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包含內容選擇、目標定位、環節設計、師幼互動等諸方面的有效,我們以此為抓手,以數學活動“羊村守衛”為例,進行了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梳理和分析。
一、活動目標的改進和比較
【解讀】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南,也是評價幼兒學習效果的主要依據。因此,一個好的教學目標,從年齡特點看,要對幼兒有一定的挑戰度;從學科特點看,要體現數學領域的核心價值;從表述上看,是具體、清晰,具有可操作性。
【比較】第一次活動目標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表述不準確、不具體。“學習從兩個維度來判斷事物,并用序數詞較準確地表示物體的位置。”沒有表達出這個教學目標的本意,和教學過程不匹配。 “概括有關的數學經驗”,沒有在目標中具體化。二是缺乏挑戰性。從實際教學情況看,通過目測四個動物比賽的遠近、高低、快慢進行排序,對大班幼兒缺乏挑戰性。因此,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和第一次活動目標闡述上的問題,我們對活動目標進行了改進。從改進后的目標表述看,“學習比較遠近、高低、快慢的方法,記錄比賽結果,理解數字在不同場景中的意義”作為第一目標,是對目標的具體化、清晰化。從挑戰性來看,通過數字比較來確定遠近、高低、快慢,是對量的判斷的精確化,增加了挑戰性,也更接近實際比賽情境。
二、活動準備的改進和比較
【解讀】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師應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的掌握而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本活動用課件創設了一個數學情境,通過課件演示來呈現三個比賽場景:扔沙包、跳高、往返跑。通過課件的動態呈現讓幼兒觀察遠近、高低、快慢,形象、生動的情境能夠較好地抓住幼兒的注意力。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又對課件進行了多次改進,以幫助幼兒更好地運用數學思維。
【比較】第一次的課件中,比遠近、高低、快慢是通過目測進行排序,從數學能力看,主要考驗的是幼兒的觀察力及排序記錄能力。這對大班幼兒雖然有趣,但能力挑戰偏小。改進后的課件每項比賽的最后定格畫面旁增加了數字。比如,扔沙包的最后畫面不僅呈現比賽結果畫面,旁邊還有9米、7米、12米、5米的數字做參考。這樣,幼兒可以用目測判斷遠近,還可以依托數字比較遠近。感性的畫面和抽象的數字相結合,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積累相關數學經驗。比較遠近、高低是數字從大到小排列,而比較快慢則反之,從而挑戰了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
三、活動主體環節的改進和比較
【解讀一】一個好的數學活動,要體現“學數學”和“用數學”的統一。“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感知形狀與空間的關系”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于幼兒園數學教育核心價值的表述。因此,我們力求在創設的游戲情境中呈現更好的數學問題情境,讓幼兒感受和體會數字的有用和有趣,鼓勵和支持幼兒發現、嘗試解決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數學的問題,體會數學的用處。其中的“學”數學,即教師要把其中的數學元素進行理性分析。本活動從數學認知看,包含數與量的排序、統計與匯總。“用”數學,則強調用數學經驗解決情境中問題的過程,讓幼兒感受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感受數字在不同場景中的意義。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正是在突出思維密度和角度變化的“用”數學的過程中,幼兒“學”數學了。
【比較】看改進前的教學設計,主體環節比較遠近、高低、快慢用目測進行,沒有更好地體現數字在其中的有用和有趣。改進后,引入了數字比較,也是一種數的排序,根據數的大小排序來確定量的排序。滲透“數字運用可以使判斷精確”的觀念。在這個教學中,教師關注鍛煉幼兒思維能力的意識。其中的幾個轉換有:(1)比較遠近:數字大,扔得遠;比較高低:數字大,跳得高;而比較快慢:數字小,跑得快。比較快慢,不能用類推的方法,需要有一個思維的轉折。(2)給選手計分:第一名 4顆星,第二名3顆星,用星數遞減的方法進行記錄。(3)統計總得星數,根據數字大小確定名次。再一次的數字大小排序。就這樣,比賽情境中包含著豐富的數學元素,整個活動過程,體現“學數學”與“用數學”的統一。
【解讀二】一個好的數學活動,要突出關鍵經驗的整理。幼兒在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在感知具體事物基礎上初步嘗試歸類、排序、概括、抽象,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理清各個環節期望幼兒獲得哪些相關經驗。數學活動中的小結,要體現關鍵經驗的提升。
【比較】改進前三個環節的小結均沒有指向關鍵經驗的整理,屬于無效或低效小結。
改進后三個環節的小結均直接指向本環節幼兒需要獲得的關鍵數學經驗。這里的關鍵經驗直接指向教學活動目標第一條:精確比較遠近、高低、快慢的方法,及數字在不同場景中有不同的意義。
【解讀三】一個好的數學活動,要設計好思維挑戰的制高點。要處理好教學的重點難點,重難點不是要拔高教學內容,而是要在問題的難度、挑戰性上動腦筋,如何真正給予幼兒思維上的挑戰,而非內容上的挑戰。
【比較】改進前的方案整個教學過程雖然比較順暢,但沒有給予幼兒“跳一跳摘果子”的障礙。改進后的方案引入了數字比較,幼兒需要通過數字比較確定名次序列,思維的挑戰點就出現了。挑戰在于第三次比賽根據數字排序確定名次,不能運用前兩次比賽的數字排序經驗。前兩次數字最大得第一名,第三次數字最小得第一名。不僅要求幼兒有觀察比較的能力,同時要求幼兒理解數字在其中的意義。
【例談幼兒園數學教學組織的有效性】相關文章:
• 學具在幼兒園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
• 信息技術環境下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模式的探究
• 提高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有效性探究
• 提升幼兒園數學教學質量的策略與研究
• 談談情境創設在幼兒園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 幼兒園數學教育教學論文
• 多元化幼兒數學教育研究論文
• 大班“小超市”數學活動
• 如何開展幼兒園數學教學
• 幼兒園數學教學的幾點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