收集更好地民間歌謠,發動家長到民間調研,到各鄉鎮收集資料。如:《雄偉的金饒山》《閩江正源頭》《蓮花歌》等建寧民間歌曲。教師們把收集來的資料篩選整理,精心設計案例,融入到藝術活動中,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通過歌詞能更好地了解建寧有家鄉文化,同時,幼兒園還開展家鄉民間童謠征集活動,教師與家長、幼兒一起把民間歌曲改編成孩子喜歡通俗易懂的童謠。
結合鄉土人情,讓幼兒在民俗文化感受建寧傳統藝術文化的特色融入藝術領域活動中。我們的活動策略是以藝術領域為基準,根據幼兒的能力及興趣點把傳統民俗文化內容融入到藝術領域教學中。。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Z].2001(9)
[2] 《建寧縣民間傳統藝術與時令風俗》[Z].建寧風俗藝術,2007(2)
[3] 《建寧民俗館介紹》[Z].建寧風俗藝術,2007(2)
[4] 杜曉霞.《民俗文化在幼兒中的傳承和繼承》[J].魅力中國,2011(10)
[5] 王曉梅.《挖掘本土教育資源 拓展幼兒美術活動內容》[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新疆卷)[C];2010(7)
[6] 寧燕玲.《利用本土美術課程資源豐富幼兒園美術活動》[J].《黑河專刊》,2012(3):134
【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藝術領域】相關文章:
• 這是一所“無性別”幼兒園
• 幼兒園如何有效的開展戶外活動
• 樂陪:寫字樓里的幼兒園
• 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策略探討
• 幼兒園性別認知教育
• 學前教育中鋼琴教學研究
• 幼兒園規則教育的價值探尋
• 幼兒教育策略研究(3篇)
• 上幼兒園
• 幼兒園“家長日”活動,你參與了嗎?
• 幼兒園如何加強家園合作的探討
• 淺議幼兒園新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