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真正觸動心靈以至于影響你一生的,到底是什么?是別人的說教?是書本的知識?還是聽來的故事?……不是,真正影響我們的,是切身經歷過某一件事情的感受與體驗,這件事情十分重大或者看似平常,但就在那么一瞬間你的所看、所聽、所想,會一生難忘。所以說,可能就是過去的經歷中一個細小的情節,成了影響你一生發展的重要“情結”。關于這一點也是影響我們辦園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們制定辦園方針的重要參考。
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幼兒園在日常的運作中就遵循了情境教育的原則,一切以人為本,以幼兒的遠期發展為目的,不圖眼前利益,提供孩子活動的機會,讓孩子體驗參與的過程。即具體到“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孩子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孩子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把握;給孩子一種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找答案;給孩子一個困難,讓他們自己去應對;給孩子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對于孩子的教育,決不是一味單純的灌輸。
這就是給孩子講一個動人的故事,與讓孩子參與演出一出童話劇的重要區別。兩種方式帶給孩子的體驗是截然不同的。我們認為,孩子的快樂,源自于教育情境的滿足。而如果要給予孩子產生利于他成長的“情結”的機會,教師所創造的情境也將不是隨意的、淡漠的,不是任其發展的,那需要教育者的精心思考與著力創新。
學齡前幼兒的教育真諦,在于孩子良好的“情感、態度、品質、個性、習慣”的養成及和諧的發展。幼兒園內的環境是看得見的,教師與孩子之間的語言是形象的,教師與孩子之間的肢體行為是實實在在的。在剛剛過去的幾年,我們幼兒園共舉行大中小型活動幾十項,每一項活動都賦予了特殊的教育意義。在各類活動當中,將理念物化為教育環境、教育活動,都是從抽象到表象的過程。因為,教育過程是需要孩子真正體驗的,教師的成長是需要真正實踐的,“紙上談兵”永遠沒有實際意義。
讓孩子在被愛中會愛;讓孩子在寬容中學會理解;讓孩子在合作中學會分享;讓孩子在努力中學會競爭。在活動中,有便于幼兒參與的場景,有孩子可獲得切身感受的情境,孩子們的參與過程,即是其交往的過程、合作的過程、創意的過程、共享的過程,或許也是其嘗試失敗的過程,承受挫折的過程。在集體的活動中是容易遇到問題的,不管是共性的還是個性的問題,都會提高孩子思維的靈活性、擴散性、邏輯性,調整幼兒的思維方式,從而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幫助孩子打造具有創新精神及創造力的良好品質;在集體活動中更要遵守一定的規則,而我們則要在規范孩子行為的同時,圍繞幼兒的社會行為健康、道德健康,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及適應各種社會環境的能力,提高孩子駕馭社會、駕馭命運、駕馭未來的主觀能動性;在集體中的活動中孩子是需要展示自己的,既然展示,就會得到別人的贊揚,也會受到不同的點評,甚至是批判。愿意參加、展示,樂于聽取、接納,能夠勇敢地對待失敗,從而學會正確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善于真誠的交往,能夠用藝術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能夠用積極平和的心態經營自己的一生……
誠然,活動是需要投入的,包括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有看不見的精力。教師的精心策劃可謂費盡心思,同時要預見問題、解決問題,幼兒園也需要提供足夠的物質保障,提供可供孩子充分活動的空間。而這些付出,與在活動中孩子的和諧發展、教師的逐漸成熟相比,已經無足輕重了。我們不急功近利,不追求孩子們表面的所謂“成長數字”:會被幾首
兒歌,會說多少單詞,會寫多少漢字等等。而不苛求的,反倒水到渠成的獲得了,當孩子們投入時,經歷時,路邊的風景其實也就飽收眼底,所要獲得知識也就在興趣中自然習得了,在興趣中也激發了孩子一次次的興奮點,在興奮中孩子的潛力得到了挖掘,創造靈感也一次次的被提領,這樣的教育才真正稱得上是“潛移默化”。
我們園的教育是成功的,源于它的不狹隘、不急躁、不隨波逐流、不掩人耳目、不追求功利。孩子們進步了,開朗、大氣、活潑、創新,源于在其所接受的教育過程中,得到了集體活動的機會,得到了教師在實踐中的引導,得到體驗生活、體驗成長的樂趣。而家長朋友也從最初的不認可到逐漸地接受、欣賞、贊同。因為在“英才?銀座”這個幼教環境里,人人都領悟到了這樣一個道理:
先進的教育方針、教育理念只有物化為幼兒園可視的環境,物化為教師的教育行為,物化為幼兒可參與的活動,從而獲得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才有它存在的真正價值。
【淺談幼兒園的教育方針】相關文章:
• 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阻抑性因素
• 談幼兒園語言環境的創造
• 淺談幼兒園教師職業道德培養
• 創設幼兒園教學情境初探
• 幼兒園資源利用率提升
• 幼兒園兒童畫教學的有效性
•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學之我見
• 幼兒園活動區創設初探
• 幼兒園音樂游戲組織策略探析
• 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活動的路徑探析
• 幼兒舞蹈在幼兒園中的重要性
• 幼兒園班級管理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