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因此,幼兒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本文圍繞教學藝術展開論述,詮釋了傾聽幼兒、
音樂學習和了解學生心理三個方面的問題,并提出了私人管見。
關鍵詞:幼兒園 教學 藝術 傾聽 幼兒
音樂學習 學生心理
一、傾聽是開啟幼兒語言的閘門
教師要注意傾聽幼兒的心聲。因為教師傾聽的時候,幼兒一定會心花怒放,他們就能夠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所以,我們要注意引導幼兒,讓他們沒有顧慮。我們還不能打斷幼兒的談話,做到不插話、不反對,并要多給予鼓勵,讓幼兒在自然、輕松、愉快的狀態下,把心里話似瀑布飛揚般向我們傾訴。整個過程當中,教師要注意一邊傾聽,一邊流露出親切的微笑,柔和地拉住他們的小手,不時地鼓勵他們,比如說“你很有觀察力”“原來是這個樣子”“你的表現真好”“你做得非常正確!老師就知道你是最棒的”等等。這樣就能讓原本內向的幼兒,因受到良好氛圍的影響而逐步樹立說話的自信心,從而不斷開啟思維的閘門,促使言語水平的發展達到最佳。美國心理學家調查發現:成人蹲下來傾聽孩子的談話,孩子會感到非常放松。蹲下來是成人關愛兒童的最好的方式,是成人打開兒童心扉的鑰匙,是通往幼兒內心世界的捷徑。關心孩子,尊重他們,他們能夠健康成長,語言能力會顯著提高。蹲下來這一方式有利于雙方的溝通,滿足幼兒的表現欲,促其表達的順暢,幫助他們點燃語言的火花,樹立交往的自信。
二、讓幼兒認識到音樂的價值
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使他成為審美的人。”音樂教學的過程,就是把幼兒引領成為審美者的過程。在幼兒將來各個學科的學習中,音樂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因此,從幼兒園開始培養音樂天分對幼兒的語言智慧思維等都有非常大的幫助。人的音樂美感屬于社會意識。音樂是情感的流瀉,是藝術的溝通,是非語言而高于語言的交流。音樂的悅耳動聽是一種感染。賞心悅目很容易引起共鳴,人的感官由音樂的觸發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而且,這種美感具有獨特性,是其他藝術不能取代的,能夠讓人類心靈得到啟示、洗滌,對人的情操有非常好的陶冶。在不斷地享受音樂之后,人的精神生活得到豐富。對音樂藝術情有獨鐘的人,他的行為也容易得到美化,能夠感受到生活帶給他的快樂,讓他的內心感到充實,讓“音樂人”產生無窮的力量。例如,在教學《玩具兵進行曲》時,教師首先要給幼兒啟示:玩具兵是什么?你們想不想做一個玩具兵?玩具兵有什么樣的特點?他們怎么樣走路?他們做游戲的樣子怎么樣?他們都會做什么樣的游戲?如果你是一個玩具兵,你會怎么表演呢?然后,教師要根據幼兒對音樂的理解,使他們隨心所欲地設計各種各樣的動作。同時,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進行表演。由于教師對幼兒并不限制,使得每一個幼兒都覺得很放松,使得他們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平心而論,幼兒學習音樂,我們并沒有期望他們將來都能夠成為出色的音樂家,也沒有嚴格要求他們必須掌握一種樂器。心理學家研究證明,一個人的情感世界如果干癟枯燥,如果對音樂沒有深刻的體驗,如果沒有接觸過藝術,那么他的人生就沒有什么偉大的創造。因此,我們真正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認識,能夠進行音樂審美,從而產生對音樂的喜愛和鑒賞,并在這個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成為一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全方面發展的棟梁之才。
三、教師要多讀書,了解學生心理
讀兒童讀物也是幼師讀書的一項內容。孩子的眼光和成人的眼光是不同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成人都已經忘掉了他們最初看世界的想法。讀孩子們的書,傾聽他們內心的話語,與他們用同樣的目光看世界,再與他們對話,這樣,一扇扇門扉就會敞開,你會看到一個個稚嫩細弱的心靈,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你怎么會不快樂,不欣喜,不熱愛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光?因為熱愛,你才會把熱情、辛勤的汗水、智慧加倍地投入進來;你才會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并且,你會發現在和幼兒的對話中,不僅幼兒在長大,你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成長。
幼教工作者還要讀一些教育前輩的書,包括他們的傳記,如教育大師蔡元培、陶行知、葉圣陶等。走進大師的智慧和心靈世界,觸摸和傾聽圣賢的心聲,與大師進行歷史的和現實的對話,是多么美妙、浪漫的體驗。用他們理性的眼光、教育理論來梳理自己豐富的感性經驗和教育感悟,學習他們熱誠、理想和詩意工作的快樂的人文境界。這樣,你才會幾十年如一日快樂地工作,越來越年輕,越有源源不斷的才思。
此外,教師還應讀科普書,自學科技知識,并把學到的知識帶到課堂上來。出神入化的講解和手工制作不但是幼兒連同行也會驚訝瞠目,教學能力的提高也許就這樣輕松地完成了。在幼兒的目光中以及與同事的對話中,你會發現一個成長中的自己。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喜歡讀書、擅長思考、富有愛心、誨人不倦的人成長為優秀教師或教育大師的可能性,比不愛閱讀、不愛讀書的人要大得多,因為他具有與生俱來的內生式的教師素質。這樣的人具有一種強烈的、穩定的熱愛讀書的激情和習慣,擅長傳播或交流人類創造的智慧,并具有巨大的熱情和興趣,即具有讀書人格。
教師專業成長需要人格修煉。這個話題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它是對教師的課程觀念、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技術和手段的新要求。在教師專業化的整體成長過程,強調人文素質修養與專業智能培養、培訓的有機結合,具體包括教師的教育理念、知識觀、教師倫理觀和教師人格的整體化或生態化的和諧提升、成長過程。而完成這種良性成長,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師形成讀書人格。
綜上所述,幼兒教師是需要具備綜合素質的,不僅僅要有著博大的知識含量,還有擁有了很多的興趣愛好。教學要講藝術,要引領學生學會欣賞音樂,要學會傾聽幼兒。幼兒就是等待著知識滋養的幼苗,他們總是有著許多稀奇古怪的,讓我們這些成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你不能拒絕,更不能含糊其辭,而最應該做的就是正面耐心的解答。這個時候,無疑廣博的書籍知識就會成為了一個跨越年限世界的橋梁,將已經有著成人心態的幼兒教師與渴望被自己去澆灌的幼兒芽苗連接在一起。那時那刻,沒有什么會比書籍所發揮的功效更大,沒有什么比一名幼兒教師不斷的自我成長更來的立竿見影。
(責編 張翼翔)
【幼兒園教學藝術談】相關文章:
• 微課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的運用體會
• 海南島?幼兒園乎
• 關于幼兒園有效教學的思考
•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策略
• 開啟幼兒的“音樂盒”思考探究
• 關注幼兒園兒童的心理衛生問題
• 幼兒園戶外游戲探索研究
• 優化幼兒園語言教育工作的措施
• 學前教育專業民族民間舞教學的風格性
• 幼兒園與小學銜接工作淺談
• 西安市公辦幼兒園師資現狀調查研究
• 淺析幼兒園游戲環境的創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