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適應性課程下的幼兒園課程建設下的墻飾創設布置教師要立足于以幼兒為本,尊重幼兒。結合實際,要注重墻飾內容的選擇及來源、注重墻飾的創設與布局、充分發揮墻飾的后續教育功能。
【關鍵詞】墻飾選擇創設布置后續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墻飾作為幼兒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如何更好地設計和充分利用幼兒園墻飾,是當前幼兒教育中值得廣大幼兒教師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
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是基于整合課程的基礎上提出的,它突出課程的適應性和發展性,而適應性和發展性又是緊密相關和互為促進的。適應性發展課程的構建體現了幾方面的理念:①以尊重幼兒為前提,課程目標和設計適合幼兒的身心發展;②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課程內容與幼兒社會現實及生活相聯系;③順應綜合化發展的時代主流,課程的理論研究走向多學科的整合;④強調幼兒的個性化發展,課程計劃與實施注意發揮兒童、家長和社區的積極參與作用。本園的文化背景,從其實際情況出發,從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在墻飾的創設布置上進行了探索和研究,注重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來自主探究問題。幼兒園墻飾具有裝飾性、教育性、操作性等多種功能,它不僅可以增添幼兒園歡樂、親切的氣氛,陶冶幼兒美好的心靈,而且它還體現著幼兒學習、生活、游戲的內容。墻飾布置,不單單在于教師給幼兒提供一個怎樣的外在環境,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教師如何利用這些外在環境,和幼兒一起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環境的創設中,主動積極地與環境相互作用,使幼兒主動發展。更是注重讓墻飾能說話,體現幼兒園教育以幼兒為主的教育模式。
1.注重墻飾內容的選擇及來源
1.1幼兒園墻飾內容來源于課程。各班環境創設都以以主題開展為線索,在配合主題教育需要進行主題墻創設,教師根據主題開展的需要,由教師引導,以教學目標為依據,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幼兒積極參與構思、創作、安排,與幼兒共同創設與主題相關的墻設。盡可能多為孩子考慮,孩子可能需要什么,孩子可能會對什么感興趣,從而盡可能多地去滿足孩子的多種需要。具體由教師創作大背景,樹型網絡圖或其他背景,孩子們在其中豐富內容,使之體現幼兒的意愿、興趣、體現幼兒主體意識。如:大班《春天的秘密》主題開展前,教師們就引導幼兒收集各種有關春天的圖片,多關注身邊春天的特征,了解春天植物、動物的變化、春天我們可以做什么、春天有哪些節氣等等。同時,把自己想不明白的一些問題也請爸爸媽媽幫忙記錄下來,有的班級也讓幼兒自己畫下來。帶來幼兒園,我們老師再將圖片、問題分門別類,和幼兒一起稍加裝飾,一塊《春天的秘密》的主題墻飾就躍然于墻上了。
1.2幼兒園墻飾的內容來源于幼兒。適應性課程要求教師要以幼兒的眼光看世界、看問題,以尊重幼兒為前提。我們的教師首先是根據孩子的需要對墻飾進行框架創設,允許孩子在活動時根據自己的經驗調整墻飾內容,使他們在此過程中成為建構自己知識的主角,最后讓墻飾成為孩子學習過程與結果的記錄,而不是以往的由老師包辦,此項改變,大大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和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孩子動手的能力。如,中班在實施“地球家園”主題時,有一天幼兒園正好停水了,幼兒園組織了保育員到幼兒園旁邊去提水,看到保育員阿姨提水都很累,幼兒發起了有關水的討論――沒有了水,我們怎么辦?老師借此機會要求幼兒周末回家記錄自己家庭一天用水的情況。幼兒和家長如實拍攝并帶來了自己在家怎樣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等小竅門的錄像。在教室播放后,幼兒對此非常感興趣,于是生成了“愛護水資源”的板塊,教師和幼兒用照片、圖片和繪畫的形式在主題墻展示了我們周圍水資源的狀況、怎樣節約用水、怎樣保護我們的母親河等……。由此可見,主題墻飾從幼兒關注的問題而來,最能激起幼兒的共鳴,引起幼兒對墻飾的關注,進而有與他人交流墻飾內容的動機。也體現了適應性課程中的理念: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課程內容與幼兒社會現實及生活相聯系。
課程中每一個主題的開展和推進,教師都會組織幼兒進行討論,聽聽孩子們的想法和需要,為孩子留出最大的空間,讓他們大膽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孩子們主動地去關心主題墻飾,使班級的主題環境創設伴隨主題開展的日漸深入而不斷完善。
1.3幼兒園墻飾內容來源于生活。季節交替時,我們教師從各個方面引導幼兒觀察自然界的變化,創設一塊符合當時季節特征的墻飾。加深幼兒對季節的認識。此外,有節日或重大事件發生時,教師抓住契機,創設出一塊讓幼兒關注的墻面。如:勞動節來臨前,各班結合勞動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慶五一親子活動,并將活動情況用圖片、錄像方式進行記錄,并由幼兒評出各種獎項,如:最佳掃地獎、最佳擦桌子獎等,活動前和幼兒一起制作小紅旗、五角星,用于發獎,活動結束后將圖片展示出來,把獎品(紅旗、五角星等)粘貼在得獎圖片上方,形成了一塊關于節日教育的主題墻飾。通過這種方式,大大激發了幼兒的積極性并讓幼兒獲得了成就感,
2.注重墻飾的創設與布局
陳鶴琴先生說過:“環境的布置要通過兒童的大腦和雙手。通過兒童的思想和雙手所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們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更加愛護。”作為適應性課程項目實驗園,我園教師的理念不斷得到更新。在教育過程中,都努力讓幼兒成為墻飾創設的主體,每位幼兒都成為必不可少的參與者。墻飾的創作不再是老師獨自構思、甚至包辦代替幼兒完成。墻飾創作過程中注意到幼兒的個體差異,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引導幼兒參與制作、創設,在動手中體驗制作的快樂以及成功的成就感。在墻飾的布置中,大家教師注意了以下幾點:
2.1利舊利廢、童趣盎然、色彩明快。教師在進行墻飾創設時注重童趣的形象和明朗、活潑的環境氣氛。走到各班,鮮艷、明快的色彩,活潑的造型、可持續發展的主題,都會給人以親切,舒適、喜悅、童真的感覺;在墻飾布置時把收集的各種廢舊物品,如:舊鞋盒、酸奶瓶、奶粉罐等;收集各種充滿本土特色的材料,如:竹子、各種種子等,融入到墻飾當中。說明教師在進行主題墻飾創設時,充分考慮到形象和色彩對幼兒的影響,并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墻飾創設中去,擴大了幼兒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知識。我園教師堅持立足“服務幼兒”這個基本點,幼兒園的墻飾,不僅僅是為了美化,還服從教育的需要,使之成為教育目標的一種形式和手段,將教育的主題內容轉化為形象具體、色彩鮮艷、生動有趣、賞心悅目的墻飾,即寓教于墻飾之中,讓墻飾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 我園各班墻飾布置的內容還注意縱面、橫向發展的序列。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版面上既有讓幼兒看得懂的內容分析、活動建議,還有豐富多彩的活動材料,墻飾結構簡單、色彩鮮明,感官刺激明顯;供給他們操作的物品形式多樣。使孩子們的動手動腦能力大大增強。
2.2墻飾展示作品難易適當。縱觀各班墻飾上幼兒的每一件作品,都充滿了童真童趣,表現了他們的所思所想,而我們的教師給了每個幼兒一個平等參與的機會。幼兒之間存在的能力差異,有的孩子能力較強,制作出來的作品精致、美觀,而有些孩子能力較弱,做出來的作品不夠美觀。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的老師調整策略,有的放矢,根據幼兒發展層次的不同,靈活地安排墻飾布置的內容,在幼兒有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布置。能力弱的幼兒做不出美觀的手工,那就放低要求,引導他們參與資料、圖片的收集或者制作板塊邊框裝飾。有效地調動了每一位幼兒參與布置的積極性。當幼兒看到自己參與的勞動成果時,他們不僅獲得了成功的體驗,而且也會主動去欣賞、領悟環境所蘊涵的教育內容。
總之,我園各班墻飾的展示及布局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為本,每塊墻飾上展示的幼兒作品,形式多樣,面向全體幼兒。墻飾布局符合幼兒年齡特征。高度、大小、排版的確定都遵從為幼兒服務的宗旨。
3.充分發揮墻飾的后續功能
充分挖掘墻飾的價值,使之貫穿幼兒整個學習進程。當一個主題活動結束,需要更換主題時,我們教師還將撤換下來的主題內容分散到各個區角里,讓幼兒在游戲時,還可以玩一玩、看一看,實行多領域滲透教育。如大班主題活動《信息世界》中,孩子們創作了很多形式豐富的繪畫、剪貼材料、手工操作材料等。更換主題后,老師就把這些材料放在建構區,讓孩子們在玩建構游戲時,可以用來拼搭、粘貼,在玩中又鞏固了前一主題的知識。
我園適應性課程的開展,旨在讓教師轉變觀念,將幼兒的主體地位放在首位,從幼兒的認知發展和年齡特征出發,讓課程的價值在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中得到體現,把環境布置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課程模式的建構性要素,讓主題墻飾與幼兒的發展互動起來。通過墻飾布置等途徑對課程嘗試進行改革和實踐,讓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獲取了更多的知識而和經驗,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幼兒園課程的立足點。讓幼兒在感知事物與動態環境的互動中,提升審美情感,體驗審美情趣,享受成功的快樂。讓幼兒園的墻飾真正地成為每個孩子展示自己的舞臺!
【幼兒園主題墻飾創設之我見】相關文章:
• 幼兒園高效課堂教學淺論
• 鄉村幼兒園環境創設文化提升策略
• 幼小銜接在美國幼兒園
• 淺談幼兒園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
• 幼兒園民族音樂舞蹈教學淺議
• 學前教育課程問題分析(5篇)
• 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之我見
• 幼兒園健康活動現狀與對策
• 幼兒園如何開展足球游戲活動
• 淺談幼兒園園本教研模式
• 淺談幼兒園雙語教育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