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10點,西德大學城敏斯特沉浸在淡淡的秋陽下,略顯清冷,但位于市區大學旁的“小胖太太和坐不住先生”幼兒園里卻一片嬉鬧。那里到底發生了什幺?不妨帶你去看看。
多彩多姿的迷你幼兒園
“小胖太太和坐不住先生”幼兒園是個只有15名小朋友的小幼兒園。這會兒早餐已經結束,剛滿1歲的菲德莉克正在廚房里幫忙。雖然她還不及洗碗機一半高,還不太會說話,卻能正確、自信地將白瓷碗、刀叉放進洗碗機里,老師一點也不用擔心她會砸壞東西或傷到自己。
運動室里,堆滿二手床墊和各色大椅墊,讓小朋友盡情地沖撞攀爬,發泄他們“幾乎可以用來發電”的精力。6歲的喬安娜正在圓形的蹦蹦床上彈高跳低,其它小朋友排成一排,迫不及待地數著“……13、14、15,換人了。”推擠中,2歲的中國孩子于辰被別的小朋友差點推倒,大哭起來。一旁的老師清楚地掌握著情況,卻沒有指責,而是裝作沒看見,由著小男孩哭。兩分鐘后,老師溫和地說,“辰,你剛剛被喬安娜推了一下,很委屈,對不對?現在應該哭夠了吧?”于辰點點頭,立刻收起抗議式的哭聲,用袖子擦去鼻涕眼淚。
手工勞作角落的書架上,放置著小朋友用紙漿做成的騎士頭盔。墻上貼滿15名小小科學家“研究”學習的成果。夏天是水,秋天是樹葉。上學期的主題是大自然,通過觀察水、植物和生物,傳遞適合幼兒的生物常識以及環保概念。一位學生物的家長帶隊到附近的小池塘,教小朋友用放大鏡觀察水蚤,回來以后翻小小百科找水蚤的特征習性,再把印象中的水蚤畫出來。從五顏六色的畫作中,大家得出一個結論:水是透明的,顏色會隨著背景而改變。
15個小朋友再分成三個“研究小組”,通過實驗,比較植物成長所需的養分。一組比較太陽下和冰箱里的植物,看溫度的影響;一組比較太陽下和鐵罐里的植物,看光線的影響;另一組則比較水分的影響。最后向大家報告研究結果。
大孩子教小孩子
“小胖太太和坐不住先生”幼兒園里還有幾個包著尿布的小小孩,難道他們也懂得研究和報告?“混齡的好處就是大的會教小的,解釋給小的聽,而小的會模仿大的。”幼兒園負責人芙爾特老師笑著表示,重點不在研究的成果,而在動手做、合作的過程。這學期則強調“我們屬于一個團體”的社會性主題,以配對游戲、團體合照拼圖、分工合作辦派對等各種方式,協助小朋友了解團體認同。
當然,3歲以下的小小孩在注意力、理解力、體力各方面有很大的個體差異,三位專業老師不但替他們訂出專門的時間表(例如11點先吃中飯,然后睡午覺,其它較大小孩則照一般作息時間),也觀察周遭活動是否超過他們的負荷而隨時調整,例如玩游戲、做勞作時不一定要有頭有尾,累了隨時可以進房間休息;但是吃完飯后的碗盤、玩完的玩具得自己收拾。這里的小朋友的確比較獨立、有同理心。1歲的迪亞戈是新生,還處于分離焦慮,一直哭著要找媽媽。自己還包著尿布的琳,也才2歲,就已經懂得拿會說話的小娃娃去逗他了。
15個1~6歲的小孩,把“小胖太太和坐不住先生”幼兒園當成第二個家。不論來自德國、中國、秘魯、智利還是岡比亞,他們都像兄弟姊妹一般扶攜成長,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獨立,同時也學習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語言。
像“小胖太太和坐不住先生”這樣具有個性色彩的迷你幼兒園,全德國已有9000所,主要集中在雙薪、單親家庭眾多的大小城市。從這些“彩虹兒”、“地窖精靈”、“土撥鼠”、“彩色啄木鳥”等各種好玩的名稱,就知道它們是不同于傳統和多樣化的一族。
家長搞革命
傳統上,保守的德國人認為小孩不能離開母親,因此公立或教會幼兒園只收3歲到6歲的學前兒童,一個班20~25名兒童只配置兩位老師,而且只開放半天。20世紀70年代,標榜反權威意識形態的學生運動風起云涌,全面批判社會,認為要改革社會必須從幼兒園教育開始,必須從重視個性發展做起;加上婦女解放思潮推波助瀾,強調母親也有工作、求學的權利,因此年輕的父母們在法蘭克福成立了第一所所謂的“家長自辦幼兒園”。
30年來,反權威的意識形態早已被實際需要所取代。當初被視為“搞革命”的家長自辦幼兒園,早已成為雙薪或無暇全職照顧幼兒的父母的最好選擇。全德16個邦的邦政府都給予認可及財務支持。
家長自辦幼兒園強調的是迷你和個人化。通常招收15個4個月到6歲以下的小孩,從早上7點半開放到下午4點,因此聘用的老師也較多,3~5位不等。老師們不僅要“看管照顧”,還須在知性、情緒、生活習慣上引導孩子。但家長并不因為沒有后顧之憂,就把教養孩子的責任完全丟給老師,反而必須承擔更多責任和工作。
一個幼兒園是怎樣誕生的?首先是選擇最理想的教育理念,張貼征人啟事或通過私人關系,尋找認同此理念的老師和其它家長,租借適合的場所,接洽市政府、邦政府青少年局等官方單位,到幼兒園開學,從無到有全靠家長奔走聯系。
成立之后,日常運作家長們也事必躬親。三位家長組成的董事會擔任親師之間的橋梁,下有各類分工,定期召集所有家長開會,討論大小事項。每月舉行一到兩次的家長會,當然并非交代一下學期大事、家長聯誼或互吐苦水就散會,而是真正公開討論,并且共同做出決定。
例如,討論老師根據家長的教育理念所提出的作息表、學期活動、節慶計劃,組織細節。或者,每學年開始前根據缺額選擇家長。名聲好的幼兒園每學期申請的家庭幾乎是缺額的10倍,因此符合招收資格(通常的標準是年齡、性別、家庭狀況,以及各幼兒園特別的要求)的小孩,其父母必須向所有家長介紹自己和小孩,以及前來申請的理由,然后由全體家長投票共同決定,“好象求職面試一樣。”這樣共同決定的過程固然費時,但選出來的家長都有一定水準,特別是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奠定了日后良好合作的基礎。
除了密集溝通,家長平常還必須參與很多工作,包括輪流買菜、整理花園,掃地、協助各種活動等。
培養自信比學習知識更重要
正是因為家長的事事與共,這類幼兒園的多樣性令人羨慕。“森林”幼兒園重視探索大自然,沒有教室,不論晴雨寒暑都待在戶外;“瓦道夫”幼兒園強調兒童身心的整體發展;“蒙特梭利”幼兒園則完全依據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的理念和教材,提供和殘障兒童的共處。更多的幼兒園不依循單一教育哲學,純粹以幼兒需要為中心。
家長自辦幼兒園普遍重視兒童美育、體能、社會性的發展。玩,在每天生活中占很大比重。每周固定的活動有運動、游泳、
音樂、森林散步,再輔以陶土、木作、兒童戲劇、社會生物常識等,家長或老師可以隨時提出修正建議,因此活動安排的彈性很大。“我們不要把幼兒園變成一個小小學,況且小孩從游戲中學到的更多、更真實,孩子在爬樹過程中學到的身體部位的整合、自信,這比知識更重要。”芙爾特老師說。
德國人普遍對幼兒教育的看法正是如此。巴伐利亞邦邦立幼兒教育研究所所長弗蘇納凱斯認為,幼兒園階段不管學習外語、計算機、運動、
舞蹈都可以,但是重點不應在學習效果,而在于讓孩子產生自信,“這個我會”或是學到“一個問題有多種解決方法”。他也應該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點,“我特別會做這件事,我的朋友則擅長別的事。”蘇納凱斯表示。
家長自辦幼兒園,由于師資充足,加上親師密切合作,因此整個幼兒園的關系非常個人化,而且也得以真正注重、啟發孩子的個性。
中國的幼兒園多以寫字、英文、計算機等智育靜態的訓練取勝,以灌輸知識為重點,卻忽視了對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德國父母自己動手打造理想的幼兒園創舉實在值得中國的父母和幼教工作者深思。
【德國幼教革命:家長自辦幼兒園】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教師研修學習總結
• 幼兒園自然角創設途徑與策略
• 試論幼兒園教學方法的審美化
• 中職學校學前教育聲樂輔導綜述
• 幼兒園音樂教學延伸活動分析
• 提高幼兒園戶外區域活動的質量
• 山東突破公辦幼兒園編制瓶頸
• 淺議幼兒園活動區域的創設
• 探索幼兒園中班如何組織打擊樂活動
• 我理想中的幼兒園
• 幼兒園餐點時間的糗事
• 淺談幼兒園公共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