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在傳統的班級常規管理中,教師是絕對的權威者,所建立的班級常規由孩子遵照執行;這里僅僅把常規看作一個名詞,關注其靜態發展而忽視了它的動態過程,但實際上常規內容和過程都是常規的一部分。在《3-6歲兒童發展指南》的引領下,大家越來越關注孩子的發展特點和規律,隨著課題《幼兒園藝術化常規管理的實踐研究》的不斷深入,筆者所在幼兒園逐漸意識到對于年幼的孩子,常規的教育與培養是有技巧和策略的,這就需要藝術化的內容和手段。具體來講:尊重和平等使常規學習由他律到自律;滲透和生成使常規策略從單一到多元;信任和放手使常規內容由顯性到隱性;共育和通力使常規途徑由個體到群體。
尊重才能使幼兒自律
幼兒享有平等的權利 以往教師總是班級的中心,自認為了解孩子,在對孩子值日、小組長等分工時往往帶有明顯的主觀性。由于乖的孩子常受教師歡迎,其他孩子為了得到機會,就以乖巧來獲得教師的寵愛,而不把它視為責任去履行,只是被動地服從。新學期,教師習慣性地會將幼兒進行編組,這也是幼兒園班級工作組織與實施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一些教師發現雖然小組建立了,作用在哪兒呢?有的孩子一學期甚至連組名都沒記住。這時,教師就要打破傳統,將小組建立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們自由結伴、自成小組。當組員確定后,他們又在一起商量組名,設計組牌。有的以動物命名,有的以水果命名,更妙的是孩子取名的香港組、澳門組、臺灣組、荷蘭組,儼然是個地球村。小村民們在其中自制規則、互助合作,增強了多方面的能力。其實,無論能力強弱,都不能剝奪孩子為班級、為他人服務的權利,而應尊重個體差異,讓班里的每個孩子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主選擇。
幼兒學會分工和合作 當學習活動中出現常規問題時,教師不是直接將自己所謂的“常規”強加給孩子,而是通過問題情境的再現、設置矛盾等方式,讓幼兒進行觀察、分析和討論,最后由孩子自己制定規則。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的規則意識逐步增強,常規也逐步內化。幼兒不斷從他律走向自律。例如,在“秋游”活動中,除了小組合作并制定外出參觀時的注意事項和需遵守的規則,他們還商量出誰負責帶什么,如有的帶垃圾袋、有的負責帶桌布等。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在教師不斷創設的機會中,孩子們的合作能力增強了,責任心也更強了。
滲透與生成使常規策略多元化
藝術教育滲透常規 藝術活動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因為感受美、體驗美,符合孩子天真善良、追求自然和美的天性;也因為創造美的過程自由而愉快,符合孩子快樂無邪、無拘無束的個性。在藝術活動中滲透班級常規管理,幼兒將用自己的感覺、情緒、情感去感受和體驗,從而自覺產生發自內心的常規要求,班級常規管理將變得簡單而更有聲色。在
音樂活動時,把常規內容加進去,讓孩子們一起創編歌曲,大家都很積極,因為是他們自己想出的,在有成就感的同時也更遵守這些合理規則了。有時
音樂還是一種手段。如欣賞詩歌《秋天的雨》,把欣賞音樂和散文結合起來:“滴答滴答,小朋友們,你們聽……”就這樣孩子們安靜下來,自然而然地進入到秋天的意境,自然而美好。
心理教育生成常規 常規管理實施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發出指令要求幼兒嚴格遵守;一種是教師注重幼兒的心理,通過認知建構、提高能力和練習應用的方法,使孩子逐步提高規則自律的能力。我們嘗試從建構主義紀律觀的角度出發,承認兒童的自主性,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其行為,在促進群體紀律的同時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讓他們在具體生活中學會分享和合作。如利用“協商”的方法,讓孩子學會考慮他人,從而達到心理置換;注重孩子的個體體驗,并能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游戲的方式介入常規 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其興趣所在。把常規內容融入到游戲之中,孩子們會增加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如在吃飯環節,有的孩子由于挑食而不好好吃飯,還會影響其他孩子,次次提醒但效果不佳。后來,老師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吃飯前在“娃娃家”布置兩張桌子,鋪著桌布,放著花瓶,邀請不挑食、吃飯文明的小朋友前來用餐。孩子們自然都很期待,興致勃勃地等著邀請。這種方式實行一段時間之后,吃飯情況明顯好轉。可見,有時一個藝術化的策略強過千嚀萬囑。
信任和放手可挖掘隱性常規
環境中的隱性常規 年齡越小受環境的影響就越大。這里的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雖然環境悄無聲息,但是我們可以讓環境說話。比如,在物質環境墻飾布置時,一起和孩子創設跟班級常規相關的內容,可以做出“一日活動安排表”,讓孩子建立有序的概念。又如,班級里常常會評選小明星活動,旨在促進孩子的進步,但是肯定贊揚的方式很多;我們首先和孩子一起設計制定出了文明公約,以孩子看得懂的方式布置在墻飾上,讓孩子們自覺遵照;同時,在旁邊展示出“英雄榜”,當然怎樣獲得獎勵貼以及如何能上英雄榜,也是與孩子們一起商量制定出來的。
班級中的隱性常規 有位教師曾經介紹自己的班級管理經驗,比如入廁常規,必須在老師指定地點排好隊,然后入廁,完了必須再排好隊,小組長帶到座位坐下。這些都是老師眼皮底下的顯性常規,幼兒往往是被動服從。如果對幼兒持有信任和放手,相信他們也能處理得很好。在區角活動中,老師和孩子制定了區域規則,如“輕拿輕放”“物歸原處”等顯性規則。有一次科學區角實驗,由于孩子失敗率較高,老師投放的材料明顯不夠了;當孩子出現爭搶時,老師并沒有立即干涉。只聽到其中一人說:“要不這樣,咱們石頭剪刀布,誰贏了給誰,當然我贏得話我是會跟你一起合作的。”另一個孩子點頭贊同,問題迎刃而解。當然,具體情況得具體對待。自由與規則并不矛盾,可以有機結合,只有讓孩子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積極進行師幼互動,教師的一切教育行為才能使孩子們心悅誠服。
常規的養成要爭取家長的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教養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現在的年輕父母忙于工作,往往將養育子女的任務轉交給上一代,造成了許多問題。常規的養成不在一朝一夕,需要持之以恒,這必須爭取家長的合作。因此,利用半日活動向家長開放校園,通過家長沙龍互相交流經驗;在家長助教日,讓家長親歷班級管理的過程。家長們受益良多,逐漸認識到良好常規的重要性。不少家長還把一些策略運用到家庭教育中:有的給孩子“家庭小崗位”,每天負責拉窗簾等;有的設計了“家庭習慣記錄表”。不僅使孩子的堅持性、自覺性得到了增強,而且家長也輕松很多,形成良性循環。此外,家長們除了家庭共育,還可以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如家長自主發起的“文明小使者在行動”得到了班級內其他家長的支持,大家利用周末,紛紛帶孩子走上街頭宣講文明知識,或與孩子一起做交通志愿者,或指導孩子做小報童去賣報,或探訪自閉癥康復中心。孩子們通過這些活動,不僅與家長收獲了涌動的親子感情,而且回到班級后也變得更文明、寬容、有愛心,相處也更加和諧。
管理的境界是為了不管,教育的真諦是影響與賞識。與其機械化地訓練孩子的常規,不如創設環境、藝術化手段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行為時間長了就成為習慣,習慣久了就變成性格。常規教育是塑造人的教育,把幼兒的發展放在第一位,注重人文關懷和生態發展,在孩子心中播下種子,巧設規矩成方圓,相信他們一定會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參考文獻
[1]唐淑,虞永平.幼兒園班級管理[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鄭三元.幼兒園班級制度化生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幼兒園藝術化常規管理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鳴珂巷幼兒園)
【幼兒園班級藝術化常規研究】相關文章:
• 幼兒園水墨教學初探
• 關于幼兒園管理工作創新的對策研究
• 如何辦出農村幼兒園的特色
• 在幼兒園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 幼兒園禮儀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 幼兒園人性化管理的幾個關鍵詞
• 幼兒園“好課”之我見
• 淺析幼兒園區域活動發展的多樣化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育
• 幼兒園語言教學方法初探
• 淺議幼兒園自制教玩具的作用
• 幼兒園數學教育的趣味滲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