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朱慕菊主編的《走進新課程》一書明確提出:英語學習需要把英語教學更多的視為一個學生主動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 過程,在教學中,應該幫助學生發(fā)展以下能力:確定學習目標,選定學習內(nèi)容和進度,選擇學習方法和技巧,監(jiān)控學習過程和評估學習效果。因此,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協(xié)調(diào)者,組織者,評價者也是資源庫。這一要求運用到幼兒園英語教學活動中,同樣要求教師做一個引導著角色, 充分發(fā)揮教育者智慧,靈活運用各種教育素材,引導孩子成為活動的探索者。幼兒園英語活動中對有兩個重要元素:教師的角色和教育策略。
(一)教師的角色
首先,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在幼兒園活動中承擔著結(jié)合教學大綱,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的特點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準備職責,針對幼兒的英語活動,要考慮的詞匯量有限,單詞音節(jié)量,以及發(fā)音時舌面的要求等。幼兒園的小班的孩子才三歲,單詞學習時盡量以兩音節(jié)為主,涉及到舌面要求的音節(jié)要少,例如:Grandpa一詞,不但是三音節(jié),而且第二音節(jié)的r還有舌面要求,這樣的單詞在小班就不宜多。其次,作為幼兒教師,還應該具備激發(fā)幼兒學習主動性的能力。幼兒園的孩子學習是主要依賴直觀教學,因此,教師要為直觀教學準備相應的教具或情境,以及為教學活動制作直觀的教學
課件,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在玩中學的活動場景。教師即不能教孩子怎么做,又不能推卸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責任,準備英語活動相應的教材,
課件,
音樂等吸引孩子,放任孩子去探索,學會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達到我們的活動目的。
其次,教師還是一個組織者,協(xié)調(diào)者角色,準備好了教材,教法之后就要著力行動了,材料和方法的運用讓幼兒園的活動豐富多彩,但是,也因為孩子過小,活動中如果組織不當,或教師的語言不豐富那活動就可能會是幼兒的大吵大鬧,或由于課堂沒有吸引力,孩子可能打架,跑廁所,去教室外面玩,或爬到寢室的床底下捉迷藏等狀況發(fā)生。此時是考驗老師的智慧的時刻,用自己日常生活中最吸引孩子的方法把大家組織起來,可以利用表演游戲,跳集體舞,說英文順口溜或放錄音錄像的辦法方法把他們很快組織起來。盡量讓孩子自己參與到活動中,做活動的主人,才會和我們的教學活動融為一體。
第三,教師作為評估者角色,活動中要給孩子傳遞積極的信息,無論孩子完成任務的好壞都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幼兒園的孩子無論探索結(jié)果如何都是值得肯定的,他們不懂得什么是漢語?什么是英語?但是,他們卻是最高智慧的探索者,因為,他們不會受各種文化的影響,全身心的去探索,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常常是我們成人不會想到的,例如arm這個單詞學習時,幼兒園小班的孩子有的甚至不知道手臂是什么,但是,當錄像里晃動手臂說arm時,小朋友也模仿著把手臂邊擺邊說arm,他們雖然不知道這個部位漢語叫什么,但是,已經(jīng)知道了英文說法。此時,老師的表揚讓孩子充滿了信心,他們樂于繼續(xù)在活動中把手臂揚起,和大家分享arm的的發(fā)音和作用,此時,即使有個別孩子用腿表示arm也會在同伴的快樂招喚下,通過錄音,錄像的比對,準確找到arm的部位。老師同樣給予贊許,在表揚聲中孩子興趣得以提高,主動探索的的積極性更強,探索活動或許收到比預期還好的效果。
(二)教學策略
幼兒是探索的主體,但必須在老師的逐步引導下,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增強自主意識,建立自信,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達到在探索活動中“創(chuàng)造自身”的要求,不斷增強克服各種困難障礙的主體能力,獲得獨立,主動的發(fā)展。但是,什么樣的方法才能吸引幼兒,讓他們主動探索呢?
首先,孩子是游戲的主動者,游戲是幼兒活動的主要方式,教師把英語活動與游戲的有機結(jié)合,讓孩子在游戲的情境中習得詞匯,獲得英語學習的興趣。例如;大班英語活動: What’s your Dady?當孩子們穿上醫(yī)生工作服扮演當醫(yī)生的爸爸時,心情多么高興a啊,體驗角色的社會職責的同時也學會了英語句子“He is a doctor”,相信孩子扮演過這一角色后還會在其他群體中模仿活動情境,玩相同或類似的游戲,“He is a doctor”的舉行也因此牢牢的記在心中。
其次,唱詩唱歌教學法可以很快吸引孩子注意力,對他們說唱英語語句也有很大的幫助。并從中感知英語語言的特點。孩子在朗朗上口的英文
兒歌中,感知語言的快樂。例如:Rain Rain go away ,Come again another day , little brother want’s to play ,rain rain go away .這首歌曲中,孩子們可以把brother換成自己或朋友的名字,因為歌曲中有自己和小伙伴的名字,所以越唱越歡,當老師帶著大家邊跳邊唱時,它已經(jīng)成了孩子們熟悉的一曲
音樂了,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英文歌曲。這就是唱的魅力。
第三,趣味故事常常給孩子帶來“嘻嘻哈哈”的活動快樂,在這樣的快樂中,孩子們牢牢記住了故事中的某些動物英文名和它們所做的動作用什么英文詞匯表達。例如:英文故事《兩只笨狗熊》,老師戴上狗熊頭飾一邊聽錄音一邊表演,突出復述 bear ,two children , fox , bread 這些詞匯,幼兒在邊聽邊看中也明白了故事的梗概,也知道了本次活動的重點詞匯,接下來請孩子們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他們也會模仿幾個詞匯的發(fā)音,很快就把活動內(nèi)容掌握。或許他們會把bear說成 cat,但是,通過故事表演的再現(xiàn),孩子們很快就清楚了他們的不同。
幼兒的主動探索也是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中進行的,孩子們會在游戲中提出問題,變換角色,從而有了要解決問題的欲望,實現(xiàn)探索和發(fā)展的目的。
【幼兒園英語教學活動之我見】相關(guān)文章:
• 淺談幼兒園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
• 淺談幼兒園英語兒歌教學
• 渭南地區(qū)幼兒園浸入式英語教學可行性研究
• 關(guān)于幼兒園英語教育的分析
• 淺談幼兒園英語教學
• 淺談農(nóng)村幼兒園英語教學
• 新時期下幼兒園英語教學策略淺談
• 幼兒園英語教學初探
• 淺談幼兒園的英語教學
• 幼兒園英語教學方法探析
• 淺談幼兒園英語教學中游戲的設計
• 幼兒園英語教學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