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幼兒園;國學教育;意義;傳承;美德; 人格;智慧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3―0088―01
國學,即所有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學術,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留下的智慧精髓,是全人類文明中最光輝、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前大力提倡科教興國,構建和諧社會,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隨著國民對民族文化精髓認識的回歸,讓孩子“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國學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已成為社會大眾普遍的呼聲。我園通過幾年國學教育的實施,感覺到國學教育對于幼小的孩子而言,無論是對其知識的增長與智能的培養,還是對其品德的陶鑄與人格的塑造,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在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可以傳承經典、傳承美德
縱觀當代的中小學生,好像除了語文這一門課程外,對其他的民族精髓、中國的傳統文化接觸得比較少,反而像英語這樣的外來語言一直被學習,中華國學在不知不覺中流逝。這種教育的結果,導致了民族精神淡薄、誠信危機四伏以及當前孩子學習發展中的人格缺失。由此可見,倡導幼兒學國學實在刻不容緩。對于幼兒來說,學英語是一種技能培訓,而學國學是一種人格教育和道德觀的培養,這才是根本性教育。當前,從幼兒園到大學,孩子們競賽式的學習,學到的只是知識,但是為人規范、基本道德禮儀的常識,在現代教育中卻少有涉及,正好國學教育能通過傳統文化填補現代教育的這一空白。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禮貌等現象比較普遍。在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讓幼兒學習傳統經典中承載的“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能夠教育幼兒孝親尊長、友愛伙伴,使他們變得更加懂事明理。另外,幼兒園通過開展國學教育,還可以系統全面地培養幼兒很多的良好習慣。如,教幼兒誦讀《弟子規》中的內容可以教育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等。所謂“學優者德厚,學淺者德薄”,學習國學經典的過程,不僅是增進知識的過程,更是“把知識消化于生命,轉化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過程,具有提升幼兒氣質、陶冶幼兒性情、提高幼兒涵養的意義。
二、在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可以健全幼兒的人格
幼兒階段的教育是心性和人格培養的黃金階段,對孩子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可以在幼兒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熱愛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種子,打下一個自己是中國人的文化烙印,這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如今,外來文化、網絡文化等所謂的“流行文化”對幼兒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幼兒不但在文化素養方面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而且還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浮躁、自私、好逸惡勞等不良心態。因此,讓他們在本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對健全他們的人格,培育他們的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通過學習國學會讓幼兒懂得什么是善惡,什么是孝,什么是樂觀進取,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等等,從而達到健全幼兒人格、促使其全面發展的目的。
三、在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有助于啟迪幼兒的智慧
3~6歲是幼兒的學習最佳期。大腦生理學家們發現,兒童的智力發展和性格形成在0~3歲間就完成了60%, 3~6歲間完成了80%,這幾年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因此,從小讓幼兒接受中國古文化的熏陶,感受源遠流長的中國古文化的詩詞美、韻律美、語言美等,不但可以培養幼兒讀書的興趣,還可以提升幼兒各方面的能力。
古詩詞、《三字經》《弟子規》《笠翁對韻》等作為國學中經典之經典,凝聚了我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和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其行文流暢,讀起來朗朗上口;內容豐富,包含有諸如天文、地理、修身、道德、倫理等方面的知識,幼兒每天誦讀國學經典,不僅能夠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感,而且還可以增強他們對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知識的了解,提高其認知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幼兒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還能在無意識中記憶經典中的漢字,培養其敏銳的觀察力,增加幼兒的識字量,提高幼兒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
《聯合國兒童宣言》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全人類都應該把最優秀的東西留給下一代。國學經典教育含有穿越時空、超越狹隘意識形態的價值,有著不可替代的教育內涵。幼兒期是開展國學教育的最佳時期,因此,用適當的方式把人類公認的最好的財富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編輯:王金梅
【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的意義】相關文章:
• 淺議我國幼兒園入園難問題
• 幼兒園教師是什么
• 幼兒園文學教育的缺失及其開展
• 幼兒園美術教學?耆?法??
• 幼兒園語言教學之我見
• 幼兒園管理策略之我見
• 幼兒良好生活習慣養成
• 幼兒園與小學銜接工作之我見
• 奧爾夫教學法在學前教育的應用
• 各城市天價幼兒園PK
• 被幼兒園統一的家長
• 幼兒園全程立體互動式家長工作實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