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是人一生發展中的啟蒙階段,不可避免地有許多知識和技能需要學習。但是,幼兒接受知識、技能教育必須適度,要符合幼兒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有利于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健全地發展。幼兒學習知識技能是由幼兒的認知水平決定的,而不是按教師的主觀意愿決定的。每個幼兒都有創造性,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對待幼兒的美術,我們應持一種開放、發展的態度來看待,應從了解幼兒、尊重幼兒的新型教育觀出發,使學習知識技能成為探索如何表現美、創造美和保持對美術活動的穩定興趣的動力,啟發幼兒創造性的學習。
每個幼兒都有創造的潛力,創造性地學習,并不是“紙上談兵”,也不是用諸如“你想怎么畫就怎么畫”、“大膽地去畫”、“要畫得和別人不一樣”等空洞的鼓勵去應付,什么叫“不一樣”?筆者認為所謂“不一樣”,首先,應提倡幼兒創新,使作品不同與自己以前的創作,不滿足與自己已經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 “不一樣”具體、明確化,如:大變小、高變低、紅變綠等,應該盡量為幼兒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表現自己獨特的思想感情。
加登納曾說過:“差不多每一個孩子到4—7歲時,在有合適環境的鼓勵下,都是極賦予創造性的,對于所有的孩子來說,這個階段正是最自由的階段。”他們的美術創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運用已有的技能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認識與情感。如一些意愿畫、兒童創作都是如此。另一方面,即創造性地學習美術的知識技能,創造自己的圖式,這種創造是屬于處于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全體幼兒的,唯獨如此,才能真正把幼兒的創造力解放出來,才能真正體現對幼兒人格的尊重。
引導幼兒發現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圖像,表達自己的認識,是創造性美術活動的重要特征,它是圍繞創造性地學習知識技能進行的,教師積極有效的引導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為幼兒設置遞進的階梯,幫助幼兒克服障礙,獲得成功的經驗。
寬松的心理環境是人們發揮創造性的前提,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對于幼兒來說:幼兒知識技能水平與其生理、心理特點要有著密切的關系。小班幼兒作畫時,往往用眼睛看一看所要畫的物體,只得到一個籠統的印象就會終止觀察,然后就憑借這最粗略的印象進行再現。這樣所描繪出的形象,只能是最簡單而粗略的,甚至是似是而非的形象。為了提高幼兒的繪畫能力,我們盡可能地選取幼兒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能夠引起幼兒興趣的圓形、方形的類似物作為繪畫的題材。到了中班,我們可以教他們初步按著各部分大小的最明顯的相互關系畫畫。大班幼兒在繪畫中,可以描繪為他們所熟悉的生活環境。如:“我的家”、“我們的幼兒園”、“美麗的公園”等。通過對生活環境的描繪,提醒幼兒注意比較物體的相對大小,幫助他們較為正確地表現物體之間的比例關系。幼兒每前進一步,即是上一步的發展,又是下一步的準備。作為教師,應善于分析、了解幼兒產生哪些問題?應該如何引導幼兒自己解決這些問題?當幼兒發現這些問題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找到答案時,他們就會在成功的喜悅中對自己充滿信心,并有更大的勇氣去迎接新的挑戰。
二、不斷向幼兒提出新的問題,鼓勵幼兒向自己的能力挑戰
幼兒的審美啟蒙注重個人感受與創造性表現,幼兒園的美術活動體現為對幼兒審美啟蒙的積極推進。這種推進體現在尊重幼兒原有的知識技能水平上。如在幼兒入園的最初日子里,我組織幼兒畫畫,只采用個別或小組的形式,為幼兒提供紙和筆,鼓勵他們放心大膽地自由涂抹。以訓練幼兒的手指、手腕動作為目的,并使之在繪畫過程中得到滿足,增強興趣,以顯示他們那種自由自在、天真爛漫的表現特點。幼兒有了興趣以后,我慢慢地誘導他們從無目的涂鴉到向有目的涂鴉推進,引導幼兒創造簡單的圖像,并啟發幼兒創造更為豐富的圖像,讓幼兒體會美術創造的樂趣。
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設計的提問質量是直接影響幼兒進行創造表現的關鍵。一個新問題的提出,有時一次活動就能解決,有時則需要一組活動。例如:畫《爸爸、媽媽的工作》,我先組織幼兒散步觀察、與家人談話,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又開始了角色游戲,讓幼兒自己體驗,經過這一組活動下來,幼兒較為寫實的畫出了爸爸、媽媽的工作,可以說是對形態、環境表現的淋漓盡致,但缺乏創造性,我為此又提出問題:爸爸、媽媽工作真辛苦,我們能不能創造將家人的工作簡單化呢?一個問題立刻得到討論,小朋友的設想可真多。再次創造時,“司機”朋友有了自動道路儀;“警察叔叔”有了電子手;“建筑工人”好棒,不用爬高爬低,全由按鈕控制,讓我看到了現代城市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
當然,由于幼兒的發展速度不同,教師提出的問題應是大多數幼兒有所認識而又不完善的問題,我們盡可能讓幼兒各抒己見,抓住不同的看法,發動幼兒投入爭論,鼓勵幼兒獨立思考,用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問題,得出結論,允許幼兒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大膽地表現,也允許幼兒因暫時不理解討論的目標而“出差錯”。孰能無錯,更何況是一個單純的幼兒,如何引導幼兒自己去發現錯誤、糾正錯誤,使處在不同水平的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這才是教師積極推進的作用。如:在 “海洋球池里”,傾斜人物表現玩耍,正面直立表示休息:“太空人”,傾斜人物表示登上月球,正面直立表示仍然在地球上等。教師要提供足夠的時間給幼兒反復操作、反復思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錯誤,去糾正錯誤。這樣,今后幼兒在嘗試運用已有的技能安排畫面時,才具有更大的創造空間。
三、運用多種方法,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以往的美術教育活動多以模仿畫為主,它的教學特點正是以訓練技能技巧為主的范畫教學。這種教學只要求幼兒亦步亦趨地按教師的畫法步驟臨摹。孰不知在繪畫過程中它抑制了幼兒的創造,扼殺了幼兒稚拙而天真的繪畫方式,使幼兒產生了盲目服從的權威的心態,喪失了主動表現的自信心,不利于健全人格的發展。
正因為意識到這一點,筆者與另一位老師開設實驗班,重點研究兒童畫的定位與兒童繪畫的指導方法。共同承擔了有關美術教學中創造性教育的課題的研究。打破了以往教師一筆一劃教,幼兒機械模仿的模式,而是真正以幼兒為主體,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創造性。以下本人以兩個實例闡明:
第一,故事中的畫。即聽一段幼兒熟悉的故事(故事形象簡單明了,易于幼兒操作),讓幼兒聽后想象講述其中一段,然后畫出來。例如:(《龜兔賽跑》),第一遍故事講完后,提出了以下問題:故事中有誰?發生了什么事情?你最喜歡故事中的哪一段?幼兒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后,接著提問:你覺得故事中的主體人物是誰?這個問題是幫助幼兒確立主次、突出主體物、有利于畫面布置的。最后,幼兒通過嘗試,在沒有任何范畫幫助下,獲得了成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延續第一個活動,我們又開展了聽音樂畫圖。如果上一個活動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那么這個活動則完全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如在大班教學時,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的特點,我們選擇了較歡快的音樂(《動物音樂會》),欣賞音樂時,幼兒的興趣被這快節奏的樂感所激勵,都合著音樂打起了節拍。欣賞完畢后,我們可提問:這段音樂好像說了什么事情?幼兒發表了意見:“好像小白兔在跳舞”;“好像在開音樂會”;“好像小刺猬在彈琴”……等有創意的想象。幼兒各抒己見后,便開始在音樂聲中作畫。
在這兩個活動中,我們提供的作畫工具也是不一樣的,可由幼兒根據需要選擇。教師在這兩個活動只能感一直采用引導性啟發與激活性啟迪的方式指導,也將各領域內容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因為孩子的自我表達與創造性表現需要豐富的知識與經驗作基礎。我們教給幼兒的是繪畫的能力,再指導他們將所掌握的能力與自己特有的方式結合起來靈活應用。
四、合理的評價幼兒作品,提供相互學習的氛圍
幼兒的美術創造,是一個極為個別化的活動,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構思與表現,不可能知道別的小朋友在想些什么,畫些什么,有些什么獨特的表現。所以,教師不應以畫得好或壞來評價幼兒的作品,應該說每幅作品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我們教師應及時介紹個別幼兒的創作思路和獨特表現。每一次活動以后,我都張貼幼兒作品,引導大家共同欣賞,請幼兒自己說說哪一幅作品你覺得有創意,可以學習、借鑒,并引導幼兒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發現其中的優點,鼓勵大家相互學習,相反,僅僅對個別幼兒進行個別指導、提示,對一個班級來說并沒有強烈的感染力,即使再及時、準確、有感染力,也并非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時,在創作過程中,要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氛圍,絕對安靜的氣氛會形成一種沉悶的環境,不利于活躍創造。因此,恰當的指導方式最具有決定因素的就是教育的即時情景和兒童的需要,因為對幼兒影響最大的是學習的過程而并非是完成作品。
幼兒園美術活動與其他活動一樣,主要著眼于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繪畫教育的價值并不在于孩子的繪畫技能有多么熟練,或畫出了什么驚人之作,而是通過啟發幼兒創造性地學習,使幼兒學到自己理解的知識技能,使每個幼兒發現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其實真的很棒,建立起大膽創造地自信,把自己潛在的創造力充分表現出來,培養其大膽、自信、思路敏捷和具有進取心,從而促使人格健全發展。
【在美術教育活動中引導幼兒創造性地學習】相關文章:
上一篇:如何引導小班幼兒畫畫
下一篇:談在繪畫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