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現代教育觀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并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轉換成數學模型,并對此進行理解和應用。因此,從事幼教工作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在數學活動中,怎樣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怎樣把數學教學融入到幼兒園各科教學活動中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教師必須要更新教學觀念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教師只有不斷的在教學中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和變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是無止境的,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只有不斷創新和不斷進取,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所以,要多翻閱報刊雜志、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多到其他幼兒園參觀學習、多利用網絡信息和外地相互交流科研成果等等。
二、教師必須要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育方法顯然不能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只有通過發現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自覺性。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力,多采用啟發、引導、積極參與等方法,指導幼兒勇敢大膽地探究問題。培養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應從幼兒園實際出發,根據數學教學中的不同內容、不同教學目標、幼兒的個性差異,選擇一種或幾種最優的教學方法,綜合加以運用,靈活多變。如:教幼兒學習三者以上的測量或比較時,用筆測量瓶子和杯子的高度,從杯子比筆矮,瓶子比筆高,就能知道瓶子比杯子高等等。
三、教師應為幼兒安排、布置適宜的學習環境
提供一個愉快、和諧、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幼兒通過實際的操作與體驗來學習。如:教“比大小”活動中,課前在數學角里布置一些大小不一的球、椅子、小傘和大傘。讓幼兒自己比較,引導他們從高矮、大小,放在不同的地方等方面比較。使數學知識原本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數學教學應與幼兒園各科教學相互整合
《指南》指出:幼兒園各科教學應相互融入一體,以幼兒為主體,教師既是活動的引導者,又是活動的合作者,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激發幼兒學習的情趣。因此,老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要把數學教學滲透到幼兒園各科教學中去,使幼兒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既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幼兒的藝術興趣,也陶冶了幼兒的情操。如:在教學《落葉》一課時,先教讓幼兒欣賞落葉制作的圖畫,讓幼兒感受落葉的美,然后帶領幼兒到幼兒園中去尋找落葉,洗凈晾干,最后和幼兒一起動手把落葉制作成花朵,小螃蟹、蝴蝶等。讓幼兒在玩中培養了藝術興趣和動手能力。把制成的作品數一數用了幾片落葉的同時,也就滲透了數學的知識。
五、數學教學應以游戲為主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動力,為了引發他們強烈的學習動機,利用玩具和游戲寓教于樂,是幼兒最容易接受、最樂于參與的一種學習模式,而幼兒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點子,無形中就培養了靈活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在“認識圖形”教學中,其目標是練習認識三角形,圓形和長方形。我用硬紙板做成這三種圖形,放在地上,然后放輕松的
音樂開始做游戲。幼兒們排成一隊,由老師指揮,老師喊出圓形時,幼兒就跳進圓形,別的幼兒在旁邊當裁判,看他跳得對不對。這樣玩過幾次后,幼兒基本上都能認識這三種圖形了。用三種圖形拼成不同的圖案,如小飛機,紅綠燈等,讓孩子在游戲中發揮了主動學習的能力,發展了他們的想象力。因此,游戲在幼兒一日活動中占據了很大的空間,幼兒在游戲中輕松、自主的掌握了數學知識,從而喜歡數學、探究數學、學習數學。
幼兒的認知、語言表達、社會技巧等能力的發展都是漸進的,經過學習而不斷積累、發展、成型,因此,幼兒教育是一個系統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會取得預期的成果。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的重要意義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游戲化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