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作為幼兒教育實施和運作的基本平臺,在現代幼兒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之相對應,如何將現代幼兒教育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貫徹到幼兒園建筑設計中,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課題。從實踐中看,由于幼兒生理和心理的全面發展對相關的建筑環境存在著特殊要求,因此如何進行幼兒園建筑相關環境的處理在幼兒園建筑設計中占據了一個特殊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環境融入;幼兒園;建筑設計
1建筑與環境的關系
自然環境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或作用的總和。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界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續都依賴于自然界所提供的給養,自然界也只有被納入到人的生活中,才能成為人的現實生活要素。人類的建筑活動作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種創造性勞動,毫無疑問具有明顯的實用功利目的。因此,在研究幼兒園建筑的自然環境處理前,有必要對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進行分析和總結,并用于指導幼兒園建筑設計。
2建筑自然環境處理的技術策略
2.1低技術處理手法
中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強調人與自然之間是有機聯系的,體現了一種樸素的生態觀。民居在選址上以“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為最佳選擇。具有上述特點的自然環境空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態小氣候。傳統民居普遍采用的四合院的布局形式也較好地協調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種院落空間可以很好地解決了日照、通風、保溫、隔熱等問題,具有良好的“微氣候”調節能力。傳統民居均是就地取材,應用自然材料進行建造,如西藏的碉房、云南的竹樓、西北的窯洞、內蒙古的帳篷等。它這些傳統的建筑理念和低技術處理手法都很好地適應了當地的氣候條件,使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低技術的應用要求不高,易于掌握,在局部受經濟和技術條件限制的地區,由于建筑功能簡單、結構型制不復雜,采光、通風等問題比較容易解決,沿用傳統的低技術處理手法就能經濟、簡便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在幼兒園設計中,低技術的處理手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因為幼兒園的建設量大,無論城市或者鄉村都需要給3~6歲兒童提供一個學前教育的機會,而因為各地經濟因素的限制,使得被動適應自然條件的低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低技術的處理因地制宜的取材,很好的與周邊環境融合,這是低技術處理的優點所在,同樣的,因為其受到經濟因素很大的制約,導致這類幼兒園普遍條件比較差,一些細節處理上不能充分滿足幼兒安全的需要。
2.2高技術處理手法
高技術建筑環境處理手法不同于早期的“高技派”建筑,兩種是不同建筑理念指導下的建筑。早期的“高技派”建筑強調建筑自身結構、功能和形式的完整性,而漠視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但高技術建筑環境處理手法則強調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共生,利用先進的結構、設備、材料和工藝,結合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地創造理想的人工建筑環境,形成舒適的建筑“微氣候”。高技術建筑環境處理手法的主要特征是充分利用生態學、生物學、氣候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作為支持手段,從生態策略入手,強調建筑的靈活性、低能耗,強調較強的空間適應性,使建筑與環境有效地呼應起來。這些高技術包括電子計算機及信息技術,一些新的生物技術,防污染技術,再循環和資源替代技術,生態式的能量供應技術以及環境保護技術等。雖然這種建筑的造價比較昂貴,但從建筑全壽命周期角度出發,卻可以減少相當一部分的運行費用。因此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還是相當經濟的。
目前國內的幼兒園設計中相關高技術處理手法的運用還十分罕見,原因是多方面的,當然,主要還是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因為高技術處理手法是以先期經濟投入為依托的。國內幼兒園的建設雖然投資主體不同,但因為經濟利益的驅使,幼兒園的投資建設方更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不愿意在幼兒園建設初期投入較多的資金是共同的特點。加之我國人口眾多,幼兒園建設又不是以投資回報為根本目的等因素,就導致了我國幼兒園設計中基本上沒有應用到相關高技術的處理手法。
在一些發達國家,高技術處理手法已經在一些幼兒園設計當中應用了。丹麥阿爾博隆德幼兒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幼兒園由Box25事務所設計,幼兒園的平面設計采用較為規則的矩形布局,這樣以減少建筑的表面積,為其節能設計提供了前提。兩個錐形空間設有高出屋頂的斜天窗,將大片的陽光引入建筑內部,并在四周的墻上投下斑駁的光影,使幼兒在玩耍和學習的同時又感知到天氣的變化和一天中太陽的運動。建筑入口處設有水道收集雨水,幼兒通過兩座小橋進入幼兒園,這樣的設計在增添了趣味性的同時也為幼兒展示雨水的回收過程,啟發了幼兒的思維,同時,這個雨水回收系統也是高技術運用的一個體現。這個幼兒園還有展示物質循環過程的透明式設計,將高技術的運用與幼兒教育緊密的聯系起來,幼兒可以親眼看到它們產生、使用、廢棄和再循環的全過程;除此之外,阿爾博隆德幼兒園的所有水和相關能源都通過相應的高技術處理,是可以循環使用的。這樣的設計雖然在前期一次性的投入比較大,但是在以后的運行過程中卻可以節約大量的運行費用和能源。
2.3適宜技術處理手法
所謂適宜性技術處理手法是針對地方氣候條件,融合生態建筑創作原則,運用現代生態技術與傳統節能技術相結合而創作的建筑。相比傳統地域建筑被動地應對自然環境而言,適宜性技術處理手法則是被動應對自然環境和主動維護自然環境相結合。適宜技術處理手法從地域文化中汲取各種經驗與技術策略,在積極利用先進科技的同時,并不排斥“低技術”,而是將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走以適用為宗旨的“適宜性技術”之路。
在幼兒園設計中,由于適宜技術對經濟條件的要求不是太苛刻,而且在設計考慮充分的前提下,實施起來難度也不是太大,所以在國內的很多經濟發達地區的幼兒園設計中都進行了一些嘗試。在這些幼兒園設計中,適宜技術的應用都是作為整體設計中的一小部分體現出來的,比如有些應用在通風設計中,有些應用在遮陽設計中,有些則是應用在微氣候環境的營造上。
3總結
本文通過對建筑自然環境處理方法和幼兒園建筑設計分析和總結,最終形成了可以指導幼兒園建筑設計的,融入自然環境處理方法的幼兒園建筑設計策略,分別為低技術處理手法、高技術處理手法、適宜技術處理手法。
參考文獻:
[1]方海. 寓教于樂的功能空間[J],室內設計與裝修,2000(8)
[2]張勇,現代技術條件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論生態建筑與可持續發展.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J],2005(6)
[3]董衛,王建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與建筑設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基于環境融入的幼兒園建筑設計研究】相關文章:
• 對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四點反思
• 幼兒園音樂活動淺析
• 淺談幼兒園德育教育
• 幼兒園建筑室內設計要點分析
• 幼兒園色彩畫教學探索
• 幼兒園家園合作親師關系淺析
• 幼兒園戶外活動的思考
• 幼兒園辦園理念形成的思考
• 幼兒教育信任危機策略探索
• 淺談幼兒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 國內幼兒園入園難于考公務員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