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鏈接 :前不久,鄭州一家幼兒園為100多個孩子舉辦了一場“集體婚禮”。婚禮完全按照大人結婚的程序舉行,園長在接受采訪時說,3~6歲的孩子中,不少進入“婚姻敏感期”,這么做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長。此消息一出,有不少人拍磚,覺得荒唐,那么家長又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觀點1:樹立健康的婚姻觀,倒不妨從父母自身言傳身教做起
發言人:彤彤媽(家有3歲半的女兒)
“爸爸王子,舅舅王子,快來跟我結婚呀!”客廳里響起稚嫩的童音,一聽就知道, “彤彤公主”又在“逼婚”了。自從幾個月前彤彤看了白雪公主、睡美人等動畫片,“公主與王子從此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的結局深深地影響了她, “我們結婚吧”也成了彤彤常掛在嘴邊的詞。
3歲半的孩子對于“結婚”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了解,但能感覺到,只有對發自心底喜歡的人,她才會想要與之“結婚”。所以,對于孩子這種天真無邪的情感流露,家里人也都很自然地接受著,并未過多干涉。可是,當看到鄭州這所幼兒園為孩子舉辦“集體婚禮”后,我對幼兒園這種做法是否能夠取得正面的教育意義,還是畫上了大大的問號。孩子的世界是純真的、充滿童趣的,雖然嘴上會說“喜歡你”、“和你結婚”這樣的詞語,但還是把這當作一種游戲的方式。“婚禮”這種屬于成人的儀式和場景離孩子們還是遠了一些。
樹立健康的婚姻觀是一項長期的工程,絕不可能在一次人為的儀式中收到效果。難道要那些參加了婚禮的孩子們從此就對自己的“另一半”負責一生?無非是一場表演給家長們看的鬧劇罷了。如果真希望在“婚姻敏感期”為孩子樹立健康的婚姻觀,倒不妨從父母的言傳身教入手,家庭的和諧美滿,父母間相親相愛、相敬如賓,才是給孩子最大的財富,為孩子帶來的正面影響才是終身的。
觀點2:孩子的早熟是成人造成的
發言人:果果媽(家有3歲半的兒子)
在表明我的態度之前,先說一個果果的故事。那天我在媽媽群里聊天,一位媽媽說起自己跟女兒開玩笑,對孩子說:“如果我跟你爸爸離婚,你跟誰?”沒想到孩子當時愣住了,繼而抱住媽媽大哭,哽咽著說:“我不要你們離婚!我要你們在一起!”晚飯后,我一時興起也問了果果同樣的問題。果果抬起頭自然而然地回答我:“我跟你在一起。”沒有絲毫的情緒波動。我再次確認了一下:“你跟媽媽在一起,那爸爸呢?”果果仍輕描淡寫地回答:“爸爸也跟媽媽在一起啊!”哦,至此我明白了,在果果的心里,他不知道離婚這個概念,更不明白爸爸媽媽離婚會給他帶來怎么樣的變化,所以他不會有過激的反應。
再后來,我跟那位媽媽溝通了一番,得知她的女兒平常是老人帶的,老人曾跟她說過爸爸媽媽吵架你跟誰啊?爸爸媽媽離婚你跟誰啊?結果孩子漸漸明白了離婚的涵義,才會表現得很激動和害怕。
由此聯想到幼兒園的“集體婚禮”,作為適齡小朋友的媽媽,我的感覺只有詫異和憤怒。沒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對任何事情好奇,包括小朋友間的喜愛,對婚姻家庭的認知。但這種喜愛和認知是自然狀態的,不帶有任何成人色彩的。他們對伙伴間的喜愛更多出于興趣和性格的一致,而非性別特征,比如,果果在幼兒園的好朋友就很多,有男有女,他都喜歡,跟他玩得來的、興趣相投的都是他的好朋友。我不知道,如果我告訴他何為婚姻、何為男女之間的喜愛,他會有怎樣的想法。我也不想這樣過早地干預他的思想,隨著年齡的增大,隨著認知能力的增強,孩子們會漸漸了解這些,何必打亂這種自然的節奏呢?
如果按照新聞中這個園長的說法和做法,給孩子們舉辦了“集體婚禮”,是不是還要給感情不和諧的孩子們辦理“離婚手續”呢?我真擔心這100多個孩子的“婚后”生活啊……
@孫莉莉月眉:游戲,請保持對幼兒意圖的尊重。有部分孩子在對成人世界觀察后會做模仿約會、結婚,以及日常家庭生活片段的扮演游戲,這是幼兒已有經驗的展現。但園方組織“集體婚禮”是對幼兒自發游戲的過度放大和干預。
@中青報:莫讓孩子成了取悅大人的“寵物”。從武漢車展上的兒童車模到鄭州幼兒園為孩子舉辦的“ 集體婚禮”,在幼教專業人士看來,都在摧毀童真,違背兒童成長規律。
@彭曉輝: 孩子有玩“結婚游戲”確乎不假,這只是自得其樂、滿足性好奇的嬉戲。但是,由教育者組織,完全按照婚禮的議程完成儀式,這個性質就發生了根本變化,與組織孩子扮演“醫生病人的游戲”是完全不同的。這讓孩子從小就形成了婚姻可以做游戲的觀念。
@某網友:這難道是想證明一個真理,婚姻是場兒戲?
@盒子世界:孩子需要進行性教育,但性教育需要良好的載體,更需要循序漸進。
【幼兒園的婚禮,因勢利導or揠苗助長?】相關文章:
• 如何做好幼兒園家訪工作
• 小議學前教育中美術教學
• 幼兒園暴力之后,怎么護心?
• 幼兒律動在幼兒園的實用價值
• 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思考
• 淺談我國幼兒園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 鄉村幼兒園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淺談
• 讓幼兒園課程妙筆生花
• 人民公敵\幼兒園\書蟲
• 學前教育專業數學教學思考
• 淺談幼兒園個別教育
• 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