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的
音樂教育作為培養幼兒良好的藝術素質的有效教育途徑,不僅能讓幼兒真正融入到
音樂氛圍中,同時通過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讓幼兒在音樂環境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而在不同的音樂情景中,還能夠有效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主題教學背景,為幼兒提供了創造性地表達音樂感受的平臺,讓幼兒在音樂氛圍中受到真正熏陶,從而顯著提升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幼兒園 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2-0219-02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引下,幼兒藝術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在幼兒音樂教育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原因是把音樂教育等同于唱歌和
舞蹈教學;選擇內容疏于分析,生搬硬用;在教學活動中缺乏對幼兒音樂感受方面的引導,方法枯燥單調,機械灌輸;幼兒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感受理解,影響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出現這些方面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師自身缺乏藝術修養,片面理解音樂教育內涵,忽視幼兒年齡特點、個體差異、審美能力的特點,只重視對教學內容的傳授,缺乏對幼兒音樂的感受能力的引導;只注重幼兒機械模仿,缺乏培養幼兒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只注重幼兒掌握的熟練度,忽視幼兒情感抒發的需要;導致幼兒在音樂活動中以被動的方式接受學習,不利于幼兒音樂素養的提高。如何提高幼兒的音樂素養,文中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一、布置音樂環境,讓幼兒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學習藝術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使幼兒充分感受和體驗音樂,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表現愿望。一個良好的音樂氛圍對幼兒是一種熏陶,有助于教師與幼兒的有效互動,是教師教學的一種持久的鋪墊。也是讓幼兒對音樂產生學習愿望的動力。
教室的墻面布置融合音樂元素,如:可以在墻面上布置一些樂器圖片、趣味無線譜;在自由活動區域,放上三角鐵、雙響棒子、鈴鼓、沙錘等常用樂器,供孩子自由觸摸探索;設置音樂活動角,放置播放器,儲存幼兒熟悉的音樂內容,供孩子自由欣賞樂曲和歌曲;生活活動時輕聲重復播放一些同一作品不同表現風格的經典音樂作品,如:古箏、小提琴、鋼琴演奏的《梁祝》、《漁舟唱晚》、《牧羊曲》、《高山流水》、《花好月圓》、《二泉映月》,老師有意識的營造氛圍,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感受音樂,幼兒置身于有效的音樂氛圍之中,有助于提高幼兒的音樂感受力。
二、創設表現情景,激發幼兒感受音樂的興趣
興趣是作為人類對于一種客觀的事物或者活動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的態度,也是幼兒有效學習的最大動力源泉。為了能夠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我們嘗試選擇熟悉且適合幼兒表現的作品,同時在表現過程中融入情景游戲、
舞蹈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從而激發幼兒感受音樂的興趣。
教師事先營造出具有趣味性的游戲情境,讓幼兒不知不覺融入到音樂活動中,在擬人化的意境中熟悉旋律、感受作品所表達的直觀情景。
例如:按常理,欣賞《梁祝》,對于年齡只有2―3小小班應該非常不適合,老師設計了一個情景描繪了兩幅圖畫,一幅陽光明媚鮮花盛開,美麗的蝴蝶飛舞著,一幅同一場景,烏云密布電閃雷鳴,蝴蝶不見了。第一次欣賞時,老師邊放音樂,邊出示圖片邊用孩子理解的語言編制一個蝴蝶小故事,前奏部分說:(太陽出來了,花兒睡醒了,它們笑瞇瞇的說:太陽公公您早。)A段音樂(美麗的蝴蝶飛來了,它們聞聞這朵花,聞聞那多花,在花從中跳舞)。B段音樂(烏云來了,閃電來了,雷公公也來了,蝴蝶飛走躲雨去了,花兒也撐起了小雨傘)。回到A段(雷公公走了,烏云散了,太陽又出來了,蝴蝶也飛回來了,他們又在花叢中跳舞了)。
故事、圖片與樂曲融合,很自然地把孩子們帶入到花園的情景中,他們感受著音樂的幽雅與滌蕩。
過些天,再次播放同音樂,孩子們會自言自語的說音樂情景。根據小小班孩子的特點,老師適時地把音樂情景編成游戲,孩子們自己選擇角色,做做花,做做蝴蝶,孩子最喜歡做花,老師就做蝴蝶在他們手心里“傳花粉”撓幾下,這樣孩子不僅欣賞音樂還滿足肌膚的交流。如果喜歡做蝴蝶,那就動起來,和著音樂說說音樂情景,嘗試跳一跳蝴蝶飛舞的動作。
創設反映樂曲內容,符合幼兒理解水平的情景,能充分激發幼兒感受音樂的興趣 。
三、挖掘主題活動中的音樂素材,尊重幼兒對音樂作品的表現意愿
在預設的音樂教學內容背后,蘊藏著許多可以生成的教學內容,老師要及時捕捉幼兒的表現信息,從中選擇有效的教學內容,通過一定的表現手段,引導幼兒進行審美體驗。
如;在中班的《端午節》這一主題中,有關于端午節的欣賞曲和歌謠,當男孩子們被《賽龍舟》欣賞曲的氣勢深深吸引,并且躍躍欲試時,老師可以適時啟發,如何表現出賽龍舟這個曲子的氣勢,通過討論得出:需要有道具――龍舟和漿,老師可通過提供恰當的材料,讓幼兒探索操作,完成后進行表演。
當女孩子被朗朗上口的《過端午》歌謠吸引時,同樣以引導的方式,怎樣將這個歌謠表現得豐富些,除了念還有什么來替代歌謠的歡快節奏,商量得出可用教室中現有樂器輔助后,老師適時地對樂器演奏的節奏,節奏表現形式進行引導,以達到對作品美的表現,進一步推動幼兒對音樂作品的表現愿望。
當男女幼兒有將兩個作品合作表現的愿望時,老師更應認真思考,適時把握,將兩個作品有機結合,體現不失去原作品的風格與幼兒表現方式的融合,男孩子聽《賽龍舟》的前奏部分,作為賽龍舟表演出場的準備音樂,女孩子接著念歌謠,演奏樂器為男孩子賽龍舟表演營造熱鬧、激烈的競賽場面。
利用主題活動中的音樂素材,尊重幼兒表現意愿。能真正使幼兒自主探索、自主表達和自我調整,體驗到能夠表達自己對音樂的認識和理解的成功感。
幼兒對音樂的感受,是要老師通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途徑和手段引導的,從實際教育對象的基礎出發,探求音樂教學內容形式對幼兒的作用,從而提升幼兒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沈穎潔.《指南》背景下幼兒園歌唱教學的再思考【J】2013(6)20頁.
[2]王秀萍.幼兒園音樂教育中教師專業性【J】2013(3)34頁.
[3]張凌云.在歌唱活動中提高音樂感受力【J】2012(10)23頁.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支持情景】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
• 幼兒園家長工作策略
• 幼兒園的有效管理
• 淺析新形勢下幼兒園如何創新發展
• 幼兒園文化建設與人文精神關系淺析
• 巧妙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幼兒園教學效果
• 淺談幼兒園雙語教學
• 幼兒園班級主題墻設計小議
• 幼兒園大班串聯式角色游戲探究
• 促進幼兒園有效教研之“5動力”
• 怎樣開展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
• 幼兒園數學游戲化教學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