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面對《指南》的這一精神,如何讓它在實踐層面上得以組織和實施?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
1.拓展活動空間:空間品質的呈現不僅是幼兒活動的基本條件,也反映了教師的教育觀念。
(1)縮減教學區:我們以往的區域活動很簡單,將桌子拉開,分成幾大塊,然后老師將各區的材料投放進去,孩子們都在一個空間平面活動,而且較多的活動都是局限于互不相干的活動內容;現在,我們將教學區縮減成離老師較近的相對集中的范圍,也就是每天一節集體教學活動的空間。然后利用教室四周再開辟一些活動區,所以現在各班的活動區就相對固定。
(2)利用地面、墻面、桌面的兼容,讓孩子們進行立體化的活動:老師們還把活動內容搬到了墻面、柜面;如中三班的老師利用推拉門,用即時貼做標尺,標記每個孩子在不同時期的高度,孩子們比較和感受自己在長高;懸掛在長廊上空的“看一看、猜一猜”,一面是動物的一個特征如“誰的嘴巴”,另一面則是動物的整體形象如“鯊魚的嘴巴”,孩子們從平面單一的學習逐漸變為立體化的活動。
2.建立公共區域:公共區域是公共的,環境、材料、伙伴大家共享。在“車友俱樂部”游戲中,我們充分利用幼兒園戶外環形塑膠場地,在場地上按交通規范要求用油漆畫出了由斑馬線、車輛行駛線路、停車場等組成的小型模擬公路圖,并在十字路口設置了紅綠燈、交警亭。小班的孩子們開著各式各樣的小汽車:有家中帶來的小電動車,有用廢舊紙箱自制的小汽車等,來回穿梭于模擬公路中,儼然成了一個個小司機。再看交警亭旁,由中大班孩子扮演的小交警手拿小旗,站在馬路中央認真地指揮著來往的行人和車輛。“紅燈停、綠燈行”,孩子們在有趣的游戲場景中進一步加深了對交通標志及規則的了解。同時,在游戲過程中充分發揮“以大帶小”原則,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讓小班與中大班孩子共同合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游戲成效。
3.家庭社區資源的利用:當今的家長不僅有著較高的學歷,而且十分重視早期教育,他們在工作之余也都很樂于為班級貢獻力所能及的支持。如大三班原本是棋的特色,我們結合園博會的開展,邀請家長參與制作了很多的園博棋。這類由師生、家長共同參與的環境對孩子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4.拓展活動材料的多功能性:作為活動區環境創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活動材料的提供對幼兒行為的產生與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作用。我們倡議老師給幼兒提供有“玩”味的材料,也就是賦予活動材料更為廣泛意義上的“玩中學”。
(1)材料的自然性:老師收集了好多來自生活中原本可能丟棄的材料,那些看似毫無價值的材料投入到活動區后,在游戲的特定環境中,通常會變成“新玩具”讓孩子愛不釋手。如:牙膏盒、月餅盒成了大一班孩子建筑的游戲素材,孩子們用紙筒和蛋糕盒玩花樣壘高。石子、浴球、木塊等變成了觸摸墻,孩子們在這里感受材料的多種質感和多樣性;娃娃廚房的主題全是用廢舊紙箱做的,萌發了孩子的環保意識。總之,我們的老師在活動中大量地使用廢舊材料,孩子們的想象和創造通過這些材料得以更好地體現;同時也實現我園“低成本,高質量”的游戲追求。
(2)材料的情感性:我們認為孩子的學習是充滿著情感色彩的,因此,在為孩子創設的活動環境中,盡可能多地融入他們經歷過的生活素材,盡可能地將材料設置在背景中,使物化的環境蘊含情感內涵:比如:中一班的為同伴梳妝打扮、小三班的為娃娃洗澡、小二班的為生活區制作圍欄、中二班的為家人選購中午要吃的蔬菜等等。這種有意義的生活場景的再現,孩子們從中獲得對環境的理解,同時也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升動手操作、語言表達、觀察、認知等能力。
(3)材料的層次性:教師在投放材料時,考慮材料內容的深淺既要符合幼兒的原有經驗和水平,又要能促進原有基礎上的發展。比如:小四班的“擰瓶蓋”游戲。第一階段是擰瓶蓋,發展小肌肉動作,玩的時間長了,孩子就沒有新奇感了,孩子們也就會慢慢失去興趣;第二階段,老師就提出要求,讓他們挑戰按顏色配對;第三階段,難度更大了,按規律圖操作。當然,在什么時候引導孩子進行哪一個階段的活動內容,必須要建立在老師能夠準確分析判斷幼兒活動需求的基礎上。
二、創設情趣生動的環境
情趣生動的環境是依據個體的不同個性以及自然條件設置不同的活動區環境,追求和體現自然與個性的情懷。這里重點談談班級的自然角創設。
1.讓自然角的植物具有可觀察性:小班的老師帶領孩子用三種方式種植大蒜,一種是蒜寶寶根朝上;一種是蒜寶寶根朝下;一種是蒜寶寶根平躺在泥土上長,孩子們在比較中觀察認知大蒜不同的生長過程。
2.讓自然角的內容具有動態性:養蠶是老師每年傳統的項目了,老師從帶孩子們挑選適合蠶寶寶吃的桑葉,到每天給蠶寶寶喂食,觀察蠶寶寶的生長,再到最后為蠶寶寶扎上山的籠子,看它結繭,一系列的過程,讓孩子在與蠶寶寶零距離的接觸當中,很直觀地了解蠶寶寶的生長過程,很受老師歡迎,也很受小朋友歡迎。
3.讓幼兒與自然角的互動性更強:老師們把孩子嫌小的鞋子用來種植,把種植的花盆裝飾成動物的形象,變化植物生長的方向如種子豎著長,孩子做觀察記錄等等,這些都吸引了孩子積極主動的參與。動植物的生長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幼兒的觀察和照料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所以,在照料自然角動植物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孩子對生活的樂趣,親近自然的情感,還對幼兒參與管理的堅持性和責任感也是一種初步養成。
三、創設兒童自主的環境
1.幼兒參與環境創設:幼兒園環境的教育性不僅蘊含于環境之中,而且蘊含于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如:大一班開展“美麗的秋天”主題活動時,吳欣怡的爸爸還特地帶她去城北公園玩,并把看到的秋天的植物、秋天人們的活動、帶有明顯的秋天特征的景物拍下來刻成光盤帶到幼兒園,孩子們在電腦里邊欣賞、邊討論、邊學習。事實表明:只有發揮出環境與幼兒的互動作用,才能真正體現環境的教育功能。
2.幼兒自主制定規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適宜的規則提示,是對孩子適度的期待,是孩子學習自律的起始,更是孩子互動的保障。如活動區完成后,我們可安排幼兒自己討論進入該區的規則,并讓孩子們用圖畫的形式自己表現出來,貼在活動區內。由于活動規則是幼兒親自參與制訂的,因而,幼兒都能較好接受并能在游戲中自覺地遵守。
3.幼兒自由選擇玩法:我們應把權力下放給幼兒,讓他們自主地決定游戲的材料、方式、內容及玩伴,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進行游戲,解放了幼兒的手腳和頭腦,讓幼兒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
四、創設學習發展的環境
1.創設主題背景下的活動區:大班“中國娃”主題進行時,老師們根據主題開展的進程,將戶外活動分成“登長城”“小小郵遞員”“小球沖向大世界”三個區域,幼兒根據這些小主題區域,自由選擇主題區域內容與器械材料進行互動、學習挑戰和鍛煉。主題背景下的戶外體育區域活動,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寬松和諧的運動環境,不僅激發了幼兒的運動興趣,鍛煉了身體機能,而且還能積累相關經驗。
2.創設學習性的活動區:學習性的活動區,是以學習為主的,可以是單一內容的學習,如:數學區、語言區等,也可以是綜合內容的學習,如生活區、棋類區。不管是什么內容的選擇,首先,必須要服從于目標。有的時候,一個區角也可以達到幾個不同的教育目標。如:“九宮格”的拼圖活動,既是數學加減概念的學習,也是同伴合作能力的培養。其次,材料要有層次性。
正如蒙臺梭利所說:在教育上,環境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因為孩子從環境中吸取所有的東西,并將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教師如果依據《指南》,創設具有吸引力的活動區環境,使幼兒自主地參與各類活動區活動,幼兒的發展定將是均衡而個性化的。
(江蘇省揚中市級機關第二幼兒園)
【如何創設幼兒園活動區環境】相關文章:
• 幼兒園沙畫館的教育探究
• 幼兒園區域游戲組織策略探討
• 幼兒園懲罰教育的使用策略
• 淺談幼兒園的環境布置
• 農村幼兒園的現狀分析及對策
• 幼兒園管理之我見
• 諾貝爾得主與幼兒園教育
• 訪談:幼兒園的親子教育
• 小云朵上幼兒園
• 讓家長助教在幼兒園成為常態
•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 幼兒園對資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