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課程是決定幼兒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如何有效改革幼兒園課程已成為學前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所謂幼兒園課程是指為了實現幼兒教育目的,幫助兒童獲得良好的學習經驗,促進兒童健康全面發展的活動總和。本文主要分析了幼兒園課程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明確了幼兒園課程改革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探討了幼兒園課程發展的五種趨勢趨勢,即課程課程方案多元化、課程內容生活化、課程實施游戲化、課程活動個性化、課程建構園本化。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改革,問題,趨勢
幼兒園課程是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實現兒童教育目標的重要介質。幼兒園課程是幼兒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評價的集中表現,是幼兒園教育現象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幼兒園課程改革不僅是幼兒教育改革的最佳切入點,同時也是幼兒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幼兒園課程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際間文化交流,國外的各種教育理論、思想也在影響著幼教的課程改革工作。如功利主義課程論、經驗主義課程論,人本主義的現代課程論等,對我國的幼兒教育影響很大,致使在幼教課程改革過程中,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出現了以下問題:
1、對幼兒園課程理解片面。重教輕保,重智輕德;多室內教育活動,少室外游戲活動。狹隘片面地理解幼兒園的課程,機械地理解作業游戲、體育鍛煉,將課程改革引向形式化、單一化。
2、幼兒園課程改革缺乏科學性,行動帶有盲目性,沒有形成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有些地區的幼兒園所謂的教育特色,是憑經驗工作,憑感覺摸索的,缺乏科學探索的精神,照搬現象嚴重。對公開教學、輔導報告,不加分析,盲目模仿學習。
3、幼兒園課程改革缺少理論深度,沒有相關的教育理論作支撐,往往在課程改革的形式上下功夫較多,幼兒園課程改革工作年年有新花樣,但年年都被推翻,課改成果不易出現。
二、幼兒園課程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則
1、發展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是幼兒園課程改革應遵循的第一原則。在改革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兒童的發展特點,要使兒童成為課程的真正主人。同時既要了解兒童的一般發展水平和個體之間的差異,又要了解兒童的現有發展水平以及將來發展的可能性等。在選擇課程類型和確定課程內容時,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切實需要,符合兒童認知發展水平。在編排活動內容和組織活動方式上,要從兒童已有的經驗出發,要能夠吸引兒童的學習興趣,滿足兒童對課程活動的欲望。
2、整體優化原則。整體優化原則是指在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時,既要充分需要考慮選定的內容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要考慮選定的課程內容與其它課程內容之間有何聯系等。此外,樹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整體現念,還要將隱性課程考慮在內,注意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有機結合。
3、活動性原則。堅持活動性原則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給幼兒提供充分操作的機會。第二,為幼兒的操作活動創設必要的環境。第三,對幼兒的活動加強指導。對幼兒活動的指導,既表現在對兒童活動的直接指導,也可表現在對兒童活動的間接指導。
4、模式多樣化原則。模式多樣化原則是指編制幼兒園課程時內容和模塊的多元組合,具體的表現為課程設計模式組合方式和組合程度的多樣性,各個領域類型之間組合方式和組合程度的多樣性,各個領域內部組合方式的多樣性。
三、幼兒園課程改革發展的五種趨勢
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向,取決于幼兒園教育的目的,反映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這些目的是受普遍的和最終的目的所制約的,而這些普遍的和最終的目的基本上又是由社會確定下來的。基于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原則,本文認為幼兒園課程改革具有五種發展趨勢:
1、課程方案多元化。所謂幼兒園課程方案,一般是指幼兒園按照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的特點與需要,根據本園的實際狀況和課程資源條件,對本園的課程內容、課程方法、課程編制、課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實踐進行梳理和整合,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課程認知表達方式。課程方案多元化是來自不同文化的方案開發主體的反映。在一個最佳課程方案中,我們希望看到的是社區、教育管理者、幼兒教育專家、幼兒自身、幼兒家長的共同參與,傾聽來自不同主體的聲音,在這種多樣的主體中也體現著文化的多元化。幼兒在課程開發中既是主體又是客體。長期以來,幼兒都沒有被看作是課程方案開發的主體,這是兒童文化在課程中缺失的一種表現,也是成人文化強壓兒童文化的一種表現,兒童也是一個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需要等等,在課程方案開發中,我們不能忽視幼兒這個主體,否則,我們將失去課程開發的生長點。
2、課程內容生活化。2001年,我國出臺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其中明確提出了注重幼兒生活、回歸幼兒生活的重要理念。因此,幼兒園課程內容生活化有兩點內涵:第一,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生活化。主要是指幼兒園課程內容要圍繞兒童當下的生活展開,是兒童力所能及,又指向兒童發展的。在這里強調幼兒園的課程應該以幼兒生活為基點,以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事件、現象等為題材編排課程,這是課程借用生活的一種表現。第二,幼兒園的生活就是課程。目前,國內很多幼兒教育專家認為,兒童的日常生活就是課程,兒童生活本身就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價值。
幼兒園課程是促進兒童身體和心靈、認知和情感等方面全面和諧發展的中介與橋梁,因此,要求幼兒園課程內容改革要體現生活化。幼兒園課程內容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口頭語言、行為習慣、衛生習慣、淺顯的數學知識、基本的科學常識,以及一些
音樂、體育、美術活動。這些課程內容的出發點是給予兒童身心發展水平而確定的,主要來源于兒童的現實生活,與兒童的生活密切相關。它并不是以知識的嚴密邏輯性組織起來的學科,而是以幼兒的生活邏輯組織起來的感性的、多樣化的一日活動。
3、課程實施游戲化。在幼兒園課程實施游戲化方面,教師們要改變這種二元對立的觀點,走向生成,在課程與游戲之間找到兩者的平衡點。把經驗納入課程設計之中,這就要求改變第一種定義中只關心“教什么”的觀點,要求考慮到教學的方式、課程實施的方式,經驗是由活動獲得的,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而在幼兒的諸多活動中,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所以,持有經驗說這種課程觀對課程實施的游戲化有促進作用。幼兒園游戲是一種“教育活動”,是幼兒在社會文化背景下主動地構建經驗的學習活動,應該被納入幼兒園教學活動范疇,受教育目的規范。因此,也不能盲目崇拜游戲,使所有的幼兒教育工作都圍繞游戲轉,忽視教學、忽視教師的作用,我們提倡課程游戲化,但決不是要求課程從屬于游戲,而偏離了教育目的的規定。游戲化的自由自覺并不是指在教育活動中放任幼兒的自發自由,教師要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游戲條件。 4、課程活動的個性化。在幼兒園中,個性化教育的呼聲更加強烈,教師們認為兒童都是有差異的,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特征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共同形成了他們之間的不同特點。適應兒童的發展不僅要面對他們現有的差異,在讓兒童擁有“幸福、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同時,更要讓他們形成影響終生的良好品質。適應每個孩子的教育不是劃一的教育或者模式化的教,把孩子當作統一的模式的“產品”來“生產”的教育無論如何也不能完成促進兒童富有個性化發展的任務。因此,幼兒園課程也在強調個性化,要求課程的設計要盡可能的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促進每個幼兒的發展。
5、課程建構的園本化。園本課程是與普適性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而言的課程形式,它強調幼兒園擁有課程決策權這個基本前提之后,其自主的課程開發所產生的結果——符合幼兒園實際和幼兒需要的課程。這種自行制定的園本課程,既可是宏觀的完整課程方案或體系,也可是一次教育教學活動的具體設計。各個幼兒園會因辦園背景、社會環境、師資力量等條件的各自差異,形成自己獨特的園本課程。園本課程是在克服國家課程諸多弊端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課程形式。園本課程避免了國家課程與地方教育需求之間的脫節,國家普適性的幼兒園課程是面向全國各地的,但是各個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和趨勢不同,導致幼兒園課程很難全面顧及不同地區的教育需求,導致幼兒園課程的一元化,不利于課程多元化的發展,難于取長補短。
園本課程是根據幼兒園自身的條件、師資力量、園內環境、本園幼兒的特點等依據來考慮如何建設幼兒園課程,這就避免了課程建設的盲目性,避免忽視本園辦園條件、幼兒自身特點等因素,有利于幼兒園課程建設的發展。園本課程的開發還避免了教師教育勞動的重復性。以往在國家課程的指導下,教師就是要完成上級規定的教育任務,教師成了傳達上級指令與教育幼兒的中介,沒有投入自身的認識、理解,沒有促進自身專業化的發展,而在園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教師處于課程開發的核心地位,教師不再僅僅是課程的實施者,他們要帶著自己對兒童和課程的理解、經驗來生成和運用課程,要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的設計、實施、評價等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能夠獲得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同時也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約翰遜等著,華愛華、郭力平譯.游戲與兒童早期發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虞永平.學前課程的多視角滲透[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3]施良方.課程理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4]張華.經驗課程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論幼兒園課程改革問題及發展趨勢】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
• 做好幼兒園保育員工作的點滴體會
• 如何做好幼兒園繪本教學
• 關于幼兒園的課后反思
• 幼兒園德育教育工作的心得
• 如何實現幼兒園財務管理的規范化
• 用古人的智慧經營幼兒園文化
• 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問題探討
• 過程取向下的幼兒園課程目標解讀
• 初探幼兒園進行五線譜教學的方法
• 幼兒園小農場開發與探索
• 從幼兒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