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游戲以其材料的豐富、玩法的變化多端、易操作等優勢深受幼兒園孩子們的青睞,所以幼兒園建構游戲的開展很普遍,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它成為孩子們不可或缺的游戲。特別是小班的孩子,他們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愛模仿,但是情緒作用大、自制力差,往往按照自己的興趣行動,建構游戲正好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但是,在小班建構游戲的指導上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方面老師對建構游戲缺乏指導,放任自流,影響了建構游戲教育功能的發揮;另一方面,不少老師依然沿襲以往的建構游戲的教育方法,老師教,幼兒機械模仿,造出的建構物千篇一律,無創造性。孩子在活動中興趣索然,無法發揮主觀能動性,建構游戲在幼兒發展中具有的特殊教育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當然,小班幼兒建構游戲的目的不在于最后建成的物體,更重要的是建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幼兒想象力、創造力、動手操作能力等都得到發展,并能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快樂。幼兒從無目的地玩弄、堆砌建構材料到有目的地搭建簡單的建構物這一發展過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基礎階段、提高階段、創造階段,而老師在每一個階段指導的側重點都是不同的:
一、基礎階段的指導
幼兒剛入園,對集體生活處于適應階段,加上對建構材料不熟悉,所以對建構游戲不感興趣,往往都是一種無目的玩弄和堆砌材料。他們有的將不同的積木一個個排列、堆疊在一起,然后推倒重建;有的一次次地將積木扔到地上、桌子上,再撿起來;還有的霸占許多材料而不操作;只有極少部分幼兒搭建一兩個簡單的作品,但沒有合作和分享。建構中幼兒堅持性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小肌肉的控制能力弱,所以一次建構的時間很短,爭搶積木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
1.科學設計,合理安排。
幼兒能否專心地進行建構游戲有賴于科學設計和合理安排建構區,老師可根據小班的實際情況設立大小積木區:一是大積木區,供幼兒玩大積木時使用,一般設在室外,不用時可以將積木倚墻疊高,堆疊高度以幼兒能自行拿取為準;二是小積木區,在活動室的一邊整齊地擺放活動桌,供幼兒玩小型玩具時使用,可在靠墻處設置矮柜擺放小型積木,并且按照積木的形狀和大小做些標志,貼在籃子上,便于幼兒收取和整理。在玩積木游戲時,幼兒按照積木的類別把籃子從矮柜里搬出,放在活動桌上,然后分組搭建。每天的晨間活動和下午的室內活動時間開放積木區,并確保區域周圍安靜,使幼兒能夠暢快地投入活動,集中精力去構建。
2.根據年齡,恰當選材。
對年齡小的幼兒,太多不同種類及形狀的積木會令他們難以取舍,不能專心建構。小班幼兒的思維主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老師應根據這一特點為幼兒提供一些形象、色彩鮮艷、富有趣味性、形狀簡單、易操作、安全、環保輕巧的建構材料;還可提供給孩子感興趣、生活中常接觸到的材料,如各種小汽車、人物、花朵、樹等模型作為輔助材料,以豐富幼兒游戲的內容,使建構游戲更為有趣。
3.正確引導,適當鼓勵。
對于一些害怕嘗試新活動或不能馬上進入操作情境的幼兒,老師可以首先通過上課、參觀、散步、觀摩圖片等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并有目的地創設一定的情境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同時引導幼兒認識各種積木的形狀、顏色、大小等,摸索建構材料的多種使用方法,并示范一些基本玩法給他們看。另外,可以用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幼兒想想該造些什么,也可請玩積木已經很熟練的幼兒作示范,同時讓剛剛學習玩積木的幼兒多作嘗試。為幼兒創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鼓勵幼兒大膽向大家介紹自己作品,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賞,體驗成功的快樂。老師點評作品時要以表揚為主,要鼓勵幼兒在老師的幫助下收拾整理游戲材料,學習遵守游戲規則。
二、提高階段的指導
本階段幼兒對建構游戲已產生了興趣,并且基本掌握了各種材料的基本特征和多種具體的玩法,對周圍生活中的事物也能用簡單的平面建構法表現出其主要特征:如平面的人物、動植物;用架空的方法搭桌子、房子等;用分部建構再連接組合的方法表現滑滑梯的臺階、梯身及下滑部分等。但是幼兒的建構造型很單一,對于細節部分還不會裝飾,反映物體不夠逼真,如他們搭的汽車都是四個輪子的,房屋的頂部大都是三角形的;搭建的物體是分散、凌亂的,不能形成一個主題。
1.巧妙提問,發展想象。
本階段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在幼兒進行建構的過程中經常提一些開放式的問題,如“你搭的東西可以做什么呢?”“它還可以怎么搭?”“加上點什么會更好玩呢?”通過這些問題來拓寬幼兒的思路,根據幼兒的實際需要適當幫助。也可引導幼兒在操作活動中使用自言自語或自我評價,使幼兒注意力集中,全身心沉浸在游戲中;或給幼兒一些描述性的評語,以進一步肯定幼兒的活動:以此來顯示老師對幼兒活動的重視,增加幼兒的興趣;或征求幼兒的意見:“你看我們就叫它兒童樂園怎么樣?”使幼兒感覺老師很尊重他。同時,老師在提問時應該避免加進自己的意思,如“這是某某嗎?”之類的問題,因為這仿佛在向幼兒暗示,必須將積木堆得像某一樣東西,其實這約束了幼兒想象力的發展,影響幼兒的建構游戲活動。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想象,運用不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2.創設情境,導入游戲。
建構游戲中,因為小班幼兒受結構知識和技能的限制,其邏輯思維不完善,空間感較差,這時老師如果生搬硬套地講解示范建構方法,會打消幼兒對游戲的積極能動性。我們應為游戲創設相關的情境介入、提供相關的建構材料及使用一定的導入方式來激發幼兒的游戲愿望,促使幼兒較快地進入游戲狀態。如,在建構小主題“公園”時,老師先建構一些難度較大的公園設施擺在活動室四周,說:“這里有一個大公園,小朋友看看還缺什么?”這時,孩子們便會很積極地說還缺涼亭、人物、花草樹木、拱橋……老師說:“我們用各種積木建造,幫它們補上。”這種情境式導入方式激發了幼兒的游戲動機,促使幼兒較快地進入游戲狀態。 3.模擬構造,提高技能。
模仿學習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法,也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前提。建構游戲除了幼兒的自發活動外,很重要的是模仿學習。在組織幼兒模擬構造時的構造物有幾方面來源:一是幼兒自由構造中較好的作品;二是高年級幼兒為小班幼兒做建構表演;三是實物、玩具、模型等形象;四是圖片,由最初的平面結構模擬圖到立體結構模擬圖再到事物圖。我們引導幼兒觀察,幫助幼兒分析范例,重點演示新技能和結構難點。這時老師主要引導幼兒由平面建筑向立體建筑轉化,初步讓幼兒注意到在建構中各部分間的比例關系;引導他們學習一些簡單的裝飾技能,如,四邊裝飾、中心裝飾等。鼓勵幼兒了解和發現各種材料的用途和不同的表現結果,如不同長短的積木可以建構不同大小、形狀的物體等。
在常規方面,讓幼兒學習由上而下收拾整理材料,并將積木按標記放到籃子里,擺到架子上,盡量不發出聲音。多讓幼兒參與講評,逐漸引導他們說出建構物是用什么材料搭的,比較建構物的異同。老師講評時要有側重點,時間不要太久。
三、創造階段的指導
本階段幼兒已經能較熟練地運用各種建構技能表現所要搭建物體的主要特征,并且游戲的堅持性和目的性也增強了。但這時出現了一個短暫的“高原期”,即幼兒除了會搭一成不變的東西外,不會搭其他的建構物,有時出現無事可做的現象。
1.串聯游戲,拓寬思路。
當幼兒的建構欲望逐漸減弱時,需要教師激發幼兒的建構興趣,可以引導幼兒將各游戲區串聯起來,以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和情節性。例如,搭建加工廠的幼兒可以為搭建公園的幼兒送來做好的花、樹,玩積木的幼兒可以為娃娃家做家具等。老師要拓寬幼兒的思路,除了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外,如“你還見過哪些東西,能把它搭出來嗎?”還可以引導幼兒合作搭建群組、組合群組,如各種動態的人物群、動物群、建筑群等,也可將群組打亂重新組合成主題群,同時學習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還鼓勵幼兒講評時,用完整連貫的語言主動向大家介紹建構物的名稱、用途及選用的材料。合作搭建的幼兒能商量好誰先講、不爭搶。傾聽時不把別人的構造物碰倒。
2.循序漸進,激發需要。
老師對幼兒的引導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為此,老師應不失時機地向幼兒提出合理恰當的經過努力能達到的新要求,使幼兒產生新需要,造就新需要和已有水平之間的不平衡,從而引導幼兒自己去思考、探索、發現、解決矛盾,推動幼兒不斷發展。因為小班幼兒的興趣不易持久,如何使幼兒始終對游戲保持濃厚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應不斷充實、增加游戲內容,啟發幼兒新的建構思路,從而使建構游戲順利地開展。如,幼兒已經掌握了“小狗”的建構方法,教師可以進一步啟發引導幼兒在建構“小狗”的基礎上建構“老虎、大象”等。幼兒懂得建構這些單一的動物,我們可以創設動物園,鼓勵幼兒建構不同的動物。
3.因人而異,互幫互助。
結構游戲的過程就是幼兒動手動腦,創造性地、自由地再現物質形象的過程。在一定時間內,如何提高每個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進一步提高“玩”的積極性是教師引導的關鍵。《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為每一個幼兒提供發揮潛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和條件”,對于愛動腦、思維敏捷的孩子,可鼓勵和啟發他選擇別人未用過的材料進行建構,并能用多種輔助材料進行裝飾;對能力一般的幼兒則鼓勵他去參觀別人造好的作品,從而受到啟發,允許他有嘗試錯誤的經驗,在討論時重點讓他發表意見,并再次結合討論后的認識進行操作,最后形成正確的經驗與概念。一個成功的建構游戲,還需要幼兒有較強的目的性,并勇于克服在游戲中遇到的困難,善于和同伴相互配合、協作,老師應提供自由、互助的建構環境。在建構的過程中,建構能力強的幼兒完成作品的速度快,而創造力較差的幼兒總要琢磨老半天。針對幼兒的能力差異,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互相幫扶,特別是主題建構,需要幼兒之間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同時,教師也應以同伴的身份、平行地介入游戲,幼兒在輕松、自由、互幫互助的活動中完成作品。
4.鼓勵動腦,解決困難。
幼兒在游戲中碰到困難時,老師不要把現成的答案告訴幼兒,而是要及時掌握這一問題的困境,使幼兒根據游戲意圖積極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如幼兒用積木搭拱橋,搭好一段后碰到了困難,怎樣搭拐彎處呢?老師沒有提供制作材料,也不介紹制作方法,而是鼓勵幼兒自己動腦筋創造發明。于是,幼兒將造房子的經驗遷移過來,先將一塊電話形狀的積木放在拐彎處,再進行搭建。在游戲缺少新意停滯不前時,老師可提出問題為幼兒設置一定難度。如幼兒搭好了一座房子就無事可干了,老師可以啟發他“你看沒看到過與它不一樣的房子?能搭出來嗎?”
幼兒園小班建構游戲的發展一般都要經歷以上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一個連貫的整體,無絕對的界限,并且幼兒在發展過程中有明顯的個別差異。雖然小班幼兒的結構技能還有待發展,但建構游戲依然在小班的一日生活活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只要教師能精心正確地指導建構游戲,不僅能促進他們的創造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的提高,同時思維、想象、合作能力也會得到不同程度地發展。
【淺談幼兒園小班建構游戲的指導】相關文章:
• 荷包與幼兒園
• 連鎖幼兒園在農村市場的發展機遇探討
• 淺談幼兒園情境美術教學
• 希望幼兒園課程建設理念初探
• 在職培訓理念下幼兒教師論文
• 幼兒園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分析
• 體育教學幼兒教師論文
•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學目的
• 淺談幼兒園家園關系建設的有效途徑
• 淺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問題
• 細致入微的德國幼兒園
• 幼兒園小班區域創設的幾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