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是孩子隱形的老師,對孩子的影響不可小覷。區角活動是在開放教育理念的影響下產生的,最能體現幼兒的價值,在幼兒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兒園良好的區角活動環境能為幼兒提供自我認知、探索、發現、評價的空間以及相對愉快舒適的活動氛圍,激發幼兒個別化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幼兒園;區角活動;材料投放;交流講評
區域活動開展到現在我們已進入深入探索階段,它包括區域游戲定位、環境問題、區域活動材料問題、區域活動觀察指導、區域活動的交流講評等等,下面我從這幾方面簡單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區域游戲的定位分為:學習性、游戲性、探索性
學習性區域有:生活區:生活、健康、技能。探索區:數概念、科常、智力游戲。表達表現區:語言、美術、
音樂。
游戲性區域落腳點是良好的情感體驗和社會認識,涉及到表演、規則、結構、角色。
在活動區定位問題上,其中一條是我們平時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實現同樣目標的學習材料跟著主體變化(技能不要分開),讓我想到單單剪小草喂小兔、單單涂色小兔是錯誤的,應該把這兩樣技能練習合并在一個游戲中,涂色小兔后,可以把小兔剪下來就是了。
二、環境問題
在幼兒園的教育中,環境是幼兒學習、發展的重要教育資源。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兒童認知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積極主動建構的。”主要是美觀和教育性。其中有三個意識:
1.孩子的意識
在環境創設中要有孩子的作品,不能都是老師做的東西。但是孩子的作品會看上去不是很漂亮,怎么辦呢?這時需要老師進行藝術加工。如標鏡框:孩子的繪畫作品一般都是呈現在白紙上的,看上去非常的單調,這時,老師可以用裝飾各種鏡框的方式把些繪畫作品標起來,鏡框的裝飾有多種形式,有水彩繪畫、撕紙黏貼等,鏡框漂亮了,孩子的作品有了鏡框的呈現會眼前一亮。
2.要有探索的意識
要動腦筋才能夠做的美術作品,一定要剪、貼整合起來發展。
3.課程意識
新《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既然環境那么重要,那么我來談談該如何進行環境創設呢,如:教室的大環境都應按照主題進行創設,色彩搭配溫馨舒適,有懸掛物高低錯落有致,布局比較合理;
音樂角與其他安靜的區域分開設置,玩水的區域都是靠近廁所門口離開水近的地方,語言區在光線亮的地方,便于看書等。
三、區域活動材料問題
1.材料投放的要點
材料要體現層次性、挑戰性、情趣性。層次性有縱向和橫向不同,縱向是根據能力的不同,橫向是兼顧每個孩子的愿望,區域設置也有層次性,有的區域是能力強的孩子玩,有的是能力弱的幼兒玩的。投放的材料:目標性材料、探索性材料、游戲性材料,如:同種材料體現層次性,美工區寶寶制作扇子,老師提供了各種形狀扇子的模板及剪好的裝飾圖形方便能力弱的幼兒按模板在白紙上畫扇子的外形,然后在扇子上用老師準備的圖案黏貼;能力強的幼兒自主畫扇子外形并根據想象或范例進行裝飾。
2.材料投放小貼士
新《綱要》中指出:區域活動投放的材料,要以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做整體的安排,應一切從幼兒的水平和發展需求出發,要讓幼兒做主,讓幼兒成為區域的主人。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說說老師在材料提供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有的班級老師投放的材料沒有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如小班的探索角里出現的排序ABCABCABC太難,中大班也是這樣,變成小中大一個樣,沒有年齡區分,所以我們設計時要考慮幼兒年齡特點,如:小班排序要求ABAB或ABCABC,中班要求ABCABC、ABB、AAB。
(2)在投放的材料中過多地出現任務卡和記錄卡,所謂“過多”,就是不必要的,也貼上了一張。如小班幼兒根本不會對坐標,有的班級在玩水中讓幼兒找哪些東西沉、哪些東西浮,進行記錄,其實小班幼兒只要通過玩水,說出哪些東西沉、哪些東西浮,對沉浮有初步的概念就可以了,然后把沉浮的東西放在兩個有沉浮記號的桶里,進行分類就好了,有必要對著復雜的坐標去記錄嗎?中大班也是這樣記錄,小中大也沒有年齡之分。其實我覺得有些地方是老師強加給孩子的,太難,說得透徹點,是做給別人看的,這么難,幼兒本來很開心的事情,這樣一來,還有趣嗎?所以老師在投放的材料中千萬要記住,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適宜的材料。
(3)有的班級材料投放不夠豐富,比較單一,可能會影響到幼兒在這個角里玩,選擇材料的余地不大,到后來主題經驗不扎實,影響幼兒的發展,因此老師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而且要根據幼兒在過程中的實際操作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四、區域活動的觀察指導
(1)看活動環境是否激發幼兒興趣。
(2)看幼兒當前需要什么。
(3)看老師是否尊重幼兒想法和做法。
我們在一次教研活動中組長舉了一個案例:一個小朋友的衣架掉了,叫老師幫忙,老師在另外一個角里指導孩子,這時老師就在那里講了一句指責的話,然后走過去幫他把衣架撿起來掛好。也許平時我們也有過這種不耐煩的情緒,現在知道肯定是錯誤的,老師千萬不能隔墻指導,不應指責,應該走過去引導他把衣架掛好。
五、區域活動交流講評
交流的形式:
1.鼓勵型
堅持性不夠。如:我們在觀察孩子區域活動時候,發現有些孩子這個地方玩了一會兒,又到那個地方玩了,還有的玩了一半碰到一點困難就放棄了。所以這時需要老師對他進行鼓勵。如有一次我發現明明積木搭到沒有多高,積木就倒掉了,然后他就再來一次,又倒了,最后他就氣鼓鼓的把積木都扔在一邊,我就過去安慰她,和他一起慢慢搭,引導他去發現大積木在下面,小積木在上面,這樣就不容易倒掉,他看到自己搭的高高的樓房,高興的拍起手來。
2.激發興趣型,也可以放在開始部分
如:找涼快游戲。我們平時在投放新材料時,向幼兒介紹新游戲,也是放在游戲開始或講評的時候,其實這兩個方法都很好,特別是小班幼兒,對于新游戲老師不介紹他們不知道怎么玩,介紹完后,幼兒興趣特別高。
3.討論型
交流點分享把握不一樣。以前我去牽手活動聽區域講評,許多次聽到老師對于講評的重點落腳在技能上如:做燈籠的過程、構建自行車的過程,因為這樣老師好把握。現在我明白了應該把講評的重點落腳在探索上,在幼兒的后續發展上。
新的教改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實踐、探索,積累知識經驗,才能培養出適應21世紀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
【幼兒園區域活動實踐與研究】相關文章:
• 幼兒園美術工作室建設
• 幼兒教師生存狀態調查研究
• 淺談社會實踐與幼兒園教學活動
• 幼兒園新教師崗前培訓的分析研究
• 淺談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
• 幼兒園衛生管理工作研究
• 農村幼兒園的田園情緣
• 幼兒園教師應該有倫理底線意識
• 農村幼兒園教育質量存在問題
• 淺議幼兒園的物質文化建設
• 幼兒園托班區域活動初探
• 淺議幼兒園國畫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