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音樂是一種美好的語言和藝術形式,它能溝通人與人之間的心靈,傳遞歡樂和溫暖。通過
音樂教學活動,能使幼兒感受音樂的魅力和美妙,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審美水平和藝術修養。
關鍵詞:幼兒園;音樂活動;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7)08B-0045-02
在學前教育中,對幼兒進行美育的主陣地就是音樂課堂。生動有趣的音樂活動能使幼兒在音樂的世界里歡唱,快樂地起舞。但是由于幼兒的年齡偏低,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自制力差的特點,單調刻板的音樂解說和灌輸式教學活動,因其參與性差難以引起幼兒的注意。這就需要教師根據音樂活動內容和幼兒的特點,設計和組織活潑有趣的音樂活動,使幼兒樂于學習音樂,在音樂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在音樂中感悟世界的美好,使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歌唱活動
歌聲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歡樂,能在孩子的心間播撒充滿希望的陽光和積極向上的能量。沒有歌聲的世界就好比沒有小鳥的樹林,使生活變得單調乏味。通過歌唱活動,能使幼兒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親情和友情的可貴,塑造幼兒純凈美好的心靈,讓幼兒伴隨著動聽的歌聲健康成長。鑒于歌唱活動強大的育人功能,音樂教師應不斷創新理念,科學設計和組織歌唱活動,使歌唱活動發揮其最大的教學效果,提高幼兒的藝術修養。
首先,教師在編寫
教案時要根據歌曲特點和幼兒的實際音樂水平,制定操作性強的教學目標,提高幼兒的歌唱水平,使其邁向最近發展區。其次,教師應認真分析歌曲要表達的情感,選擇恰當的歌曲教學方式。再次,如果歌唱活動要用到教具,教師要提前做好準備,或者囑咐幼兒自己動手制作道具。第四,由于幼兒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樂于發問,因此,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預留生成空間。
例如,《頭發、肩膀、膝蓋、腳》這首歌描述了很多人體器官和動作。教師應充分抓住歌曲的這一特點,以動作導入課程,并根據歌詞編排相應的動作。在教學時,教師邊唱邊表演動作,幼兒模仿教師,學會后教師可以組織大家一起帶動作演唱。教師還可以時快時慢或變換歌詞進行歌唱游戲,教師說到或唱到哪一部位,學生就把手放到哪兒,非常有趣。幼兒對歌曲和動作熟練掌握后,教師可以鼓勵其上臺表演。這樣設計教學內容,能使幼兒快速記住歌詞和旋律,并且接近體操的動作練習有助于鍛煉幼兒的身體,提高幼兒的肢體協調能力,活潑可愛的動作也能激發幼兒演唱歌曲的興趣。
二、韻律活動
韻律活動是學前教育中音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韻律教學活動,幼兒應能跟隨音樂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在集體舞中學會與他人團結協作,逐漸掌握簡單的
舞蹈動作。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幼兒理解和感受韻律中所傳達的情感,以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使韻律活動富有情感和靈魂,有助于學生通過
舞蹈表達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摘果子》時,教師可以這樣設置教學目標:引導幼兒掌握手和腳的動作要領,能隨著音樂合拍地做出摘果子的動作;感受勞動的快樂,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的品質。導入課程時,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秋天果子成熟的畫面,以及農民伯伯喜氣洋洋摘果子的畫面。然后教師說:“我們也去幫助農民伯伯摘果子吧!”自然導入課程。接下來教師教幼兒動作時,要一步一步來,教師首先教授摘果子時手是什么樣的動作,然后教幼兒腳尖、腳跟和挪動腳步的動作。幼兒學會后,教師把整個動作串起來,帶領幼兒進行練習。在課程結束時,教師說:“小朋友們幫農民伯伯摘果子辛苦了,你們都是熱愛勞動的好孩子,老師獎勵你們每人一個蘋果。”這樣就升華了這堂課的思想內涵,有助于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打擊樂活動
學前教育階段的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初次接觸打擊樂更是覺得非常新奇。因此,在打擊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關注幼兒對音樂的體驗活動,讓幼兒親自嘗試,滿足幼兒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幼兒通過眼、耳、手并用,鍛煉了其協調能力和模仿能力,培養了其學習音樂的信心和興趣。幼兒親自用打擊樂器為音樂
伴奏的過程,能使其切身感受到聲音的強與弱,感受到不同節奏間的差異。
例如,在教學打擊樂《喜洋洋》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這首樂曲ABA式的音樂結構特點,感受樂曲洋溢的喜慶的情緒,并能根據旋律做相應動作,運用打擊樂器進行演奏。教師在課前應提前準備好打擊樂:鈴鼓、碰鈴、圓舞板、雙響筒,保證幼兒人手一個。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遍曲子,讓幼兒整體感受樂曲活潑喜慶的節奏,感受樂曲營造喜氣洋洋的氛圍。并提問:“這樣喜慶的樂曲通常會在什么樣的節日里聽到?”引導學生積極發言,熱烈討論曲子表達的情緒和適宜播放的節日。曲子完整播放一遍后,教師再按ABA的結構分段進行播放,并根據不同的節拍,做出不同的動作,反復播放曲子,進行練習,這樣便于幼兒區分和記憶不同節奏的特點。幼兒學會后,師生可以一起伴隨音樂做連貫的動作,對于做得好的幼兒提出表揚,并讓做的最好的幼兒帶領大家進行練習。接下來教師就要分發樂器了,樂器分發完畢,教師首先要對樂器、樂器的特點,以及樂器的使用方法進行簡單介紹。介紹完畢,教師演示樂器如何使用。然后教師演示用樂器給曲子
伴奏,幼兒分聲部進行徒手演奏練習,熟練后就可以運用演奏樂器進行打擊練習了。
四、音樂欣賞活動
欣賞音樂是人們打開音樂之門的鑰匙,多聽音樂不僅能愉悅身體健康,而且能打開人們心靈的窗戶,滋養心靈,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音樂欣賞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幼兒欣賞音樂的興趣。在音樂欣賞活動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視聽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給學生一場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盛宴。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根據音樂特點,精心挑選合適的素材。音樂鑒賞的素材可以是與要欣賞的音樂相關的圖片或視頻,也可以將圖片和視頻相結合。搜集好素材后,教師要將素材和音樂進行整合,使教學活動流暢進行,不能脫節,要使聲音和畫面的播放同步進行,并且畫面內容要與音樂表現的內容相吻合。
例如,在欣賞《賽馬》這首樂曲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課程。首先播放一段音頻文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聲音嗎?”幼兒回答:“馬蹄聲!”。然后教師介紹內蒙古那達慕大會,并展示摔跤比賽、賽馬比賽和射箭比賽等圖片,讓幼兒感受美麗的大草原文化。接著教師播放樂曲,并提問:“請小朋友們說一說這首樂曲表現的是那達慕大會上的哪種比賽呢?”“賽馬!”幼兒回答。“是的,這首曲子就叫《賽馬》,下面我們來完整地再聽一遍,聽完后說說你們的感受。”曲子播放完第二遍后,教師提問:“這首曲子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表達了一份怎樣的情感?你聽完后有什么感受?”幼兒踴躍發言,表達出對廣闊草原的喜愛之情。接下來教師播放第三遍曲子,同時放映賽馬的視頻,讓幼兒的視覺和聽覺相結合,感受賽馬的激烈比賽場面。樂曲和視頻欣賞完畢,教師可以介紹一下樂曲中的樂器――二胡。教師用二胡演奏《賽馬》,讓學生根據樂曲表演賽馬的動作。最后,在賽馬的樂曲聲中,學生自由表演賽馬的動作,課程結束。
總之,在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中,歌唱活動、韻律活動、打擊樂活動和音樂欣賞活動各有其特點,教師應結合教學經驗和音樂活動的不同,設計和組織活潑生動的音樂活動,使幼兒不斷提高音樂素養,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曉霞.幼兒園音樂活動教學的有效開展[J].學周刊,2016,(3).
[2]楊莉君,鄔凌霄.幼兒園音樂集體教學活動質量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5,(2).
[3]呂媛媛.前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存在的??題及對策[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5,(4).
【幼兒園音樂活動的教學策略研究】相關文章:
• 幼兒園虐童事件預防對策分析
• 衡陽市教育局實驗幼兒園
• 淺談幼兒園中如何開展美術教育活動
• 多媒體課件對幼兒園教學的作用
• 談幼兒園應如何開展剪紙教學
• 廢舊物品在幼兒園的有效利用
• 幼兒園與小學銜接工作之我見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的藝術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學
• 試論幼兒園戶外環境的創設
• 初探幼兒園小班武術教學活動
• 幼兒園教師戲劇工作坊實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