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原來最早到幼兒園的天天今天入園的特別遲,來了之后,躲在媽媽的后面,于是,我主動向天天問好:“早上好啊,天天!”天天躲在媽媽的后面,低著頭一句話也不說,“怎么啦?天天,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舒服呢?”說著我去用手抱天天,天天躲開了我的手,抱著媽媽的腿,哇的一聲哭了,邊哭邊說:“我今天不上幼兒園!”“為什么呀!”我不解的問他,“因為。。。。。因為幼兒園要畫畫!我害怕!我不要!”邊說,邊用手緊緊的抓住媽媽的腿。
[背景]: 在昨天下午的活動中,幼兒對毛毛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毛毛蟲是怎么來的?是什么樣子的?在幼兒對蝴蝶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幼兒提出,想嘗試畫毛毛蟲,于是,我講解了畫毛毛蟲的要領和繪畫順序后,讓幼兒們自己嘗試進行繪畫,在大家都在小聲討論,開始繪畫的時候,我發現,天天拿著自己的筆,望著自己畫的歪歪扭扭的圓有點發愣,見我走過來,就對我說:“老師,我不會,我不想畫。”我連忙安慰靈靈,“別著急,想想剛剛老師的示范,來!我和你一起來!”天天搖搖頭,“我真的不會,我不想畫!”正當我幫助天天的時候,旁邊的佳佳對天天說:“瞧!就知道你不會,還是要老師幫忙吧!”天天一聽,哭了起來,佳佳看著哭泣的天天繼續說道:“哭有什么用,不會畫就是不會畫,看我畫的多美,你真笨!”天天哭的更厲害了,看著洋洋得意的佳佳,哭泣的天天,還有因為聽到聲音而紛紛回頭的其他幼兒,此起彼伏的抗議“老師,我也不會!”“難死了!”繪畫《毛毛蟲》的活動難以繼續。
[實施措施]: 我先將天天從媽媽的身邊抱過來,抱在懷中,告訴全班幼兒,天天今天很傷心,與幼兒討論天天遲到哭泣的原因,引導幼兒嘗試去思考,并由此,讓他們關注關心周圍的同伴,同時也想了解幼兒害怕畫畫、不愿意參加美術活動的原因,。
[具體過程]: 我問:“誰知道天天為什么哭?”“他想媽媽了!”“不對,是因為他遲到了!”“才不是呢!他肚子餓了!”“我覺得是他媽媽打他了!”幼兒們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我問天天:“他們說的對嗎?”天天搖頭!佳佳突然站起來說:“我知道,他是因為不會畫畫,是大笨蛋!”天天一聽,又哭了,看到天天的表情,南南站起來說:“我知道了,是因為天天。”“你亂說,才不是呢!我又沒有打他!”佳佳辯解到,南南說:“還說沒有,就是你!誰叫你說人家是大笨蛋的!”“我。。。我,本來就是嘛,那么簡單的毛毛蟲都不會畫!”天天看著他們為自己爭的面紅耳赤的樣子,頭更低了!
穩定了天天的情緒后,我問天天,:“是因為佳佳說的話嗎?”天天點點頭又搖搖頭,“到底是為什么呢!”我問道,“我害怕畫畫,怕畫不好!大家會笑我!” 天天回答道,我又轉問全班的幼兒:“你們喜歡畫畫嗎?”“不,我也怕!”“我不喜歡畫畫!”幼兒七嘴八舌的回答到。
在幼兒七嘴八舌討論的時候,我發現,天天雖然臉上掛著淚痕,卻仔細地聽著幼兒之間的對話,他放松了,原因是他發現原來不喜歡畫畫的不止他一個,其他的伙伴們都有著和他相同的感受,為了能降低幼兒的對畫畫恐懼的敏感度,我與幼兒們談話,從中了解他們的想法及興趣,讓他們對畫畫由害怕變喜歡。于是我又開展了一次美術活動《毛毛蟲》。
中午,散步的時候,我有意又帶孩子們找尋了毛毛蟲,并仔細地引導幼兒進行的觀察,下午當我宣布今天繪畫內容又是《毛毛蟲》的時候,幼兒們都用奇怪地眼神看著我,“老師,不是畫過了嗎?怎么又要畫呢?”“我不想畫!”幼兒你一句我一句的說,“別著急先看我變魔術,我要變咯!”說完,我在黑板上邊說邊示范,“小小球,排好隊,長出腳,添眼睛,可愛的毛毛蟲變出來了。”“呀!真的!”“好簡單哦!”“我也要試一試。”“真好玩。”“和上次的不一樣呢!”奇怪、抵觸的表情剎時間消失,取代它的是驚喜、積極的情緒,在帶領幼兒空手試畫了一次后,幼兒開始嘗試自己畫,天天也開始畫了,我又來到了他的身邊:“要我幫忙嗎?”“不用了,不用了!”天天頭也沒抬的回答我,他邊說邊畫像玩游戲一樣,專注的看著自己的畫紙,完全忽視我還在他的身邊,他先畫了一只,接著又畫了第二只,第三只,很快,紙上就被天天畫滿了毛毛蟲,接著,他又畫了葉子,邊畫邊說:“毛毛蟲會餓的,它喜歡吃葉子。”畫完畫后,天天拿著自己的畫對佳佳說:“瞧,這是我畫的毛毛蟲一家,這是爸爸,這是媽媽,這是哥哥,這是姐姐,最小的是妹妹!他們在吃晚飯呢!哈哈~哈哈~~。”這次天天拿著自己的畫,越看越開心!完全不在乎佳佳以前對他說的畫。
[感想傾訴] 日本的一位研究幼兒美術活動的專家板光彥認為:“幼兒美術活動不在于教會幼兒畫成一張或是制成一件工藝品,不是為了培養未來的畫家,而是把它作為開發智力、培養創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種手段。” 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在美術方面會表現出成人難以想象的才能和潛在力量。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好動、好玩,有旺盛的探究欲。美術活動就成為他們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情感表達與交流的工具、智慧的象征及個性的表現。而我卻在小班的美術活動中常常發現像天天這樣的幼兒,一聽到畫畫,一看到白紙、油泥、剪刀等物品就會恐懼害怕,甚至哭鬧,拒絕學習,常說:“老師,我不會!”“”老師,你幫我(畫)折吧!”
這與《綱要》所要求的:強調幼兒的藝術教育要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要始終把對幼兒個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強調在幼兒精神獲得滿足和愉悅的同時,培養其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以及形成完整和諧發展的人格為終極目標相孛。
從不斷的觀察中,我發現,小班的幼兒受其認知發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經驗比較少,他們往往只對經常接觸的熟悉的和感興趣的物體有繪畫或是制作的欲望,因此,我們在選擇美術教學內容的時候可以從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最熟悉的開始,以游戲的方式介入教學,降低幼兒的敏感度。兩次同樣的美術活動,由于教師教學策略的不同,從枯燥的講解,改變為朗朗上口童謠式的講解,所呈現的教學效果也不同,在幼兒已有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用童謠邊講邊說來進行美術創作,雖然打破了美術活動要求安靜的日常規則,但卻使幼兒知道該如何去畫,有內容可想,變抽象為形象,改變無所適從的現狀,再模仿教師范例的基礎上更加上了自己的想法,激發了幼兒活動后期的創新。從以上事件中天天從一開始拒絕畫畫,到連最喜歡的幼兒園也不愿意上,再到后來天天積極參與繪畫毛毛蟲,活動,并主動與指責過自己的佳佳介紹自己的畫,變化很大,分析其中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游戲歌謠的運用,大大提升了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把美術變活,把美術玩起來。
[評價與反思]: 皮亞杰曾指出,“幼兒繪畫是信號性功能的一種形式,它被看作象征性游戲和心理表象之間的中介……是把客觀現實吸收到主體自己圖示種的一種自發的同化作用。”。法國兒童畫研究者呂凱(G.H.Luquet)把幼兒繪畫歸屬為一種游戲。幼兒期的繪畫基本屬于不完全的寫實階段和知的寫實階段。小班的幼兒好動、好模仿,行為受情緒的支配,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賦予幼兒適當的角色,運用游戲、故事等形式,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那如何讓幼兒快快樂樂學美術呢?
1、選用生活化、游戲化美術教學內容 小班的幼兒受其認知發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經驗比較少,他們往往只對經常接觸的熟悉的和感興趣的物體有繪畫或是制作的欲望,因此,我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從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最熟悉的開始,以游戲的方式介入教學,降低幼兒的敏感度。上文中的兩個繪畫活動《毛毛蟲》與《毛毛蟲》雖然都是繪畫活動,且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但由于幼兒前后兩次的生活經驗的不同,教師教學策略的不同,導致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也各不相同,抵觸與積極的參與,天天由哭變笑的情緒變化直接說明了對兩次繪畫活動的不同的喜愛程度,后一次的活動更為孩子們所喜歡。
2、運用擬人化、童謠式的美術教學語言 【小班美術課程實施案例:天天與《毛毛蟲》】相關文章:
• 新課改中如何實施美術教育
• 談音樂欣賞與幼兒美術的相融與互促
• 四步愉快繪畫法培養孩子想象力
• 稚筆繪童心--指南背景下線描教學游戲化
• 要多給小班孩子畫畫的機會
• 讓幼兒在臉譜中感受美
• 探討信息技術在幼兒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 繪畫活動中教具的運用
• 兒童畫創作中的創造性教育
• 我教幼兒學折紙
• 幼兒美術教學之體會
• 美術教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