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探究性教學活動是基于幼兒的直接經驗,依據幼兒的興趣點,創設適宜的環境,設計科學的教學策略,引導幼兒探究實驗以獲得知識技能、培養實踐能力為目的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體會到了它的魅力,深感它是一種讓幼兒在“做”和“活動”中很自然地獲得知識的有效途徑,是發展幼兒獨立探究能力,養成“習得”的好辦法。關鍵詞:幼兒園;探究性教學活動;策略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248-02杜威說過,“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孩子們天生愛探索,對許多事物感興趣,教師要開發和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探究性教學是隨著幼兒園的主題性活動展開之后伴隨而來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新時代給幼兒教育提出的新的教學要求。而探究性活動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最為常見。許多科學家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探究實驗的興趣和能力應從小培養。科學小實驗有一定的趣味性,它能讓孩子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讓孩子理解一些簡單的科學現象和知識,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以提高科學教育活動的水平,為提高21世紀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的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幼兒園探究性教學是基于幼兒的直接經驗,依據幼兒的興趣點,創設適宜的環境,設計科學的教學策略,引導幼兒探究實驗以獲得知識技能、培養實踐能力為目的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體會到了它的魅力,深感它是一種讓幼兒在“做”和“活動”中很自然地獲得知識的有效途徑,是發展幼兒獨立探究能力,養成“習得”的好辦法。因此,在幼兒園探究性實驗教學活動中探索實施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一、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性實驗活動1.創設幼兒所熟悉的情境。幼兒對相似的場景事物興趣很高,親手操作更會讓他們興高彩烈。如逛“超市”,幼兒都已隨父母去過超市,對里面的布局、規則比較熟悉,所以一進“超市”,如何選物,如何購物,教師已不必作很多的交代。2.新知識與平時的生活經驗有所聯系。通過探究實驗活動,幼兒原有的知識得到鞏固,現有的問題得到解決,教師不必把問題提得太復雜、太深奧。如:探究活動《幫小熊運沙》,就是讓幼兒遷移生活中已有的經驗,嘗試將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變為可以運沙的工具,如塑料籃、紗網、沒底沒蓋的礦泉水瓶、紙、布等。讓幼兒嘗試用各種材料作為運沙工具進行運沙活動,看哪種方法運的沙又多又穩,重點引導幼兒討論在實驗時不能運沙的工具該如何改進,用改進后的工具再次進行運沙活動。3.讓幼兒產生許多疑點。由于幼兒發展水平不均衡,生長環境不同,年齡雖相仿,思維發展并不在同一水平線上。他們共同參加同一內容的探究活動,得出的結論各異,有的甚至出乎意料。我們不能用唯一的結論作為他們共同的答案。二、引導幼兒討論發現的問題1.探究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讓幼兒及時地記錄下來,以免過后什么收獲都沒有。記錄可分為多種形式:表格記錄、圖式記錄、有機圖形、自主符號。記錄的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關鍵是在每次探究實驗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記錄習慣,使幼兒逐步掌握記錄方法、規則。如探究性實驗教學活動:制作“雙層水”,為幼兒實驗提供充分的材料,使幼兒在親身的實驗探究中了解不同的物質融于水后的濃度不同,會調制“雙層水”。使用科學記錄紙,培養幼兒科學的實驗態度,教師出示兩杯表面看去一樣的調好顏料的彩色水,請幼兒遠處觀看,并說出有沒有不一樣的地方。①把半杯只調有顏料的水順著玻璃杯的邊緣緩緩倒入半杯只裝有清水的杯中,請幼兒觀察變化。②把半杯不但調有顏料而且調了濃糖的水順著玻璃杯的邊緣緩緩倒入半杯只裝有清水的杯中,請幼兒觀察變化。(實驗效果:一杯水會變為淺彩色水,另一杯水會變為雙層的水。全體幼兒討論。請幼兒大膽猜。由于一杯顏料水調制了濃糖水或濃鹽水的密度大,所以可以請幼兒來倒倒兩杯顏料水,看它們流動效果是否一樣;如果實驗可以找到食用色素就更好了,可以請幼兒嘗一嘗兩杯水味道的不同,從而使幼兒逐步掌握科學全面的觀察方法。)幼兒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并學習使用實驗記錄紙。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想去實驗,教師提醒幼兒注意倒水的方法一定要一樣——順著杯子邊緣緩緩倒入(也就是要控制好非實驗變量)。教師請實驗成功的幼兒說一說是怎樣進行實驗的。2.讓幼兒暢所欲言。幼兒通過探究活動,得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們非常希望把自己的記錄結果告訴大家。教師要給幼兒機會,如果一得到預設的結果就說:××還有發現,等下次好嗎?聽似尊重幼兒,其實是一把軟刀子,割斷了幼兒的發言權。教師應高度重視此環節的功用。3.讓幼兒真正討論起來。有些探究的結果分歧較大,觀點頗多,教師可以與幼兒先匯總主要結果,然后用多種形式讓幼兒進行討論。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幼兒轉過身,二人嘰嘰咕咕才說二分鐘,教師立刻叫:停,轉身。完完全全是一種形式。討論進入主題需要預熱階段,一段時候后才能納入正道。充足的時間、明確的主題、合理的組合,才能保證討論有實質性的內容。三、引導幼兒整合得出的結論1.結論逐步精確。面對幼兒不同的結論,首先要進行篩選,去掉不符合探究驗證的觀點,然后進行歸整,集中眾多一致的看法,最后達成共識。有些結論可作繼續的推理,引發幼兒再次探究的欲望,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性研究。如“吹泡泡”活動,“水中放入什么物質泡泡吹得最大?”,有洗衣粉、白糖、洗手液等,最后的結論是“放入洗潔精最好”。這一結論推理下去,“放入顏料吹出的泡泡有顏色嗎?”引發了“吹彩色泡泡”的拓展研究。2.積極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探究性教學倡導讓幼兒動手操作,親自體驗,并不否定教師在其中的指導作用。特別在匯總各路觀點、提煉精確結論之際,教師更要秉承傳統教學中的精華,順著幼兒的思路,把講解與歸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3.作必要的補充探究。有時,幼兒對某種問題感到迷惑,靠自身能力無法解決,教師不能含糊地一帶而過,或者主觀地給予定論。可以抓住問題的關鍵,補充必要的演示,讓大家一起共睹探究結果,從感性知識上升到初步的理性認識,得出精確結論。四、引導幼兒評價探究過程1.評價探究過程中的情感態度。探究活動中的幼兒情感態度表現在是否認真地參與探究,堅持做完一件事情,認真地記錄探究結果,耐心觀察別人的講述等等。讓幼兒自己回顧探究中自己的滿意之處,享受自我滿足的愉悅。2.評價探究過程中的合作精神。探究活動非常注重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它表現在是否愿意與他人合作,在小組合作中是否愉快地接受組長的分配,是否尊重別人的意見,是否相互謙讓等等。可以讓幼兒表揚小組里的同伴,也可以表揚自己,從而增強合作意識,明確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為以后的探究活動培養良好的習慣。3.抓住典型事件進行評價。探究性活動中,盡管教師做了許多預設,難免發生意外事件或偶然現象,老師及時處理之后,要作評價:分板產生意外的原因,告知正確的處理方法,提出今后避免的注意事項,讓幼兒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探究活動,從小培養幼兒膽大心細、平靜穩重的優良品格。幼兒園科學實驗
教案:會抓繩子的鹽。幼兒通過觀察鹽溶解到水里及蒸發、結晶的過程,了解使鹽結晶的方法,感知鹽的結晶現象,進而探究鹽結晶過程中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感知水的三態變化現象。可憑借水的三態開展系列活動,以探究問題“水跑到哪里去了”為線索,使幼兒通過實驗,觀察、探索、發現水蒸發的科學現象。可用糖水代替鹽水,再做一次相同的實驗,制作糖的晶體,并在放大鏡下觀察糖的晶體。探究性實驗教學并沒有固定模式。實驗教學本身具有探究性質,只有在教中學、學中做、做中思,才能不斷地完善探究性實驗教學模式,使之更具科學性、可持續性,更有效地服務于主題教學活動,有益于我們的教育對象。
【幼兒園探究性實驗教學活動策略探索】相關文章:
• 創建書香幼兒園的實踐探索
• 幼兒園美術教學策略研究
• 幼兒園“幾何”教學的策略
• 探索幼兒教育的非智力因素
•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幼兒藝術教育中傳承
• 幼兒園文化與園長素質
• 論幼兒園戲劇教育的教學策略
• 幼兒園小班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
• 幼兒園活動區活動的功能定位
• 幼兒園的那些書
• 幼兒園手工制作活動的開展
• 幼兒園開展游戲活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