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是欣賞者以具體
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和其他輔助手段(如運動覺、視覺、語言知覺等)來領悟音樂的真諦,從而得到精神愉悅、啟示或寄托的一種審美活動。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則是讓幼兒通過傾聽音樂,進而對音樂進行感受、體驗、理解、創造與表現的活動。美國音樂教育家穆塞爾提出:“音樂教育就是欣賞教育,就是為了欣賞而進行的教育”這一闡述強調了音樂欣賞活動的重要性。然而,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教師在組織和實施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時,對于作品的選材、指導策略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存在的問題
1、課程內容無序
因為教學難度、教師自身素養、幼兒表達表現、課程呈現結果等因素,幼兒園音樂欣賞教育還未系統納入、融合與音樂課程中,相關課程安排缺乏整體性、連續性的思考與計劃,對積累形成的教育方法、經驗也未作深入、系統的整理與總結。音樂教育中幼
兒歌唱教學和律動
舞蹈教學比較注重,音樂欣賞的活動在課程設置中所占比例很小。同時,教師在選擇音樂作品時忽視了幼兒身心特點、認知規律、生活經驗等,使活動不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和主動性。
2、活動目標偏離
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的目標是提高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增強對音樂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陶冶情操,獲得審美情趣。然而,目前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往往忽視音樂教育本身的審美特點,忽略對孩子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音樂教育目標的確定過于偏重技能的獲得,只注重表現、創作,輕視感受、欣賞,偏重單一的模仿;忽視了音樂欣賞活動本身對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價值,使得音樂教育課程產生了結構上的缺陷。
3。教學策略缺乏
音樂欣賞過程中,教師指導策略缺乏,或為指導過多的“全面引領型”,教師采用的基本是填鴨式的教育,活動過程中指導語過多、控制過多,過程中所有的一切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師手中。幼兒則圍著老師的“指揮棒”行動,基本沒有自我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或為缺乏目的的“放任自流型”,與“全面引領型”相反,教師走的是另外一個極端,所有的一切都聽憑幼兒自由發揮,教師沒有必要的梳理、提升。
二、“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教學的指導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應避免教師過多的主導和限制幼兒對音樂的感受與表現。應避免幼兒被動地模仿教師進行學習的現象,要注重挖掘音樂欣賞活動的核心教育價值。通過教育環境的創設和多種教學策略的運用,引導幼兒在聽覺感知的基礎上,激發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情趣,體驗審美愉悅,豐富他們的音樂經驗。在促進幼兒音樂表現力與創造力發展的同時,培養幼兒對音樂的喜愛之情。
1、選材——音樂欣賞的基石
好的選材是開展音樂欣賞活動的基石,能帶給幼兒不同的情感共鳴。我們在選擇內容時,應考慮音樂對幼兒的可感性和可接納性。如:音樂的形式特點是否鮮明突出、結構是否方整、長度是否適宜、可參與性是否充分等。總之,在選材的時候要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力水平、興趣點等,并提出適宜的教學目標。
2、傾聽——音樂欣賞的起點
音樂欣賞是一種以聲音為媒介的藝術活動,聽是欣賞的基礎。幼兒良好的傾聽態度、能力直接影響活動開展的效果,所以我們要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如:播放音樂時能耐心的傾聽,不交頭接耳;同伴講述時能用心傾聽,感受理解音樂,并能向同伴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與想法。
3、感受——音樂欣賞的支架
幼兒園音樂欣賞是幼兒通過傾聽感受,去理解和表現音樂,而表現的前提是幼兒對音樂的充分感受。幼兒對音樂的感受需要借助老師為其搭建的學習支架,通過這些輔助的手段,在自己的腦海中,逐步建立起對音樂的感知并能形成一定的表象,最后通過自己的方式和手段進行呈現。
一是立足原有經驗。為使幼兒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理解作品,我們需要將作品與幼兒
的實際生活掛鉤,并能根據作品的需要及時豐富幼兒的原有經驗。在作品與幼兒經驗之間尋找到結合的切入點,讓幼兒的感受具體、形象。
如,《螃蟹上山》活動中,教師事先與幼兒討論螃蟹的生活習性和動作特點,并鼓勵幼兒用動作進行模仿,表現小螃蟹的不同生活情節。在活動時,由于有了前期經驗的鋪墊,就使得幼兒的學習重點十分突出,將注意力集中于對音樂的聽辨與理解上,避免了因學習難點過多而造成幼兒注意分配的不足,提高學習質量。
二是立足多種形式。雖然,音樂欣賞是一門聽覺的藝術,但對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具體形象的內容更適合他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實際發展水平、音樂的特點等,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讓幼兒通過視覺、聽覺、運動覺等多通道的協同活動,在幼兒原有經驗和音樂作品之間搭設學習的支架,增進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建議采用的方法有:
(1)圖譜——音樂結構的支架
圖譜是音樂活動中教師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在音樂欣賞活動中,適宜的圖譜可以將抽象的音樂直觀的再現于幼兒面前,實現音畫溝通,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助于幼兒對音樂特點的理解。圖譜的特點:直觀、形象、簡潔、變化與樂曲結構匹配。
如,在《趕花會》的欣賞中,在音樂的引子處,標示出鴨子睡覺、起床、整理的動作;在A段音樂處標示出合拍的鴨子走路的動作;在B段音樂處標示出每一樂句做一次花開的動作,并能在樂句的最后一個音上做一個花朵的造型。簡潔明了的圖譜能有效的幫助幼兒感知音樂,并能加以表現。
(2)故事——音樂情感的支架
根據音樂特點教師可選擇幼兒熟悉的和自編的故事,幫助幼兒在音樂和故事情節、角色間建立一定聯系,實現幼兒對音樂的感受。故事特點:情節與音樂特點相融,角色與音樂節奏相對應,便于幼兒感受和了解。
如,欣賞《獅王進行曲》時,教師根據音樂的特點,編撰了獅王巡視的故事情節,引導幼兒回憶列隊歡迎、獅王巡視的畫面。激發幼兒的原有經驗,并讓幼兒簡單的模仿。整個故事簡單明了,突出的情節與音樂的結構特點相吻合,在故事的啟發下幼兒很快聽辨出音樂的變化與不同。再通過幼兒集體聽音樂進行表演,進一步感受音樂的特點,為幼兒下一階段的自主表現積累相關經驗。
(3)表演——音樂表現的支架
動作表演:音樂欣賞不僅是聽覺活動,肢體動作的配合對于幼兒感受作品相當重要。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運用肢體語言來引發幼兒學習興趣,引起幼兒對音樂形象的關注與感受。
如,在《啄木鳥》中,讓幼兒用“啄木鳥撫摸樹干——啄木鳥捉蟲——樹葉重新長出來”的動作進行表演;在《單簧管波爾卡》中用剁陷、煮餃子、放水等動作幫助幼兒對歡快、流暢樂段交替變化特征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幼兒舉一反三,賦予音樂多種情節。
歌唱表演:演唱也是一種表現音樂欣賞感受的途徑,對于一些適合幼兒演唱的歌曲欣賞,可以嘗試讓幼兒通過演唱的方式進行呈現。
如,貝多芬的《歡樂頌》是一首音域較窄的歌曲,在幼兒欣賞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考慮讓幼兒通過演唱的方式參與到欣賞的過程中去。
打擊樂表演:打擊樂演奏也是再現幼兒音樂欣賞的一種表現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更多地關注幼兒對音樂結構、節奏的感知。
如,《瑤族舞曲》是一首節奏變化比較明顯的樂曲,而且其變化比較適合幼兒采用打擊樂的形式進行呈現,我們就嘗試讓幼兒根據節奏譜進行演奏,效果也非常好。
在幼兒感受表現的過程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要素:
(1)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幼兒對欣賞活動的表現興趣。
(2)幫助幼兒明確自己的表現方式,提供必要的物質準備,如:用于動作表演的道具、利用繪畫方式表現的彩筆和畫板、樂器、錄音機等。
(3)為幼兒鋪墊表現的基礎,提供適宜的學習支架,如:談話、動作示范、圖譜等。
(4)利用同伴資源,提升表現經驗。
4、評價——音樂欣賞的句點
評價是對幼兒感知、表現的一種評議,可以讓幼兒明白自己的優缺點。建議采用的方式有:教師評議、同伴評議、自我評議。給予幼兒評議、引導幼兒評議,能使幼兒在教師和同伴的認可與表揚中感受音樂欣賞、表演的樂趣,體驗參與音樂欣賞活動帶來的愉悅與成功,激發幼兒繼續參與音樂欣賞活動的興趣與欲望。
【談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的指導策略】相關文章:
• 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的開展
• 幼兒園班主任工作漫談
• 幼兒園大班早期閱讀能力
• 淺談幼兒園開展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
• 幼兒園校園的童趣設計
• 幼兒園如何進行素質教育
• 學前教育中武術課程的重要性
•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幼兒園班級管理
• 幼兒教育小學化成因分歧與評價
• 幼兒園如何開展傳統游戲
• 幼兒園感恩教育實踐與探析
• 原來上的不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