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國際教育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來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高產階層在學前教育階段就開始選擇理念先進的國際幼兒園。國際學前教育注重帶給孩子們開放的視野,豐富的文化活動,以及個性化的發展。特別是在美學教育方面,可謂是潤物細無聲。比如在園所布置方面,繽紛靚麗的色彩很少能在國際幼兒園里見到,顏色過于紛繁會顯得缺乏整體感,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所以淡色,單色,木色,白色等是主體顏色,輔以簡單且充滿童趣的裝飾,讓整個幼兒園感覺像個溫馨的家。在各種紛繁的教育理念中,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瑞吉歐方法,多元智能理論是受到大部分國際幼兒園認可并采用的教育理念。基于以上的教育思想,國際幼兒園的美育具備以下主要特點。
一、藝術教育為主導部分
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是能發揮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徑。孩子充分參與的,以孩子為主導的藝術感受過程是才能夠使孩子在小小的心靈下種下美得種子,并讓這顆種子發芽并在未來的人生里成長為參天大樹。
時間,空間,材料和鼓勵是幼兒藝術體驗的基本要素。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鼓勵孩子去實施和創造是在國際幼兒園藝術教育中優先考慮的事情。在瑞吉歐體系下的國際幼兒園都有一個稱之為“工作坊”的空間,在一些幼兒園也稱“藝術家工作室”。工作坊主要有以下功能,第一,作為孩子們的藝術教室,這個空間讓孩子接觸不同的材料并熟練各種不同的技巧,就像陶土,繪畫,環保材料組合裝置等具有一定象征性的符號。其次,這個空間能夠讓家長了解了孩子藝術活動,并使其在家庭內部借鑒方式以實現孩子的持續性藝術發展需求的目的。第三,工作坊往往也承擔了孩子成品展示的功能。“工作坊”中放置安全,豐富的材料。對于孩子來說,材料越豐富,越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及創造力。這些材料有環保回收材料,比如瓶蓋,舊衣服,軟木塞,安全的五金器具,衛生紙芯,紙箱子。也可以是食物原料如面團,棉花糖,蔬菜,意大利面,當然也包括傳統的藝術繪畫材料及工具。以棉花糖為例,傳統的做法是將棉花糖黏在紙上做出各種造型,但在一些藝術老師眼里,形狀大小一致,但顏色不一致的棉花糖很像一個個分子,連接棉花糖分子的是長度一樣的牙簽,孩子們不需要高超的配色技巧和造型手段,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將“分子”與“分子鏈”組合到一起做成復雜的或簡單的“分子鏈結構”。面包也經常會做出象征性的形象,當孩子們拿到一塊柔軟的生面,很快便意識到其可塑性,觸發了他們動手制作的靈感。
圖1:在工作坊里,老師講述故事,孩子用自己得畫筆畫出自己想象的場景
工作坊的管理者是一名駐校藝術教師,她/他的主要工作室管理工作坊以及組織孩子的藝術活動并評價其過程以及安排成品的展示。瑞吉歐的孩子能夠有目的的完成藝術工作,駐校藝術教師閱讀他們的作品,并通過反復閱讀制定下一步的計劃。當然,她/他不是唯一的閱讀孩子作品的成人,園長,行政人員以及班級的主班教師都會參與到作品閱讀中,并小心的儲藏和展示這些作品,讓幼兒知道成人對他們作品的重視程度,進一步鼓勵幼兒更投入的藝術創造。
圖2:室外藝術教育探索
以蒙臺梭利理論基礎為主的國際幼兒園則是在教室設置專門的藝術區角,蒙氏認為教育應該從兩方面出發,一是培養孩子對美的喜好情感,二是培養幼兒對丑的厭惡情感。蒙氏幼兒園在教室環境布置上強調美的原則,并設計了音感鐘五線譜等教具。蒙氏幼兒園的藝術活動主要圍繞
音樂和藝術開展,藝術區角的布置圍繞著聽覺聯系,聽辨
音樂,節奏感培養,認識五線譜,色彩,黏貼與建構,泥塑,剪紙與編織期各領域設計。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需要和發展水平在不同的區域選擇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通過與環境的互動和對材料的操作來實現對美的情感培養。
二、主題教學活動下的美學教育
在以瑞吉歐為理念的國際幼兒園,教師帶領幼兒通過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側面對某一主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從而幫助幼兒獲得直接的、完整的經驗。為了孩子將主題討論的更為深入,通常一個主題會持續一個月的時間。社會認知,自然科學認知,語言發展,數學能力,體能游戲,音樂及藝術創造的教學活動全部關聯這個選定主題,環境創設,教室布置,包括外出觀摩體驗活動都是圍繞該主題,主題活動具有開放性或探索性的特點。在以主題活動為主要教學模式的國際幼兒園,教師將音樂,藝術,數字認知等融入到一個有機整體活動當中。比如,世界知名故事的主題下,孩子們自己制作簡單道具,及服裝,嘗試著去表演這個故事,其中穿插音樂表現,最后討論故事中的人物展現了什么樣的美德。
圖3:孩子們在演繹圣馬丁救濟窮人的故事
在每個主題結束之后,孩子會得到一個檔案袋,這也就是多元智能理論的檔案袋評估法。檔案袋里有孩子根據這個主題完成的藝術作品,還有對主題討論的過程的記錄,有時候也會有照片。這種高效簡單的評估方式不僅能夠反應孩子的發展,也能夠看到孩子的興趣所在。從美學發展的角度,孩子在回顧自己的作品變化中,感知美的不同層次,感受同一個主題下不同形式的美。
三、多元文化的滋養下的節慶文化
20世紀20年代,多元文化主義的概念就已經提出,并在美國這樣的多族裔國家得教育中開始出現。在國際幼兒園,學生國籍構成較為復雜,70%的家庭有在兩個以上國家生活的經歷。在國際幼兒園,將多元文化教育中的美?W教育引入課堂并非簡單講解或觀摩某些文化中的藝術作品,而是將多元文化藝術內容深入到幼兒活動與實踐中,并成為整個幼兒園的有機部分。這一點在節慶文化中有非常突出的表現。節慶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以德國的狂歡節為例,這一天孩子們將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角色,穿上這些角色的特定服裝進行裝扮,例如超級英雄、可愛的動物、公主王子等其他任何他們想扮演的角色。兒童從2歲就開始形成自己的審美取向,尤其對服飾美感有了一定視覺感知。這個節日不僅讓孩子度過充滿幻想和奇趣的一天,也在不經意間滿足了孩子對服飾審美的需求。使孩子們在節慶中用自己的眼睛和感受體會一些美的東西,并得到了親身的體驗。德國另一個有特色的節日是圣馬丁燈節,在每年十一月上旬,孩子們邀請自己的父母到幼兒園一起制作燈籠,形式沒有規定,無論是中式燈籠,還是德式的馬燈,亦或是環保材料制作的燈籠,對于孩子們來說,重要的意義是在于制作形式是由自己決定并親手完成,而在戶外一邊唱歌一邊游燈的形式帶給了所有非德裔孩子的新的文化美學體驗。
圖4:孩子提著自己制作的燈籠參加游燈活動
從德育角度來說,孩子們認識了圣馬丁,了解到他是一位幫助窮人的游俠。這種儀式性的跨文化體驗給孩子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上述兩個節日在北京金翼德懿幼兒園以及好思之家幼兒園這兩個以德國教育理念為主的國際幼兒園是能夠充分體驗感受的。
四、自然中發現美
豐富的外出郊游活動成為生態式審美教育的實現途徑。大自然是幼兒美育的寶庫。陳鶴琴認為“大自然是我們的活教材”。在金翼德懿國際幼兒園,每月至少有一次郊游。孩子在七彩蝶園看到蝴蝶飛舞,想象自己是一只蝴蝶在空中自由舞動,審美的想象力滲透到審美的感知中,使審美感知的內容更加豐富深刻。金翼德懿幼兒園大班每年一次的畢業外宿讓孩子們脫離父母的陪伴,和同學們及老師在大自然中獨立撿柴生火,搭帳篷,干農活,蓋由樹枝做成的房子。孩子們感受到的已經不僅僅是自然的美,他們還要學著跟自然相處,他們學會了尊重大自然,增強動手能力的同時還激發了他們的審美創造力。
圖5:參觀七彩蝶園
總的來說,國際幼兒園理念更為開放,教師背景多元化富有創造性,所有的課程設計及活動都是以孩子為主導,基于這些方面,使得國際幼兒園的美育具備上述特點。我相信隨著北上廣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此類幼兒園會蓬勃發展,給我國的幼兒教育事業帶來新的生機。當然,也讓幼兒美育這個課題走向更寬泛的領域。
參考文獻:
[1]兒童的一百種語言卡洛林.愛德華茲等編著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幼兒創造力于藝術教育 Rebecca T.Isabell Shirley C.Raines 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淺談國際幼兒園美育特點】相關文章:
• 農村中小型幼兒園早操實施策略
• 幼兒園音樂游戲指導策略的實踐
• 五年制聲樂綜合課學前教育論文
• 我的幼兒園生活
• 幼兒園游戲教學的實踐個案探究
• 幼兒園區域活動指導的策略研究
• 淺析幼兒園游戲教學
•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指導策略初探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幼兒園新生管理淺談
• 幼兒園小班常規管理初探
• 談學前教育超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