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雖然,目前我國的幼兒教育有了可觀的發展,《幼兒園工作規程》的頒布更使幼兒教育上了一個層次。但是受長期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只有教,幼兒才在學"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班繪畫中,教學內容仍以認知、注重技巧為主,教學方法也常采用教師示范,幼兒模仿的固定模式。的范例束縛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這個傳統教學模式又是被動的學習過程。這樣畫出來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淑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而我們所說的"兒童畫"指的是幼兒自己畫的畫,一幅好的兒童畫往往充滿了稚趣,畫面上的每一根線條,形狀、形式和色彩都傳達了幼兒思維和情感,并且充滿了想象和創造。每個幼兒的畫應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有的敢于寫實,有的富于想象,有的工整,有的粗擴,表現了對生活事物的獨特見解和感受。
作為繪畫教學是中的最主要內容之一,繪畫是促進幼兒想象和創造力發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幼兒借助繪畫活動表現自己對生活、事物的態度,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手段。從幼兒繪畫發展規律來看,幼兒的繪畫創作能力大致分為涂鴉階段(1.5-3歲),基本形狀階段(3-4歲)和初期圖式階段(4-6歲)。從這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驗調查分析中得出:(2-3歲)小班在
活動中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愿,畫面形象單一,似象非象;(3-4歲)中班幼兒已能把簡單的形狀與實物聯系起來。但畫中的物體之間聯系性差,缺少想象的情節:這時期的幼兒已有一定的表現技能和欲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正處于良好的發展期。幼兒也正處于從象征中事物的象征期過渡階段,且已不滿足已有的水平,希望嘗試探索更高級的表現形式,因此,原來"示范,模仿"的教學模式不適合在中班進行。
《規程》對美育(包括教育)也明確提出"萌發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并指出"園的活動是有目的、有地引導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過程。"因此我按照幼兒繪畫發展規律和實驗調出分析的結果,并以《規程》為指示,對中班幼兒繪畫教法進行新的探索。提出以幼兒為主體,為引導的教學手法,并把幼兒繪畫活動貫穿于游戲中,通過幼兒主動參與,并摸索繪畫的技能技巧,發展幼兒的感受力和表現力,使的畫成為真正的"兒童畫"。
二、課題的特點:
本課題主要從繪畫教法的改革方面著手,在幼兒發現、感受、表現美的過程中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也就是使幼兒在觀察、欣賞階段的基礎上提高幼兒繪畫創作、表現能力和評價作品能力。第一階段中,我設計以通階段性發展的。必須按照美術發展的規律實施,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做到對每一個
幼兒的當前水平和經過努力可到達的水平胸中有數。并采用新的方法、內容和形式,使幼兒在不斷嘗試、探索之中提高自身的美術能力和素質。過對比觀察法觀察實物(如欣賞生活中的大自然、作品等),用對話法引導幼兒欣賞故事、。詩歌等,讓幼兒在積累大量的生活經驗的同時,提高觀察和欣賞的能力和興趣。第二階段是設計通過多種繪畫教法(如寫生畫、簡筆畫、意識畫等),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積極進行創作構思,讓幼兒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啟發引導他們把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畫出來。第三階段中,通過幼兒對自己或別人的作品的評價,也就是用自評和互評兩種方法來提高評價能力和審美各種意識。
三、遵循的原則;
1、審美性原則:
把握幼兒審美特點,引導他們捕捉生活中事物的特征,激起審美熱情,形成美的意象,使對美的追求成為美術活動的內在力,并貫穿于觀察、欣賞、創作的各個環節。審美性在中特別重視,主要旨在增強其獨創性,發展創造美的能力。
2、積極性原則:
把幼兒作為美術活動的主體,引起和保持他們對美術的興趣和主動的態度。使它們熱忱投入美術活動,情感與智力各個方面活躍起來,各種潛能充分發揮,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喜愛美術,樂于從事活動。在活動中應注意觀察幼兒萌芽中的興趣,保持、引導、發展它。并有意識地向展示新的領域,開闊視野,提出新的活動形式和方法。
3、發展性原則:
幼兒能力是有規律地由低到高呈階段性發展的。必須按照美術發展的規律實施,并在此基礎上進一
步做到對每一個幼兒的當前水平和經過努力可到達的水平胸中有數。并采用新的方法、內容和形式,使在不斷嘗試、探索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
4、創造性原則:
創造首先是一個過程,它又是美術的根本特點,對幼兒來說就是要"自己想,自己做。"在繪畫活動中,幼兒用線條、圖形和色彩等,將自己頭腦中的經驗、印象和情感轉化為形象。必須為幼兒創設能誘導幼兒進人創造的過程,使學會觀察、體會,并表現出來。
①具有主體性:要保證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引導、啟發、鼓勵創造新異的作品,勇于探索和嘗試。
②具有操作性:要注重實際動手,讓隨時去動手實現他們的創造愿望。
5、差異性原則:
針對各個幼兒的興趣、愛好、知識、經驗的不同,的能力都是不一樣的,要考慮到個體差異性,對此需創造條件,給予不同的指導,使他們得以發揮。
在同樣的要求下,要考慮要到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針對每個幼兒的不同特點區別對待,因材施教,使每個的潛能充分發揮,最大限度發展自己。
四、課題的實施:
(一)準備階段
l、基礎現狀調查:
從全國120名中班幼兒意愿畫《秋天》的實驗調查、分析得出:幼兒的繪畫技能和表現水平表現基本處于同位。普遍存在:作品缺乏新意,所表現的都是以前示范教學過的內容(如同類型的樹、花、鳥和單個人等),的思維局限于所學的知識、缺乏想象力的創造力。
2、確立實驗班:
從全園中,確立中三班(37名幼兒)為實驗班,中二班(37名)為平行班,進行一學年的實踐探索。
(二)實驗階段
(l)學會觀察:
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是幼兒認識、理解、創作的主要途徑,也是發展幼兒繪畫能力的關鍵。觀察是引導去"發現、挖掘美",是繪畫活動的基礎。
首先,培養幼兒觀察的興趣和習慣。只有引起幼兒的興趣,才能讓幼兒主動參與活動,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利用周圍生活和大自然中美的事物吸引幼兒的注意,以引起幼兒觀察的愿望和興趣。例:有一次在室內活動時,突然下大雨了,幼兒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了過去,有的還甚至嚷起來:"下雨啦!"我說:"你們想看雨嗎?""想"幼兒的回答聲高出平時好幾倍。于是我帶著幼兒撐著傘去雨中散步,并引導他們看天空、地上、人的變化。在的引導下,觀察興致很高,發現了許多有趣的情景,如"地上開小水花了","樹發亮了"等。
其次,學習觀察的方法,提高幼兒觀察的能力。在幼兒進行觀察活動時,教師如不作提示或啟發,則幼兒的觀察往往是膚淺的、零亂的。用語言組織和幫助他們有目的地進行觀察。以寫生畫《樹》為例:帶幼兒去公園觀察樹,采用對比觀察法,先引導幼兒比較說出各種樹的大致形狀,如問:"松樹遠看像什么?冬青樹像什么?"這樣在比較中
很快注意到對象的主要特征。再啟發幼兒比較觀察這兩種樹的高矮、顏色的不同等。還可以從遠距離觀察到近距離的觀察。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學習,使在充分引導下逐步學會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靜到動的觀察方法。
(2)提高欣賞能力和水平
在觀察階段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去理解,感受美的事物,從而提高的欣賞水平和審美素質。為繪畫創作活動打下另一個基礎。
首先,要選擇大量適合幼兒欣賞的事物或作品。通過讓幼兒欣賞各種美術作品、、語言及自然景物、周圍環境等,引導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體驗美的東西。如欣賞作品《向日葵》(凡·高)、鋼琴曲《四小天鵝舞》等,也可以是略高于現在幼兒水平的幼兒作品等。讓有大量欣賞的機會,擴大其欣賞面。
其次,用對話法指導幼兒欣賞作品。以往長期的灌輸法是教師以自己為中心,將自己掌握的有關、、語言等作品的知識灌輸給幼兒,缺乏自身感知和體驗,最終導致審美素質的下降。采用對話法,讓幼兒與教師、作品三者之間互相作用、交流,是一種平等的雙向交流的關系。例:欣賞印象派畫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島的星期天》,教師引導幼兒從內容、形式、方面進行局部和整體的欣賞。教師不但要學會自己提問題,而且教幼兒提問題。如從內容方面提問:"你在畫中看到了什么?這些人在干什么?他們有些什么姿態?從畫面上看這是一天的什么時間嗎?"等等,從形式方面的提問:"畫面上有哪些線條?看上去感覺怎么樣?用了哪幾種顏色?"等等。用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幫助,理清思路,進一步加深
體驗。在引導幼兒對作品的各部分的形式進行感知、體驗后,可用以下方法引導他們體驗、理解作品的意義。請閉上眼睛,把自己假想為畫中的人物,然后跟著所說的話想象:"我躺在這片嫩綠的草地上……我的身體很放松……我的周圍有一些人,他們在說話……陽光照在身上很溫暖……許多綠色的樹……水……真舒服……"通過這樣的感受,提高審美能力。
2、繪畫創作階段:
此階段是幼兒繪畫技能練習和繪畫表現相結合的階段,是相輔相成的。按發現美到理解、感受美到表現美的過程,也就是在觀察、欣賞階段的基礎上,組織積極主動參與繪畫創作活動。
(1)結合幼兒生活經驗,引導進行繪畫構思。
大班幼兒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知識經驗和具備一定的繪畫技巧。教師充分引導幼兒聯想起已往的知識經驗,指導他們確立創作形象,在腦子里構成一幅畫,并會用語言表達出來。例:畫故事《龜兔賽跑》,先引導幼兒熟悉故事的內容情節,再讓他們邊欣賞故事,邊閉上眼睛想象一幅幅畫。
【在情景教學中班幼兒繪畫教學初探】相關文章:
• 如何開展幼兒玩色彩游戲
• 幼兒色彩感的培養與審美教育
• 繪畫——孩子的最愛
• 美術活動中的中班幼兒創造能力培養
• 幼師該怎樣指導幼兒的繪畫
• 美術教學中培養幼兒創新素質
• 幼兒園繪畫活動中的評價策略
• 情感智慧理論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的應用
• 關于小班幼兒陶藝活動的探索
• 我教幼兒學折紙
• 幼兒園繪畫的生態式教學模式
• 挖掘繪畫活動中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