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大班階段幼兒分享行為現(xiàn)狀的分析,探尋分享意識淡薄產(chǎn)生的原因,認為幼兒缺少分享行為有家庭結構、家長觀念、教師理念等方面的綜合影響。提出在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的過程中,應注意為幼兒創(chuàng)造分享環(huán)境、注意發(fā)揮積極引導的作用。
關鍵詞:幼兒 分享行為 原因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45
根據(jù)美國經(jīng)驗主義兒童心理學者羅茨特所述,分享是個體人格構成的重要部分,是指將情感和物質(zhì)與他人一起感知、體驗和共享。對于學齡前兒童而言,分享是良好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xiàn)和發(fā)展過程;它是幼兒個體親近群體、克服自我中心、以關愛同伴獲取快樂的一種較高層次的行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社會目標明確指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所以幼兒分享意識和行為的培養(yǎng)應該成為幼兒教育中的重要課程。
但是,通過教學實踐觀察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結果來看,現(xiàn)階段,很大一部分大班幼兒在行為過程中缺乏自覺主動的分享行為,與他人分享的意識淡薄,在心理狀態(tài)中處于自我支配為中心的階段。筆者在本市某一幼兒園對大班年級幼兒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觀察,并采用訪談等調(diào)查方法與一線教師進行了交流。就該校大班年級幼兒的分享行為獲得以下數(shù)據(jù):在75人中,一旦拿到玩具就獨自一人玩耍,完全不允許別人共享的幼兒占49%;見到自己喜愛的玩具就想獲得,如果已經(jīng)被他人占用就會發(fā)脾氣、情緒低落或者用哭鬧行為來宣泄的幼兒有30%;有爭搶玩具行為的幼兒有32%。這些結果表明相當數(shù)量的幼兒未能表現(xiàn)出穩(wěn)定的分享觀念,其分享行為也沒有體現(xiàn)在學習和日常活動中。
1 幼兒分享觀念淡薄的原因
從大班階段幼兒思維與行為特點來說,他們尚不具備移情與換位思考的能力,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同時也缺乏分享的技能。此外,這一現(xiàn)象也與社會家庭的構成特點以及目前的家庭和學校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關系。根據(jù)筆者的調(diào)查分析,除了年齡因素決定了幼兒的認知和行為能力之外,主要還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1 家庭結構影響了交流環(huán)境
環(huán)境行為理論指出,家庭環(huán)境因素對兒童心理、思維和行為能力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階段的幼兒大多成長于獨生子女家庭。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普遍存在對子女的溺愛行為。祖父母主導負責幼兒日常活動的家庭中,溺愛現(xiàn)象則更為明顯。幼兒受到過分的保護和依從的客觀現(xiàn)狀往往使幼兒失去了很多與他人進行理往的環(huán)境和機會,從而萌發(fā)出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和心理。同時,由于家庭環(huán)境相對閉塞,幼兒很少有機會和同齡的孩子接觸和交流,這也使得幼兒遇到需要分享的狀況時會出現(xiàn)不適應現(xiàn)象。
在一次以“看醫(yī)生”為主題的角色游戲中,欣欣一開始扮演護士角色。當教師要求角色互換時,她立即表現(xiàn)出煩躁情緒,拒絕將護士帽交給第二輪表演的涵涵同學。這時候,涵涵也立刻上前爭搶,雙方有了肢體上的沖突。老師將兩人分隔開之后,欣欣就開始大聲喊叫,并且在之后的游戲中一直悶悶不樂。觀察到這一典型案例后,筆者與教師和家長分別作了交流,發(fā)現(xiàn)欣欣與涵涵均為獨生子女,在課堂時間外,很少與同齡人一起玩。父母工作較忙,平時由祖父母照顧起居和負責接送,在家中比較任性,時常發(fā)脾氣、摔東西。
1.2 家長教育及行為誤區(qū)產(chǎn)生誤導
家長教育觀念作為行為發(fā)生的心理來源,以教養(yǎng)行為為中介,直接影響著幼兒行為特征的發(fā)展。雖然幼兒有接受幼兒園教育,但是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還是與父母(撫養(yǎng)者)在一起。他們在行為和情感上依靠并且有意識地借鑒父母的行為方式,受到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父母的教育觀念、態(tài)度和方式對幼兒的心理行為尤其是個性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的教育動機、教育內(nèi)容、教育形式都會產(chǎn)生很明顯的或正面,或負面的結果。
在一次集中教育活動后,教師安排孩子們進行自主游戲。強強拿到了玩具消防車,在游戲中,很多幼兒都圍著他。希希提出了借用玩具的要求,強強完全不搭理他,之后迅速地轉(zhuǎn)到另一張桌子玩耍。筆者問強強為什么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他的回答是:爸爸說過,要保護好自己的東西,不能讓別人把東西弄壞了。
一些家長在教育幼兒注意財產(chǎn)安全的時候只注重傳達教育目標,而忽視了教育觀念和方式。還有一些家長,他們平時在日常生活中就缺少分享的意識和行為。久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也受到了這種不良影響。家長教育觀念和行為上的這些誤區(qū),使得很多幼兒占有欲很強而缺乏分享意識。
1.3 幼兒教師教育中的不足
在學齡前兒童教育中,教師是素質(zhì)教育的主要實施者,這種核心作用體現(xiàn)在幼兒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這說明,幼兒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他們的活動與教育方法往往會在幼兒個性形成的關鍵期成為方向性的引領。教師要對幼兒正確行為習慣作出引導,就必須能夠及時接受并且對幼兒行為作出恰當?shù)姆答仭5牵趯嵺`教學中,相當一部分教師會忽略這些因素。
在一次主題為“交通工具”的建構游戲中,孩子們選用積木搭建各種交通工具。小銳搭建一列火車,他很快就把手上的材料用完了。他焦急地看著未搭完的火車,然后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小洋身旁還有很多積木。小銳就走了過去,向小洋借積木。小洋一把將身旁的積木攏在一起,對小銳說:不行,我自己要用。小銳失望地跑到老師那,告訴老師自己沒有材料搭火車了。老師讓小銳向別的小朋友借一下,小銳輾轉(zhuǎn)了好幾個小朋友終于借到了積木,但同時游戲的時間也快要結束了。事后老師沒有再提到這件事。
教師沒有抓住這個契機對幼兒進行教育,而是把它當作一件小事就讓它過去了。由于一些教師缺少對分享意識教育的認識和經(jīng)驗,同時在這一方面意識不強,在幼兒園中,關于有目的地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方面的內(nèi)容相對較少,真正能做到指導幼兒體驗分享并會堅持分享的教師并不多。這些教育中的不足,也是很多幼兒分享意識淡薄的一個重要原因。
2 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的策略
圍繞上述對幼兒分享行為的觀察,從幼兒性格、心理需求、選擇能力以及家庭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實證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班階段幼兒年齡小,在認知、理解等方面能力相對較差,情感上還處于情緒化、感受化的階段,對于社會領域的集體活動中,容易受到傾向性引導。針對這些特點,我們認為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有效的方式便是以多種途徑滲透教育。
2.1 營造提倡分享的氛圍
在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分享機會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通過體驗良好的人際交往和互動行為而產(chǎn)生因分享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家長和教師都應該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活動環(huán)境,鼓勵幼兒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感知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需求,逐步形成分享意識。在這一點上,還應該特別重視學校和家庭相互溝通與合作,以便形成兩者間的合力。
例如,在幼兒園中,教師可以將每階段中的某一天作為專門的分享日。在這一天可以以分享玩具,分享故事等為主題開展活動與游戲。家長也可以引導幼兒從他們的書籍、玩具中挑選一部分帶到學校與同學分享。
2.2 通過言傳身教正面引導
教師和家長都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他們的日常行為、言行舉止和情感體驗隨時都對幼兒的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從引導者的身份出發(fā),教師和家長都要做有心人,平時要善于抓住有利時機為幼兒做好行為示范。如在分發(fā)物品時,要有意識地將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來進行。當自己有了快樂的體驗時,要以分享的形式傳遞給幼兒,使幼兒體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幼兒便會自覺產(chǎn)生分享的動機,模仿類似的行為。同時,教師和家長可以抓住恰當?shù)臅r機用合適的方式肯定幼兒的分享行為,強化幼兒的愉快體驗。
3 結語
通過觀察研究,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認識到對幼兒進行分享教育時要注重到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考慮到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的影響,從幼兒的感受出發(fā),激發(fā)幼兒與他人合作分享的行為。通過行為設置和榜樣樹立,引導幼兒接受感性的認識,得到行為上的熏陶。同時還要注意到,幼兒分享行為的產(chǎn)生,并不局限在幼兒園,教師應該取得家庭、社會的配合。
參考文獻:
[1]李德顯.幼兒分享意識、分享行為發(fā)展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3,(12).
[2]曾英.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教育策略[J].西華大學學報,2005,(12).
[3]顧藝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J].早期教育,2007,(4).
[4]何婧.淺談幼兒的分享意識[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
作者簡介:王偉紅,寧德技師學院,福建寧德 352100
【大班幼兒分享行為觀察研究】相關文章: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