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浩瀚五千年文化之中,自古就有無以規矩,不成方圓之說。“規矩”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就是指規和矩兩種工具,后來“規”和“矩”合成一個新詞“規矩”,常用來比喻一定的法則、標準、規范或習慣。“無以規矩,不成方圓”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法則、標準、規范和習慣,否則就不會成功。借著這一俗語,我們今天所要談論的內容就是有關于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常規問題。
常規教育對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和良好穩定的情緒培養,使孩子學會適應幼兒園生活和初步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在獨立生活的過程中經教師指導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就我個人認為,幼兒園教育常規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劃定范圍:第一是幼兒園一日生活常規,第二則是教育教學常規。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幼兒園一日生活常規。幼兒園生活常規依我個人之見可以這樣概括或定義:幼兒在入園后必須按照一定的標準或規范進行的生活準則。我覺得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所必須遵守的常規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二十三條:
幼兒園日常生活組織,要從實際出發,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規,堅持一貫性、一致性和靈活性的原則,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從這一工作規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幼兒園生活常規教育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覺得生活常規的培養的重要意義應該突破理論而上升到實踐。只有在遵守了一切符合標準或規定的生活準則外,我們才有可能將幼兒園教育提升到一個學習教育的層面,所有的除生活教育外的教育才有實現的可能性。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與本身息息相關的準則都不能夠遵守,那么這樣一個“人”是否還是一個具備健全人格的人?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我覺得一個人的性格培養與一個人的生活規則是密不可分的。
小班幼兒正處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重合的交叉時期。孩子在剛入園的時候角色就已經開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他們從原本家庭的個體轉化到了組成幼兒園教育的集體,這樣的改變初期孩子顯然會覺得不習慣,不自在甚至難以很好完成角色轉換,因為在脫離了熟悉的家長照顧后的獨立生活使他們一下子不能適應。而這一時期教師的形象就變得異常高大。教師親切的問候和善意的微笑都能讓孩子重新產生一種安全感。自然這種安全感的產生不同于家庭。現在的家庭給予孩子的往往是聽之任之,往往就是父母包辦一切,孩子不必擔心起床衣服沒人穿,吃飯沒人喂的問題。而在幼兒園中則不同。雖然有保育人員和老師,但2個老師和一位保育員不可能兼顧到每一位孩子,那么一些生活上的必須就必然會落到每一個孩子的身上。而在處理生活問題或者進行生活活動的時候,生活常規也就隨之需要遵守了。
幼兒園生活常規的培養,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貫徹實施
第一,人園。一天之計在于晨,孩子在入園時候的情緒會影響到他一天在幼兒園的學習、活動情緒。積極向上的情緒勢必會對教師的教育教學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在孩子入園的時候,我會規定孩子必須微笑著向老師問好。而這時老師也必須回以孩子微笑,并親切地迎接:××小朋友早。通過師幼間的互相問好,不僅培養了孩子團結友愛、懂禮貌、講文明的良好品德習慣,提供了孩子鍛煉語言表達的機會,同時也為養成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奠定了良好的開端,為孩子一天積極向上的情緒打下了基礎。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讓孩子在踏入幼兒園的那一刻就從禮貌的角度去遵守幼兒園的生活常規的開端。
第二,如廁、漱洗。小孩子特別是小班的孩子,自覺性很差,隨時需要有人在旁邊指導和提醒,而幼兒園生活常規可能與家庭生活常規會有不同之處。首先孩子在如廁的時候就需要排好隊,而不是一窩蜂地跑進廁所。在如廁的時候要做到不推不擠,文明禮讓。在漱洗的時候要按次序認真把手洗干凈,洗手的時候水龍頭不要開太大,不玩水,不和其他孩子打鬧。洗完手以后要用小毛巾把手上的水擦干等等。逐步養成孩子飯前便后洗手的良好生活行為習慣,并在飯前便后洗手這一小小的行為習慣中貫徹節約的優良傳統。
第三,進餐。安靜進餐,不挑食不浪費,把骨頭和潑出的飯放到中間的盆子里,吃好飯以后要漱口擦嘴。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大人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是陌生的,因為畢竟有些家庭不會做到面面俱到。安靜進餐、細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孩子健康成長是每個家庭最關注的問題,所以在平時的教育中就要兼顧知識和健康的雙贏。
第四,午睡。可能有些人會提出這一的疑問,睡覺就睡覺,哪有那么多的規定。是的,睡覺我們不能具體規定孩子應該以怎樣的姿勢來睡,但是在睡前我們卻需要做好一切常規工作。比如孩子脫下的鞋子要對齊擺放整齊,衣服和褲子要基本折疊一下放在床尾。這些雖然都只是小小的事情,可是大文章往往是從小事中顯現的。
第五,離園。如果說入園是一天良好情?w的開端,那么離園則是良好情緒的延續。離園教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教育手段。孩子在接受了一天的幼兒園教育之后,又重新回到父母的懷抱,回到了以個體為單位的家庭,這時候孩子比較容易忘記應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和家長溝通,讓他們幫助老師在家延續幼兒園的教育,有些在孩子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盡量讓孩子自己去動手,這樣才不至于在孩子回到家以后讓老師一天在幼兒園對孩子實施的教育功虧一簣。
幼兒園常規除了有關于生活以外,另一個不可或缺的就是教育常規。一個班的教育常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成長和教師組織一日活動的質量。所以,教育常規培養是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以我個人之見,教育常規的培養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培養:
第一,晨間鍛煉的常規培養。如果說集體活動是培養孩子集體意識的充分體現,那么分散活動則是孩子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無論是集體活動和分散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都應該遵守規則,不遵守規則的活動則沒有自由可言。首先,孩子在排隊進入活動場地的時候我就要求他們要保持安靜。在自主選擇玩具或者活動項目的時候要懂得謙讓和有序,活動結束應該把器具歸回原處等等。
第二,坐姿的培養。這一點我認為是教育常規培養的重中之重。正確的坐姿在無形中會集中孩子上課的注意力。人坐端正了,注意力也就被拉回了課堂。而從長遠方面考慮,一個人的坐姿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孩子正處在長身體的時候,不正確的坐姿可能會影響到孩子以后的外貌。所以在平時畫畫,上課或者進行一些需要坐著活動的時候我都會很注意無形之中就給孩子灌輸坐坐好的觀念。時間久了,這種觀念自然而然就深入到孩子的心中去了。
第三,操作活動中的常規培養。操作活動中常規的好壞不僅直接反映著一個班常規教育的成效,而且較好的操作常規往往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在操作前對孩子提出本次活動的要求,在操作結束后孩子馬上放掉手里的操作材料而把注意力放到教師的身上,這樣借助操作材料而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形象,不僅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理解教師教授的內容,也容易將孩子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反之,如果沒有很好的操作常規,孩子一節課的注意力全都放到了操作材料上而完全忽視了教師所教授內容的話,那么這樣通過借助操作材料而預想所要達到的效果和現實達到的成效就背道而馳了。所以,操作常規一定要培養好,并且要放在一定的高度來培養。
以上僅是我對幼兒園常規訓練淺顯的見解。
【淺議幼兒園常規教育】相關文章:
• 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提高策略
• 免費幼兒教育政策案例研究報告
• 淺談如何在幼兒園開展藝術教育
• 幼兒園的故事教學
• 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析
• 創新幼兒園管理策略初探
• 幼兒園班主任工作漫談
• 堅持以人為本的幼兒園管理
• 幼兒園研究課題選定的幾個途徑
• 淺談幼兒園的趣味數學
• 幼兒園教師道德焦慮芻議
• 淺談如何做好幼兒園的后勤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