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幼兒園班級規則實施過程為切入點,以班級規則事件的基本部件即規則的導入、執行、修復為觀察維度,認為規則的導入方式以明確命令要求與違規行為為主;規則執行中預警性提醒是教師選用頻次最高的方式;規則修復方式中直接暴露是最常用的方式而合作解決最少使用。
【關鍵詞】 幼兒園;班級規則;規則教育;實施過程;考察分析
一、引言
已有研究者從幼兒園規則教育的內容、幼兒園規則教育的方式等方面揭示出幼兒園規則教育對幼兒主體性的抹殺,呼吁轉變思維,提升幼兒園規則教育中的人文關懷。[1-3]有研究者從文化的角度,指出幼兒園中教師作為成人文化代表,在幼兒園規則教育中,由于認識幼兒文化視角的偏離而壓制了幼兒文化,“瘋”和“聽話”成為了教師心目中兒童文化的定位。[4]有研究者從教育現象學的角度詳細剖析了幼兒違規現象背后的情感體驗與動機,并呼吁幼兒園、教師應走入幼兒的內心世界,與幼兒一起構建更有生命力的規則教育。[5]有研究者通過觀察法搜集到了班級規則,分析發現幼兒教師提出的規則主要集中在學習和生活方面;對幼兒執行規則的情況,幼兒教師的反饋方式主要是表揚和批評。[6]可以看出,已有研究從多個角度審視幼兒園班級規則教育,但大多為理論思辨。而本研究將運用質性的實證研究方法,以班級規則實施過程為切入點,深入幼兒園實踐現場以考察幼兒園班級規則實施過程的實然狀態,發現其問題,從而為改變幼兒園規則教育的異化現象,提升幼兒園班級規則教育中幼兒的主體地位提供實證依據。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某市某一級示范園的一個中班。該園是該市一級示范園,是該市教育實驗基地園與窗口園,在全市一直發揮著積極的帶頭示范作用。該中班由35個幼兒、兩名教師和一名保育員構成。班級幼兒年齡在4.2歲~5歲之間,男女比例為1∶1.2。主班教師為學前教育本科畢業學歷,已工作九年,工作能力突出,是園里公認的教學能手。配班教師為學前教育專科學歷,已工作七年。保育員為高中學歷,有十二年的保育經驗。
2、研究工具
班級中每一項規則的實施都會經歷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作為一個過程的存在時,就意味著一個完整的行為事件。根據教育社會學研究,這樣一個完整的行為事件大致經歷三個階段:導入、執行、修復。這構成了本研究中觀察的基本維度。根據研究目的的需要,借鑒有關幼兒規避行為、違規行為、規范事件等已有研究,并結合前期與幼兒園一線教師關于規則教育的訪談,幾經修改后,制訂出了幼兒園班級規則實施的觀察表。現有的框架包括三個基本部分以及更加細化的若干類別。其中規則導入有顯性明確的要求、違規行為的導入、榜樣行為的導入、滲透式教育四個類別;規則執行有反復練習、映射、貼標簽、代言人、假問題、示意六個類別;規則的修復有故意忽視、匿名批評、直接暴露、剝奪、收回簽標、警告、訓斥、隔離、沉默、說理與合作解決等類別。
3、研究程序與數據處理
采用參與式觀察,共持續70天。每天觀察時間為幼兒一日活動時間,即7:50~17:30。觀察間隙,對該班教師進行了隨機訪談,其目的是了解在具體的活動背景中教師制訂、執行規則的出發點等,以期為總體把握教師的規則教育觀提供豐富的事實依據。對所有數據,采用SPP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1、幼兒園班級規則的導入方式
幼兒園班級規則教育中規則的導入以顯性的命令要求與違規行為為主,分別占48%、26%。而榜樣行為導入與滲透式教育則較少涉及,分別占19%、7%。相比較而言,前兩種方式更具有強制的約束力,而榜樣行為與滲透式教育則略顯溫和。對教師來說,導入方式越具有強制約束力,給到幼兒的震懾越大,所能引起的幼兒行為的變化越明顯與即時。而一些相對溫和的方式比如滲透式教育由于需要教師多次耐心地說理與解釋,費力且費時,且效果不顯著,自然成為教師最后的選擇。
2、幼兒園班級規則的執行方式
在班級規則的執行中,預警性提醒是最主要的執行方式,占23%。所謂預警性提醒是指在幼兒違規跡象時教師所采取的諸如口頭提醒、動作指示等預警措施,其目的是將幼兒的違規行為扼殺于搖籃之中。在預警性提醒中,教師對規則機械式地復讀機式的強調就能讓幼兒表現出對于規則表面的遵從,這樣的方式省力、省時且具有較好的效果,自然成為班級規則執行中最常用的方法。另外,我們看到班級規則的執行中,隱射、代言人、假問題、貼標簽、反復練習等方式均有涉及且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分別是21%、20%、15%、11%、10%。原因在于:規則的執行是規則實施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花費時間的環節。如果教師在此環節中長期固定使用一種方式,該方式的威懾力難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減,這迫使教師在班級規則執行過程中結合不同的情境,盡可能利用多種方式,以便讓幼兒對不同執行方式長時間保持一種心里敬畏而從行為上表現出對規則的遵從。最后,綜合規則的執行過程,我們看到各方式均是以行為主義為基礎的行為控制與糾正方式,體現出了強烈的控制性。
3、幼兒園班級規則的修復方式
幼兒園班級規則的修復中最常用的方式是直接暴露,所占比例為19%。接下來使用頻次從高到低分別是警告、訓斥、隔離、匿名批評,分別占16%、15%、12.5%、12.5%;其次是剝奪、故意忽視、說理、收回標簽、沉默,比例最少的是合作解決。可以看出,警告、訓斥、隔離等在規則修復中這些教師較高頻次使用的方式多具有負向性質,對于諸如說理、合作解決等這類具有正向性質的方式,教師較少使用。顯然那些負向性質的方式由于附帶著教師強大的威懾力往往能帶來及時的效應,而正向性質的方式由于其費力且不能取得及時的效應,自然成為教師最后的選擇。
四、結論
幼兒園規則實施過程中的導入方式以明確命令要求與違規行為為主,而榜樣行為導入與滲透式教育則較少涉及;在規則的執行中,預警性提醒是教師選用頻次最高的方式;班級規則的不同修復方式中,直接暴露是最常用的方式而合作解決最少使用。
【參考文獻】
[1] 高美嬌.幼兒園規則教育中的常見問題及思考[J].幼兒教育,2006(2)23.
[2] 陳群.幼兒園班級活動規則下兒童精神的缺失[J].學前教育研究,2007(4)19-23.
[3] 鄭三元.幼兒園班級制度化生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
[4] 侯海鳳.自在世界與規范世界―關于幼兒園班級生活中兒童文化建構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
論文,2007.
[5] 魏洪鑫.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幼兒違反規則的體驗與反思――教育現象學的視角[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
論文,2011.
[6]陳世聯.對幼兒園班級規則的記錄與分析[J].學前教育研究,2011(11)40-44.
【幼兒園規則教育的考察與分析】相關文章:
• 幼兒園美術教學中范例的運用
• 如何提高幼兒園語言表達的能力
• 哪吒大鬧幼兒園
• 幼兒教育游戲教學效益提高
• 淺談幼兒園建筑設計
• 以鄉土資源優化幼兒園一日活動
• 如何提升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幾點思考
• 幼兒園“小幫手”現象研究
• 幼兒園感恩教育探析
• 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質量提升路徑探索
• 淺議幼兒園創新教育環境的特征
•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藝術修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