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幼兒園英語教學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關注。通過對我國幼兒園現存的三種英語教學模式的差異對比,揭示各種教學模式的優劣之處,有助于借鑒先進的理念和經驗,向先進的幼兒園英語模式過渡。
關鍵詞:幼兒園 英語 教學模式
外語素質是體現我國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入世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以及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英語對于中國的新一代來說,其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雖然社會各界包括學術界對“到底該不該,能不能在幼兒階段實施英語教育”這兩個問題依然存在爭論,卻無法改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低齡化、與教育研究相結合、與學科內容相滲透已成為國際第二語言教學改革的三大趨勢”這一現實。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雖然國內對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和論述并不少,但針對幼兒園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并不多。我國目前存在的幼兒園英語教學模式主要分為三種:基于漢語的英語教學模式、全英語教學模式和浸入式教學模式三種類型。基于漢語的英語教學模式是我國最傳統的一種英語教學方式,指以漢語為主要的課堂教學語言,在相對固定的課堂時間里學習英語知識的英語教學模式。全英語教學模式則是對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一種改良,是指在課堂上,全部用英語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模式。它注意到英語作為一種有聲語言必須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共同培養,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英語教學效果聽說能力與語言交際能力低下的缺陷。浸入式(Immersion)是指用外語或者第二語言作為各學科教學語言的教學模式,它最大的特點在于其最先嘗試將第二語言教授和學科教授整合在一起,也就是說,第二語言不僅是學習的內容,而且是學習的工具。
1 理論基礎
教學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教育理論或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基于漢語的英語教學模式來源于在我國早已有之且影響廣泛的語法翻譯法,主要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一整套理論。行為主義心理學把外語學習過程歸結為簡單的由刺激――反應(S-R)的不斷重復操練而形成語言習慣的過程。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創始人斯金納經過發展,進而把重點放在操作行為上,認為強化是條件作用的規律,進而把學習歸結為刺激――反應――強化(S-R-R)的過程,即反應結束后再采用強化手段操練(如褒獎表現優異者)鞏固形成語言習慣。因為其理論基礎主張知識是先驗的,學習者是語言知識的灌輸對象,是對外部刺激作出反應的人,這種模式強調的重點就是通過不斷的模仿、反復操練、記憶、重復練習學習材料知識,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牢固的鏈接來形成學習者的語言習慣。雖然幼兒園英語教學由于其受教對象身心所處階段的特殊性要求以及語法翻譯法自身的發展改良結果,目前基于漢語的幼兒園英語教學模式表現出了適當變化,如比以往更強調了聽說能力的培養以及使用了英漢夾雜的課堂教學教學語言等,但這一切都未突破其固有的理論基礎本質的局限。這種模式忽視了語言是“活的”,是具有創造性的這一事實,往往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主動性低下,學到的語言只能是針對“虛擬”的情景下對“特定的刺激”選擇套用“已形成的“刺激――反應”聯結中的“反應”,學習者看似學了很多的語言知識,但實際交流中卻發現自己成了“張口啞巴”。全英語教學模式雖然從教學手段與方法上對傳統的基于漢語的英語教學模式進行了一些改良,主要是依靠提升教師課堂語言輸入量以期培養學習者更好的聽說能力,也在冥冥之中開始注意到了學習者應在學習過程中占重要的地位,但深究其理論基礎依然逃不出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固有的局限性。
浸入式教學模式最基本的思想基礎來源于六十年代興起的語言習得理論。美國應用語言學家Krashen將“學習”(Learning)與“習得”(Acquisition)兩個概念明確區分開來,并賦予它們不同的意義。語言學得是指學習者通過有意識地注意、練習、記憶語言現象和語法規則等手段,達到對所學的第二語言知識了解和對其語法概念的掌握的過程。語言習得與幼兒在習得母語時運用的很多重要手段一致,是一種下意識或潛意識情況下的行為。就比如在雙語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總是在無意識之間就習得了兩種語言,而在英語為外語的中國的傳統學校通過上英語課學習外語知識的孩子往往學得費時、費力,結果還是不理想。Krashen認為,只有語言習得才能真正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是首要的;而語言學得僅限于監控和修正語言,并不能直接發展語言交際能力,是成人在初期課堂上學習外語的主要形式,因此是第二位的。
2 教學目標
幼兒園英語教學總目標是對幼兒園英語教學目標最概述,同時也是制定其他層次目標的依據和基礎,主要包括認知、情感與態度、技能三個方面。具體如下:
2.1 激發與培養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
2.2 以聽、說學習為主,幫助幼兒學會正確的聽音與發音,培養幼兒的聽說能力;
2.3 引導幼兒掌握一定數量的單詞、短語和句子,并引導幼兒在一定的情境下正確使用或運用已學過的單詞、句型等進行簡單的對話或交談,從中培養幼兒觀察、記憶、思維、口語表達等能力;
2.4 結合英語知識的學習,滲透品德、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使幼兒在英語活動中改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標準,增強自信,從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2.5 使幼兒通過英語活動擴大視野,初步了解英語國家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識,逐步培養他們對英語文化價值觀念的開放態度,為他們最終產生的英漢兩種文化的寬容認同打下基礎。
通觀當前流行的三種幼兒英語教學模式,基于漢語的英語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課程教學目標往往這樣描述:
①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能認讀所教授的單詞;②能認讀所學的句子,理解它的含義;③能運用所學知識和老師進行簡單對話。
全英語教學模式沿襲了前一種模式有關語言知識教育的傳統做法,雖然在教學目標上注重了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培養和聽說能力的培養,但由于其固有的理論基礎和準則并未改變,所以其教學目標的改變只落于形式的改變,本質上它仍囿于基于漢語的教學模式的價值追求,所以教學效果也并不盡如人意。浸入式教學模式把總體目標定位在促進母語良好發展的基礎上,使幼兒初步習得第二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幼兒的興趣,從而使幼兒獲得全面和可持續的發展。它的課程目標往往表述如下:①培養幼兒對英語浸入式活動的興趣。通過活動,激發幼兒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和大膽交流的學習動機;②培養幼兒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學習用開放、寬容的態度與人交往和對待不同的文明形式;③在全英語環境中萌發幼兒的直接英語思維和直接交際的能力;④在促進幼兒母語良好發展的基礎上,有效的初步習得英語和獲得全面發展。語言不是唯一目標,而是交際手段,是在交流過程中自然習得的。
3 教學條件
教學模式的支持條件包括教師、學生、教材、環境、設施、媒體(計算機及其網絡等)等。這里主要對教材與環境兩大重要因素進行分析。
當前幼兒英語教材的種類很多,各個幼兒園選擇的教材類型與其所持的教育理念和采用的教學模式一脈相承。Cunning Worth提出評估教材著重要看四個方面:教材內容要和教學目標相一致,教材要滿足讓學習者高效掌握語言技能的目的,教材要滿足學習者的需求,要考慮語言特征、學習過程和學習者三者的關系。基于漢語的英語教學模式通常采用英漢對照的教材,以課為單位組織編寫內容,全英語教學模式選用的教材語言一般全用英語,以課或單元為單位組織編寫內容,有的還是直接從外國進口的教材。浸入式教學模式采用的是中國―加拿大教育合作項目“英語浸入式教學研究”幼兒階段的研究成果《幼兒英語浸入式整合課程》教材,以大主題、小單元的結構安排全英語教學活動,包括6冊教師教學用書、30冊幼兒英語閱讀畫冊、幼兒英語學習操作卡、教學掛圖、錄音帶和教學光盤等資料。
Bloodin等在討論環境因素對外語教學的影響時,將環境因素分為四大主要因素和一些具體子項目,基本上涵蓋了所有影響外語學習的外部因素。首先,社會因素:學習者接觸語言的機會、社會對改革和研究的支持力度、家長的支持和參與程度、政府對課程的支持力度;其次,學校因素:外語課程在整體學校課程中的位置和目標、連續性或銜接性問題、學習者起始年齡問題、班級人數問題;再次,教師因素:教師的語言能力及水平、教師類型(專業教師還是兼職教師)、母語的使用比例、對學習者語言發展的了解;最后,學生因素:性別、社會及家庭背景、學習起始年齡、學校各科學習整體水平。Curtain的研究表明,外語教學不論起始年齡,時間投入越多越好,如課時在每周五次的比每周兩三次的要好,目的語在教學中使用越多的學生的學習成績越好。不管什么樣的社會階層的孩子,外語課時的投入越多,學生學習效果越好,即,外語學習與兒童的家庭背景和總體智力水平沒有太大的關系。Curtain認為,在時間的問題上,學生用于學習的時間和體驗語言的機會是決定語言學習速度和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他們認為關鍵是教師要有相當的語言水平,并且具有對孩子外語教學的方法和技巧。Krashen認為這種環境必須是豐富、自然、真實的語言環境。基于漢語的英語教學模式和全英語教學模式的教學時間基本集中在課堂教學時間內,每周課時基本都安排在4節左右,缺乏真實有效的語言環境,對語言教師的要求并不如浸入式教師那樣“苛刻”,特別是基于漢語的英語教學模式的教師很多都是轉崗或兼職的教師,有效語際量偏低,實踐已證明其教學效率并不高。浸入式教學模式體現了當代幼教課程與外語教學的發展趨勢,它不但用英語教授英語課程,而且用英語教授其他課程,“形成了一個綜合且相互貫通的課程體”,這從語言輸入量上看,大大增加了師幼運用英語的時間和范圍,而且,這種模式使得英語語言與學科知識之間構建起了實際意義聯系,有利于英語思維與語言的生成性輸出。如它鼓勵隨機語言教學,所有活動的基調必須保證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興趣,杜絕教師的“灌輸式做法”。所以浸入式教學模式的英語氛圍是濃厚的,也是生動活潑的。
4 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或在一定的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為有效地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而對教學活動的操作程序、方法、技術等方面作出的概括性規定。基于漢語的英語教學模式采用的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強調英漢對比,加強兩者聯系;重視正確與錯誤之間的對比;強化記憶以求形成鞏固聯結。全英語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主要包括:重視語言教學的情景設置;重視替代性操練;強調目標語言輸入的最大量。浸入式教學模式采用的教學策略包括:直接認知;正強化英語反應,弱化漢語反應;充分利用隨機語言教育;創造生動活潑的語言氛圍。
5 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涉及教學過程的各要素,包括評價的方式與標準,內容主要包括對幼兒的評價,對英語教學活動本身的評價及對教師素質的評價等三大方面。因為教學評價的面大和一些項目并不能輕易被觀察到,測試與評估的問題始終是一個難度比較大的研究領域。另外,由于各個教學模式追求的價值和教學目標不同,測試的方式和側重面也相應不同如前所述,如基于漢語的英語教學模式和全英語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偏于成人化,覆蓋的面也不全,使很多幼兒外語教學的優勢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而浸入式英語教學模式的評價包含幼兒英語教學總目標的各個方面,并注意幼兒語言的生成性評價,是一種比較合理和全面的評價方式。
通過三種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結合浸入式教學模式的啟示,建議幼兒園英語教育應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這一基礎教育的核心理念為基礎,尊重幼兒第二語言學習的規律,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被接受、被關懷、被尊重、被期待的類似習得的語言教學環境,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合理選擇和靈活運用各種教學資源,不斷改革,向先進的教學模式過渡。
參考文獻:
[1]雷秋云.幼兒英語教育要著眼于幼兒的終身發展[J].教育導刊,2003(12).
[2]馮克誠等.教學改革手冊[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
[3]李貴希.我國幼兒園英語三種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
[4]強海燕,趙琳.中外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研究[M].陜西: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
[6]張玉梅.幼兒英語教育目標探討[J].學前教育研究,2001(6).
[7]李貴希.三種幼兒英語教學模式目標的比較[J].學前教育研究,2009(2).
[8]Cunning,Worth.An 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of EFL: Teaching Material[M].NewYork:Newbury House,1984.
[9]Blondin,C.&Candelier M,(Eds.).Foreign Languages in Primary and Pre-School:Education,Context and Outcomes[C].London:Centre for Information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1998.
[10]Curtain,H.Time as a Factor in Early Start Programmes[A].In J. Moon & M.Nikolov(eds.).Research into Teaching English to Young Learners[C]. Pécs: University of Pécs,1999.
[11]Curtain,H.Early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U.S.A[A]. In M. Nikolov & H. Curta(eds.). An Early Start: Young Learners and Modern Languages in Europe andBeyond.[C].Strasbourg Cedex: 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ing,2000.
[12]高小妹.幼兒園第二語言教學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
[13]趙琳.[加拿大]Linda Siegel.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整和課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14]徐菁.論基礎教育新教材背景下的教學策略[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芻議幼兒園英語三種教學模式】相關文章:
• 幼兒園英語教學方法探析
• 淺析幼兒園英語教學的方法
• 幼兒園英語教學的實踐研究
• 淺談幼兒園電子白板與英語教學的整合
• 幼兒園英語教學活動之我見
• 淺談幼兒園英語兒歌教學
• 杭州市幼兒園英語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
• 淺談幼兒園英語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 淺談如何進行幼兒園英語兒歌教學
• 幼兒園英語教育淺析
• 幼兒園英語教學之我見
• 幼兒園英語語料庫建設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