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學前教育越來越多的受到全社會人們的關注,與此同時多種形式的辦園體制并存,學前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由于辦園理念及對學前教育的認識水平不同,出現了辦園質量和水平良莠不齊的現象,尤其是“重教輕保”傾向特別突出,如何做好幼兒園的保育工作,已經成為亟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一章總則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第五條: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這些規定和要求具有科學而深刻的理論根據和深遠的現實意義,鑒于幼兒園保育工作的現狀,如何貫徹《規程》和《綱要》的要求,將幼兒園的保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這是每位幼兒園管理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幼兒園保育工作的現狀:
1.人員狀況:現在幼兒園保育的具體工作基本通過兩類人員的工作來進行,一是直接由教師完成,現在許多幼兒園,班里只配備教師,不再設保育員,保育工作由教師輪流來做;二是由保育員專門來做,一般這樣的幼兒園每班配備兩位教師,一位保育員;無論是第一還是第二種情況,在實際做的過程中,現在都存在保育質量的問題,教師做保育工作的,往往從思想上存在著“重教輕保”傾向,忽視保育工作的重要性,很少把精力放在保育上。而直接設保育員做保育工作的人員,因為基本素質普遍較低,(學歷低、年齡大、進修機會少),保育員隊伍建設嚴重滯后,難以將保育工作真正做好,阻礙了幼兒園保育效能的正常發揮和提高。
2.工作情形:“保教并重”只是理論上的提法,在實際的管理和工作中并未轉化為工作行為,“保育”被有意無意的放在了幼兒園工作中心之外,從管理人員到教師,對保育工作漠不關心,保育不是工作的重點,考核時沒有相關的標準,開展保育研究工作更是困難,保育工作流于形式。尤其對幼兒情緒觀察不仔細,對幼兒的心理保育關注不夠。在調查中發現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保育不是幼兒園的重點工作,多數幼兒園領導、教職工對教師的教育工作談論的多、教育管理措施到位,從領導到員工都非常重視教育工作,例如經常對教師教育教學活動能力進行培訓、大力推行幼兒園課程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對教師公開課、優質課、教學能手、各種比賽活動等教育工作看得至關重要,甚至對幼兒園進行評價時也是只從教育工作角度制定標準。對一日常規中的保育工作看得淡一些,既不談、也不論,對保育工作關注得少,引導得少,認為保育工作遠不如教育工作重要。我認為這種認識是偏離《規程》和《綱要》要求一種表現,是片面的、是不可取的。
3.園舍條件的影響:設施設備條件,幼兒園基礎設施設備條件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利于幼兒的身心成長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整體美觀、清潔衛生,應成為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先決條件,只有在兼顧了疾病預防、衛生消毒、安全防護基礎上的園舍設施配備,才能確保幼兒在園安全。現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的幼兒園基礎設施設備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如活動室小、光線不足、離污染源近、室內沒有盥洗間、衛生間、戶外活動場地小、缺乏消毒設備等;還有一種潛在的不健康的問題,就是幼兒園的環境裝飾的不科學性,如戶外活動場地全部水泥化或塑膠化,泥土、花草、樹木等自然環境遠離幼兒的生活,表面上看整潔、干凈許多,實際上對幼兒身體動作、身體的協調性的發展可能會產生長久的影響。人文條件,幼兒園的文化環境,教師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以及在保教過程中教師與幼兒的情感互動、幼兒之間相互促進、互助所形成的軟環境,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為教師不但要對幼兒進行有效的生活服務,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還必須與他們建立相互平等、尊重、親密的關系,這樣才能夠有效對幼兒進行保育。但是良好的人文條件及環境的創設正是好多幼兒園缺失的東西。
一、通過學習從思想上提高對保育的認識。保育觀念的淡薄、認識不深乃至概念模糊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重教輕保的觀念不僅反映在教師的日常工作中,同樣也反映在園務管理層面上。為了提高大家對保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對保育工作宣傳力度,提高對保育工作的認識,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幼兒園是這樣做的,在一段時間內,密集的組織幼兒園的全體教職員工(甚至包括后勤人員、炊事員、傳達室工作人員),認真學習《規程》和《綱要》中與保育相關的內容,領會其精神,提升全園人員的保育理念。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如集體學習《規程》和《綱要》的具體內容、園長做專題講座、集體交流體會、分組討論等,經過一個學期緊湊與松散相結合的學習,使大家對保育工作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在學習討論中,就遇到了有的老師對幼兒園“興師動眾”的學習保育理論、倡導保育理念的質疑,她們說“不就是打掃衛生,看孩子睡覺嗎?又沒有什么學問,用得著浪費大家這么多時間嗎”?但是學習以后,這些人改變當初了的看法,“原來保育工作這么多“道道”,真正做好幼兒園的保育工作也真不容易”,正是因為學習提高了她們認識水平,改變了她們的理念。
二、通過制度規范管理,制定保育工作要求和措施,從制度上規范保育行為。首先,制定了園長保育工作管理職責與要求,由園長親自抓保育質量,把保育作為幼兒園的中心工作來抓,將保育和教育工作有機結合安排,建立保育規章制度,制定量化的保育工作評估標準,支持保育人員的學習培訓與業務提高,將保育工作和教育工作同等看待。其次,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從園長、教師到各部門的職工討論研究“怎樣才能做好本崗位的保育工作?保育制度、評估標準是否科學、公正、合理等”,不僅討論,還要寫出“本崗位的保育工作有哪
些、怎樣才能做好”,這樣,集思廣益,把大家的認識集中起來,經過整理提升,形成大家認可的幼兒園保育規章制度。例如《幼兒園保育工作評價》《幼兒園環境衛生制度》《飲食營養制度》、《衛生保健制度》《幼兒園消毒制度》等。
三、通過明確職責促進管理。明確保育員的崗位職責,是做好保
育工作的前提條件,許多幼兒園已不再單獨設立保育員,而是由教師來完成保育工作的任務。因為教師每天都和幼兒在一起,更了解幼兒,能保障保育和教育始終保持一致性,使幼兒得到了更好的保育和教育。如我園制定的保育工作主要職責的一部分內容有:關心愛護幼兒,樹立全心全意為幼兒服務的思想;認真學習貫徹托幼衛生保健制度及幼兒保健知識;負責本班房舍、設備、環境的清潔衛生工作;管理好幼兒生活,做好幼兒的生活護理工作。熱情接待幼兒,幫助、指導穿脫衣服,整理衣物,指導幼兒正確洗手、入廁;引導幼兒情緒愉快、姿勢正確的進餐和午睡,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洗曬臥具,消毒各種餐具、玩具,定期對室內環境進行消毒,平日天天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熟悉并遵守衛生保健制度、消毒制度、安全制度,保持用具清潔整齊等等。
四、通過制定保育常規,進行細節化管理。對于保教人員來說,
常規是正常保教秩序的保證,可以使工作有條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與教育環境,從而提高教育效率,因而常規是有效教育的條件,教師是幼兒身心發展的促進者。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抓住幼兒生活的每一個細小環節,來發揮教師的保育功能。幼兒一日常規活動由許多環節組成,這些都包括在生活、學習、游戲、運動中,生活活動中的保育即我們常說的生活護理,包括了為幼兒提供科學、營養的膳食管理,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對幼兒進行個人清潔、衛生、冷暖的的照顧及保證幼兒充足、正常的睡眠等;學習、游戲、運動活動中的保育,主要是根據幼兒生長發育和心理發展特點及規律,科學合理地安排好幼兒的一日作息時間,并最大努力地做到動靜交替,有利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為此我園專門制定了幼兒園保育程序,出臺了“一日保育操作指導”,一日常規活動的各環節及常規要求,例如對入園晨檢活動的一般常規要求是:(1)對幼兒的要求:衣著整潔,心情愉快;主動配合晨檢;有禮貌的向老師、小朋友問好,向家長再見;將外衣、帽子等疊放整齊;進行簡單勞動,如擦個人桌椅,值日生分發餐具;主動游戲等。(2)對教育工作人員的要求:做好室內外清潔工作及室內通風;接待家長和幼兒,提醒教育幼兒禮貌的用普通話打招呼;引導幼兒做簡單勞動;組織游戲活動.。(3)對做保育工作人員的要求:準備好幼兒飲用的溫開水;做好餐前準備工作;將毛巾、肥皂、水準備好。
五、用行動落實保育措施。在了解制度、明確職責和內容、掌握工作程序后 ,就看行動的質量了,行動是完成保育任務的重要保證。下面是我園在“準備午睡” 和“離園后的衛生及消毒“的具體做法:“在幼兒吃完飯、散步或活動的時候,要做好午睡的準備工作,先把床收拾干凈,再把褥、被鋪好,然后指導和幫助幼兒將衣服脫下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床后安靜入睡,當幼兒睡著后,為了保證睡眠的質量和安全,老師不能離開幼兒,并不斷巡視。午睡結束后先幫助和指導幼兒將衣服、鞋、襪穿好,然后將被褥疊好放到柜子里,整理好床鋪”;“幼兒離園后,先打掃室內地面和桌椅的衛生,然后用0.2?過氧乙酸對桌椅、臺面進行擦抹消毒,用0.5?過氧乙酸對地面擦抹消毒,將幼兒的餐具洗干凈后,放入消毒柜消毒,最后利用紫外線消毒燈對整個活動室進行消毒”。
六、通過縱橫兩條線,形成網狀式管理,以點帶面,確保保育質量。所謂“縱線”就是根據不同年齡班兒童身心特點,分別制定出不同的具體保育要求,根據不同要求實施具體措施。針對托班、小班、中班、大班的特點不同,制訂的保育措施就不一樣,例如“幼兒吃點心的常規與保育要求”,小班保育職責是:(1)指導幫助幼兒有順序洗手,洗完好用毛巾擦干,不把水弄到地面。(2)為幼兒分發食品。(3)進行良好的飲食習慣教育。(4)整理、收拾桌子及垃圾。中班保育職責是:(1)指導幫助幼兒有順序洗手,洗完好用毛巾擦干,不把水弄到地面。(2)為幼兒分發食品。(3)進行良好的飲食習慣教育。(4)和幼兒一起整理、收拾桌子及垃圾。大班保育職責是:(1)指導幼兒有順序洗手,知道正確的洗手方法。(2)和幼兒共同分發食品。(3)進行良好的飲食習慣教育。(4)和幼兒一起整理、收拾桌子及垃圾。從中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幼兒自理能力、習慣的要求逐步提高,保育職責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只是在“幼兒吃點心常規與保育要求”方面的不同,在其他方面同樣采取了不同的要求,如一日活動的各環節(如時間的長短、運動量大小等)幼兒桌、椅、毛巾架、水杯架、書架、玩具架、玩具大小等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所謂“橫線”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用統一的制度標準來要求全園的保育工作。如園領導的保育監督管理、教師的常規保育、保健員的衛生保健,后勤人員的安全管理、伙房人員的營養均衡、衛生、傳達員的安全防范等等,都進行不定期督促、檢查、對比,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這樣使各個層面的保育工作,始終處于全園網狀管理中,不會出現遺漏。
七、用管理的藝術,激發大家的工作熱情。為保育工作提供展示技能的舞臺,在我園組織的多種形式比賽活動中,讓保育和教育的內容共同進行,即有保育的知識又有教育的成分,讓保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充分展示保育工作的價值。當家長來信表揚我們的保育工作時,幼兒園領導會大張旗鼓的在全體教職工大會上對信中表揚的老師進行精神和物質獎勵,鼓勵大家做好保育工作。鼓勵教師學習研究保育知識,每月開展一次保育工作研究活動,活動內容主要是解決保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或學習別人先進的保育經驗和方法。
取得的成效:
1.培養了幼兒自信心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明顯發展。
2.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的初步養成。
3.自理能力不斷增強,從托班時由老師幫著吃飯、穿衣服、擦屁股、系鞋帶等,到大班畢業時,基本能做到自理。
4.文明禮貌的行為初步形成,見面“問好”“謝謝”“再見”正在成為他們的習慣。
5.分享、合作的意識明顯得到發展,從剛到幼兒園時以“自我為中心”到后來知道分享、合作,到愿意分享合作。
6.提高了幼兒園的保教質量,通過重保育管理,改變了教師的保育觀念,促進了幼兒園的整體發展。
操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1.提高認識,一定要從思想上提高對保育工作的認識,保育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一個過程。
2.措施到位,要用制度和對工作的評價標準來規范、保障保育工作的落實。
總之,保教結合是由幼兒園教育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是教育方針在幼兒園工作的具體體現,衡量一所幼兒園的質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教工作的質量,只有做好保育工作,才能保證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幼兒園保育工作之我見】相關文章:
• 幼兒園環境創設民族文化教育滲透
• 新課改下幼兒園民間美術教育之我見
• 當女兒在幼兒園受到委屈
• 幼兒園集體舞教學的有效策略初探
• 幼兒園青年教師參與園本研究之我見
• 學前教育專業體育音樂的選制
• 幼兒園集體舞教學初探
• 幼兒教育方法探究
• 幼兒園生活化課程多元性的探索
• 對幼兒園文化建設的思考
• 幼兒園班級藝術化常規研究
• 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