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 對傳統文化進入幼兒園是得到大家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是由歷史延續和繼承下來的一種文化,它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讓幼兒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可以讓孩子從小規范日常生活,學習禮貌和禮儀,讓孩子們從小做一個知書達理,有教養,孝敬父母,講道德的好孩子,同時還能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情懷。
我園主要從以下五個途徑實施傳統文化的傳播:
一、環境教育
蒙臺梭利指出:“在教育上,環境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因為孩子從環境中吸取所有的東西,并將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財富。從小進行這方面的啟蒙教育,讓幼兒從小就接觸傳統文化,在刻意營造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成長,吮吸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幼兒園的環境是一本無聲的教科書,它通過幼兒的感官潛移默化地對幼兒產生影響。因此,將傳統文化內容滲透到環境中去,可以擴大幼兒的視野,豐富幼兒的知識,使幼兒從另外一個角度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首先我為幼兒創造了一個能與之親近的傳統文化環境氛圍。如:在走廊、樓梯轉角和專門的活動區角的墻上掛上幼兒動手制作的花燈、川劇臉譜、剪紙等民俗手工藝術作品。另外創設多種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活動區角,如:“農家院”、“戲曲服飾表演”、“傳統小吃坊”等,使幼兒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并且適時采用不同中國傳統佳節的風俗,對幼兒進行教育,各個班級會在主題墻面上設置該節日的由來、慶祝方式、各地風俗、習慣等內容以引導幼兒認識與了解,把教室裝扮得符合該節日特點。例如把“中秋佳節”的意蘊定為“團圓”,進行了“我們是一家”的活動。為了使幼兒理解便設計為“游戲我的家――孤獨與困難――感恩――送禮――分享”,在活動中幼兒共同思考并體驗到了戰勝困難的快樂及分享了彼此的快樂。整個活動層層展開,既顯現出了節日內涵又結合了幼兒的自身特點。元宵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娛樂活動也越來越豐富,但孩子們了解民俗文化的機會卻不太多,借著這個機會,讓民間藝術走進幼兒園,通過大家自己動手包湯圓、自己做花燈體驗勞動的辛苦與快樂,同時,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讓幼兒在傳統節日氣氛的烘托中,親身感受各類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美,體驗參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樂趣。
二、一日常規
在學習背誦經典文章的同時,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讓孩子受到良好的熏陶,并讓孩子找到成功的自信。通過對千百年來傳承的傳統幼兒啟蒙教育讀物的學習,使孩子在思想上形成根深蒂固的傳統道德、禮儀觀念,發揚我國奮進、尊老敬賢、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
另外,讓幼兒學習了解一些淺顯的古典書籍,可以修身養性,做一個人見人夸,有教養,講道德,知書達理,不危害社會的好孩子。例如在《弟子規》中,提倡對父母講孝道,尊敬父母,關懷父母,友愛兄弟。對朋友講信義,與人為善等都是很應該的。“謹而信”部分還提出了一套讓青少年循禮守法的規矩,服飾衣冠要整潔,飲食要節制有度,兒童不要飲酒,不要和別人比吃穿,兒童要珍惜寶貴時光,重視向別人學習,以別人的德、才、藝為榜樣勉勵自己。我認為它們對幼兒的行為規范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作用,因此,我把它吸納到幼兒園的一日常規中,利用早讀、晚讀等小時間段讓幼兒加強對《弟子規》、《三字經》等古典書籍的學習。飯前、教學活動之間、午睡前、離園前等小塊時間也可以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如:玩猜謎游戲、手指游戲《五指歌》、《手指一家》等:說童謠《小黃狗》、《排排坐》《顛倒歌》等:講童話、傳說、美德故事《嫦娥奔月》、《盤古開天辟地》、《大禹治水》、《牛郎織女》、《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使傳統文化漸漸影響著幼兒。另外結合一日常規方面加強幼兒禮儀教育,各班設立禮儀教育專欄,評選禮儀小標兵,并將禮儀教育滲透在活動中,將游戲、學習、入園、離園、戶外活動、進餐、盥洗等編成幼兒朗朗上口的三字經,便于傳唱與記憶。
三、主題教學
在傳統文化教育上,我引進了主題教學模式,將幼兒學習京劇、民族樂器表演為教學試點,開展啟蒙教育活動,讓孩子們了解民族傳統戲曲、樂器演奏等傳統文化精髓,把傳統文化帶入到幼兒中間,使幼兒初步萌發審美情趣,促進美育情感,為培養健康人格做學前準備、提高幼兒人文藝術修養。例如在大班上學期組織幼兒開展了《夢幻西游記》的主題活動,通過故事《水簾洞》、《豬八戒吃西瓜》,
兒歌《孫悟空打妖怪》、《芭蕉扇》等理解故事、
兒歌內容,感知主要人物的不同特點;通過
音樂《鬧龍宮》,了解京劇是中國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增長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親和力。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孩子遨游在神話王國里,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作品的藝術魅力。
我們不但組織專門性的主題活動,在其他內容的主題教學中,我也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滲透其中,通過創設活動情境、營造活動氛圍等來發揮中華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在《神秘洞》的主題活動中,滲透剪紙《洞洞窗花》,了解窗花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學會欣賞不同的窗花藝術和制作簡單的窗花;在《故事啊故事》的主題活動中,滲透經典童話故事《白雪公主》、《丑小鴨》等,探究童話世界里各種好聽好玩的事情。總之,在不同的主題活動中,我們會選擇合適的中華傳統文化教學內容有機地進行整合、滲透,使幼兒在不經意之中不斷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受力。
四、游戲活動
幼兒園的課程與游戲是密不可分的,作為課程實施重要活動之一的游戲,應該充分發揮孩子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幼兒參與多種游戲。例如在體育游戲中開展“丟手絹”、“踩高蹺”、“炒黃豆”、“跳房子”、“吹泡泡”、“小小飛行員”、“跨大步”、“鯉魚跳龍門”等民間游戲;在語言游戲中,閱讀、傾聽和朗誦民間童謠、繞口令和古詩。對幼兒進行生肖文化教育時,組織幼兒開展“找朋友”的游戲,讓幼兒將十二生肖對應漢字與十二地支對應漢字進行匹配,加深幼兒對生肖與地支之間關系的理解:開展姓氏文化教育時,通過玩“送字寶寶回家”的游戲,使幼兒認識單姓、復姓,學會按單姓與復姓的區別將姓氏漢字進行分類。各班還根據自己的研究課題開展了“民間剪紙”、“繡花”、“捏泥人”、“編中國結”、“寫毛筆字”、“畫中國畫”等實踐操作大比拼活動,讓孩子通過多種材料、多種藝術表現形式,進一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自主、愉快的游戲中,使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充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美。
五、知識講座
邀請有一定文化底蘊的學者老師來我園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講座。因為我們是大學附屬幼兒園,大學里有著許多優秀的教師,他們對傳統文化都有著獨特的見解,通過他們的講座使幼兒園老師們意識到要努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了解民族文化的精華,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做一名具有良好文化素養的幼教工作者。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新聞傳播學院的張老師來我園開設講座時,深入淺出地給大家分析儒家與道家思想火花的碰撞;談學業要精,談待人之道:談佛學,寬懷博愛:談弘揚國學,弘揚中國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使老師們意識到,作為炎黃子孫,要扎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汲取中華文化的營養,做一個堂堂正正的有高尚情操的中國人。
遵循幼兒整體認知的特點,我根據學習對象本身的知識結構體系,在教育中有機地吸取中華傳統文化之精粹,有選擇地借鑒運用到幼兒園教學中,在幼兒創造性學習、主動研究、共同探索、充分體驗中獲得良好習慣和各種能力的協調發展,凈化幼兒的心靈、陶冶幼兒情操、提高幼兒素質,形成積極的情感意志和良好的個性,在理性教育與非理性教育有機整合的完整性教育中形成完滿人格。
只有從小對幼兒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得以宏揚,民族精神才能得以振奮。遵循“古為今用”的原則,我將努力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用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對幼兒進行美的教育、使幼兒的心靈受到精神文明的滋養和凈化,培養幼兒成為愛祖國、愛民族、崇尚傳統美德、傳統文化的一代新人。
【中國傳統文化在幼兒園的傳播途徑】相關文章:
• 幫你挑所幼兒園
• 信息化背景下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探討
• 學前教育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
•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創設與指導
• 學前教育的必要性
• 幼兒園角色游戲的探索與實踐
• 淺談幼兒園素質教育
• 幼兒園語言教育方式與策略
• 幼兒園中班角色區域材料投放策略
• 關于幼兒園檔案管理的兩點思考
• 洞口縣石江鎮中心幼兒園等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