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在幼小銜接的觀念和做法上存在較大差異,家長的幼小銜接觀念和行為則存在知行不一的問題,許多大班幼兒處在“被”幼小銜接的時段。要解決這些問題,小學應當積極參與幼小銜接工作,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抓緊出臺幼小銜接相關法規或指導性文件,以有效促進小學和幼兒園的雙向互動,真正幫助兒童做好入學準備。
【關鍵詞】幼小銜接 主要問題 小學 幼兒園
一、幼小銜接概念的審視
對幼小銜接概念的內涵,學者們有不同的解說。如學前心理學家陳幗眉認為:“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教育階段之間有一個過渡段,稱為銜接段。在這個階段中,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教育階段的特點同時存在、相互交錯,幼兒園階段的特征慢慢弱化,小學階段的特征逐步發展。”[1]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副教授閻水金認為幼小銜接狹義上只包括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之間的縱向銜接,而廣義上既包括縱向,又包括橫向的銜接――幼兒園、小學、家庭、社區之間的銜接[2],她豐富了幼小銜接的概念內涵,這一解讀增強了幼小銜接的“生態”色彩。
與學者們的專業解讀不同,社會公眾一般把幼小銜接理解為幫助兒童順利適應小學一年級的生活,包括短時間內適應小學的課程安排,符合小學的行為規范,適應小學的生活作息等。通常認為有效的銜接方式就是灌輸、說教。與之相適應的是,幼小銜接被視為是幼兒園大班下學期和小學一年級上學期的事,大班畢業后的暑假更被看作是幼小銜接的“黃金時段”。
與中國的情況不同,許多西方國家在概念上淡化了幼小銜接的過渡性色彩,強調學制上的雙向聯通,以保證幼小銜接階段生態環境的穩定。西方很多國家通常把幼兒園直至小學三年級的教育稱為早期兒童教育。例如,美國的幼兒園屬于正式學校教育的開端,通常開設于公立小學內。再如,英國的保育學校(招收5~7歲兒童)與初等學校(招收7~11歲兒童)同屬于小學,從而避免了幼小銜接中兩類機構在環境、課程等方面的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問題。在概念表述上,西方國家通常使用“入學準備”一詞來指稱“幼小銜接”,強調整個學期都要為兒童日后進入正規學校學習做準備。可以說,西方國家的幼小銜接著眼于兒童的終身發展。
由此重新審視幼小銜接的概念內涵。筆者認為,應將幼小銜接看作是一種生態現象,即指兒童要在復雜的生態系統中完成學前教育機構到小學的過渡任務,以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其具體內容包括關于兒童發展的銜接、課程與教學的銜接、教育的物理環境銜接、教育機構的組織制度銜接以及教育行政事務的銜接等一系列工作。在這里,兒童發展的銜接是重點。其中,兒童適應能力的發展,包括學習適應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是幼小銜接的關鍵。在終身教育大背景下,幼小銜接更加關注教育階段的連續性,要特別強調對“銜接中的兒童”的關注,要充分意識到幼小銜接階段所培養的學習能力、行為習慣和品格素養等,不只是對個體小學階段的發展有益,更是對整個學校教育階段甚至人一生的發展和教育都有重要意義。當然,從這個意義上說,幼小銜接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家庭、幼兒園、小學、社區的共同參與和相互支持,離不開兒童、兒童家長、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等主體的互動交流。總之,幼小銜接是多場所、多主體的共同任務。
二、當下幼小銜接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在幼小銜接觀念和做法上存在較大差異
幼小銜接之所以成為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前實踐中存在種種“不銜接”現象。而這些“不銜接”現象的出?F不僅源于幼兒園和小學這兩個教育機構之間的諸多不同,更在于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在幼小銜接觀念與做法上存在很大差異。
筆者曾對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的幼小銜接觀念做過了解,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普遍對對方情況了解不夠,主要表現為對對方的“作息時間”“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及形式”“環境創設”“社會活動”了解還不夠。就具體內容而言,小學比幼兒園更為強調“規則、禮儀”,而幼兒園則更強調“教師對幼小銜接的了解”以及“家園溝通”。更值得注意的是,幼兒園和小學不重視與對方的互動交流,因此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不僅在幼小銜接觀念和做法上存在較大差異,而且均對對方工作有誤解。
從當下的幼小銜接實踐看,除彼此存有誤會外,部分小學教師并不認可幼兒園教師所做的幼小銜接工作。例如,有幼兒園教師在幼兒園教幼兒拼音,但并不要求把聲母和韻母讀出音調,這導致接受這種“銜接”教育的兒童在上小學拼音課時,不習慣把音調和韻母連在一起讀。例如,拼讀“大”這個字,兒童會讀成“d,ā,dà”,而小學教師要求是讀成“d,à,dà”。事實上,由于雙方互動交流較少,部分幼兒園教師在知識傳授上所做的一些一廂情愿的努力,并不被小學教師認可。例如,小學教師會基于對小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要求,強調一年級新生的某些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如果這其中有和幼兒園教師的要求有沖突的,則會增加幼兒的困惑。
(二)家長的幼小銜接觀念存在知行不一的問題
家長的幼小銜接觀念對兒童入學適應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家長也需要角色身份的轉換,即從“學前兒童的家長”轉變為“小學生的家長”。相應地,家長的教養方式也需要做出調整。因為對小學生活不夠了解,家長表示對自己孩子能否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很擔憂,所以很多家長追捧學前班教育。
從整體上看,家長的幼小銜接觀念比較科學合理,因為他們大多認為幼小銜接應當注重的是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專注力,以及獨立學習和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在實踐中,有很多家長存在知行不一的問題,往往在幫助幼兒做知識準備方面最“賣力”。不少家長會提前為幼兒購買小學教材,讓幼兒提前學習小學知識。之所以會產生行知不一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相較于學習品質、行為習慣、任務意識、規則能力等個人素養的培養,許多家長更容易做的是幫助幼兒學識字、拼音和數學。此外,雖說有很多家長認為有必要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會時常和幼兒談論他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會有意識地讓幼兒和小學生互動,并會提前帶幼兒選購小學學習生活所需的鉛筆盒、書包等學習用品。但是,就挑“學習用品”而言,不少家長挑選學習用品的“趣味性”大于“實用性”,比如橡皮是卡通人物造型的,削筆刀是玩具樣式的等。他們不知道,這些都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幼兒的專注力。另有不少家長認為,對幼兒的獨立學習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主要就是讓幼兒自己整理書包、穿衣、吃飯等,而忽視了對幼兒自主管理時間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大班幼兒往往“被”幼小銜接
因為對大班是“幼小銜接黃金期”的過度渲染,不少家長選擇將大班幼兒送往各種興趣班,將興趣班當作幼兒提前學習小學知識的專門場所。部分小學對一年級新生的調查發現,入學前學過拼音的占一半以上,學過英語的占三分之一以上。在周末,不少大班幼兒被家長催促著奔波在一個又一個興趣班。事實上,對興趣班的過分狂熱一方面容易擾亂幼兒的正常作息時間,不利于幼兒的身體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容易導致幼兒產生緊張焦慮情緒,損害幼兒的心理健康。讓幼兒提前學習小學知識也很容易導致幼兒產生厭學情緒,從而嚴重挫傷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三、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策略
(一)小學積極參與幼小銜接工作
在當下幼小銜接實踐中,無論是部分家長對學前班的偏愛,還是對拼音、識字興趣班的狂熱,反映的是部分家長認為對小學知識的提前學習是幫助兒童順利適應小學生活的有效方式,認為幼小銜接的關鍵是知識內容的銜接。而許多相關社會機構更是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宣傳口號,不斷地推波助瀾。我們應該以更為理性的眼光來看待幼小銜接的問題,著眼于兒童的可持續發展。
陳幗眉曾強調,幼小銜接的核心應是幼兒適應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習適應和社會適應兩大方面),要將幼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放在首位。學前教育專家華愛華則指出,超前學習違背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生活和游戲中的學習才有助于兒童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為小學的理性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國務委員劉延東在2011年全國學前教育工作電視點話會議上指出:“科學保教,提高質量,這是促進學前教育公平、實現每個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根本保證 ,堅決預防‘小學化’‘成人化’傾向……支持幼兒園開展科學保教,自覺抵制那些拔苗助長、違反兒童身心健康的錯誤觀念和做法[3]。”學前教育的確要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但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和終生教育的開端,對兒童發展有其獨特的價值。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是符合學齡前兒童心理發展特征的,也是最有利于促進這一年齡段兒童的發展的。然而,要順利實現幼小銜接,離不開小學的積極參與,小學應主動與幼兒園對接,搭建雙方交流互動的平臺,從而理順觀念,統一目標,對接行動。小學教育應當實現“零基礎”“零起點”,以減緩幼兒園與小學之間在課程、環境、作息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坡度,放緩幼升小的“起飛”速度,從而為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提供切實的幫助。
(二)相關利益團體積極構建幼小銜接對話和交流平臺
兒童家長、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是幼小銜接工作中的重要成員,幼兒則是幼小銜接的主體。相關利益團隊要積極構建幼小銜接對話和交流平臺,以達成觀念共識,統一行動方向。例如,在職前培養中打通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界線阻隔,聯通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培養機制。尤其在實習和見習階段,可安排準教師既到幼兒園實踐,又到小學實踐,從而讓準教師了解幼兒園和小學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教育教學任務,更好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又如,幼兒園和小學都可以開展“幼小銜接問題家長接待日活動”,為家長提供相關咨詢服務,從而實現家、園、校的共育,共同引導兒童做好入學準備。
(三)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抓緊出臺幼小銜接相關法規或指導性文件
教育立法是國家調控和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均通過學前教育立法,為幼小銜接提供政策保障,加強執行力度。而我國至今尚未出臺專門的學前教育法,致使有關幼小銜接相關的法律法規或指導性文件有所缺失。基于這一現狀,建議政府職能部門出臺相關法規或指導性文件,以引領幼小銜接的科學方向。如研制《幼小銜接幼兒園教師指導手冊》《幼小銜接小學教師指導手冊》等指導性文件,以期?橛仔∠謂猶峁┛蒲?行動指南。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幼兒入學準備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1997,(5):3-5.
[2]閻水金.學前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67.
[3]虞永平.“小學化”現象透視[J].幼兒教育,2011:506.
【再論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相關文章:
• 幼兒園的新學期
• 鄉鎮中心幼兒園教師管理策略分析
• 淺析幼兒園國學教育
• 如何關愛農村幼兒園留守兒童
• 幼兒園合唱教學的幾點體會
• 幼兒園管理工作“三法”
• 幼兒教育游戲實踐作用與價值探究
• 論幼兒園呼拉圈的一物多玩
• 現代家庭與幼兒園教育
• 幼兒區域游戲中教師的情感支持
• 淺析幼兒園課程回歸生活的意義
• 現代居住區幼兒園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