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口號,一方面讓很多人意識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卻將成千上萬的幼兒卷入了人為的競爭中。這是市場經濟社會的競爭意識進人早期教育領域的典型表現。也是成人社會的競爭進入兒童世界的典型表現。今天很多著急的家長已經徹底被競爭觀左右了,可是他們沒有在高額的付出中得到幸福,他們的孩子更是讓競爭剝奪了幸福。今天的幼兒園課程或多或少受到競爭觀的影響,有些幼兒園為了生源和經濟利益,違背專業良知去迎合家長的競爭心態。放棄了幼兒該學必學的東西,而在幼兒以后將要長期學習的內容上浪費時間。幼兒園課程被“特色化”了,幼兒園課程超載了,幼兒園課程丟棄了本質。知識化、學科化的趨勢加劇了,連教師間的競賽也成了給幼兒上課的競賽。幼兒園課程演變成成人應該教給幼兒的知識。
幼兒的世界是美好的世界,幼兒需要的不是競爭,而是一個能得到積極支持的學習環境,這個環境中必須有優質的、敬業的、不為自己生計擔憂的教師,有充裕的活動空間和材料,充滿愛的氣息。過早把幼兒帶入競爭中,幼兒就會失去安全感甚至幸福感,就可能對學習產生厭倦之情,幼兒的需要和興趣可能被扭曲,幼兒難以產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對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競爭力就在于未來一代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幼兒遠離競爭是解放幼兒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認為,幼兒最需要的不是競爭,而是幸福,最應該讓幼兒擁有的也是幸福。幸福的幼兒才能成為未來有競爭力的社會成員。幸福不只是高興,幸福是愉快和充實。所謂充實就是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做具有適度挑戰性的、需要思維和情感參與的事。幼兒的幸福就是指在一個充滿支持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中,幼兒的需要、興趣被充分關注,他們的天性被充分關注,他們的學習特點和規律被充分關注,他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學習。能將思考與行動結合起來。
幼兒園課程的設計應該沿著讓幼兒幸福的思路展開。在幼兒園課程中,要處處充滿學習主體的意識,時時體現對學習主體的關懷,事事都為學習主體。幼兒園課程要讓幼兒做有意義的事。首先,這意味著幼兒的學習是行動性的,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不是簡單的聽和看。幼兒園課程的核心是幼兒的經驗,經驗的獲得有賴于幼兒主體性的發揮,有賴于幼兒的體驗和感受,有賴于幼兒動用多種感官與客觀世界及自己的心靈發生相互作用,有賴于幼兒思維的參與。其次,這意味著幼兒園課程要滿足幼兒的需要;要使幼兒所做的事能感動幼兒自己,讓幼兒投入、專注、流連忘返;能真正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所謂有意義,其核心是要能滿足幼兒生命(身體、心靈)成長的需要,有效促進他們的全面和諧發展。當然。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對國家和民族來說也是無窮的財富。
經驗既可以指幼兒與他人或事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也可以指幼兒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的感悟、認識、能力和情感等。幼兒園課程不只是強調知識,不只是強調學習結果。不只是強調教師的作用。幼兒園課程強調經驗。意味著強調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意味著強調幼兒在活動中的作用,意味著強調活動過程。經驗是最符合幼兒學習的特點和規律的,也是最適合幼兒需要的。所謂設計幼兒園課程就是設計和提供幼兒與客體相互作用的機會。只有關注經驗的幼兒園課程,才能真正讓幼兒體味幸福。
幼兒園課程應該回歸經驗。之所以說“回歸”,是因為在我國幼兒園課程發展的歷史上曾經有過崇尚經驗的時代。張雪門和陳鶴琴都特別關注經驗。張雪門曾指出:經驗不是特殊的東西,經驗是和環境相接觸而來的。要明白兒童的經驗須從兒童的環境估量入手。進幼稚園后。兒童的環境除了家,就是幼稚園。此外還有附近的街上。兒童在這三種環境中,每天從早至晚,凡耳所聽,目所見,手所觸,鼻所嗅的都是經驗。這些經驗若分析起來,不外乎社會和自然。他認為給幼稚園兒童組織課程。當設法引起他們的動作,使他們和環境事物相接觸,也使環境中的事物都經過他們的感官。他還認為,直接經驗的獲得,既不是由于言語,也不是由于書本,而是由于行為,行為是整個的。間接經驗一定要有直接經驗做根基才能被吸收成為個體自己的經驗,個體也才能支配這種經驗。譬如沒有被冷風吹過的人或沒有和冰接觸過的人,斷不能想到北冰洋的冷。張雪門倡導經驗取向的行為課程,他指出,教師是成人的代表,成人的知識是專長的,是孤絕的,而且是抽象的。幼童進幼稚園的時候心中沒有學科的觀念,他們看宇宙間的一切全是整個具體的活動。所以,教師對于幼童。不要僅憑用抽象的言語或線條的圖畫來介紹類別的教材,而要常常運用自然和社會的環境,以喚起其生活的需要,擴充其生活的經驗,培養其生活的力量。若教師真能做到這樣,便是行為課程了。
早在20世紀20年代,陳鶴琴就關注兒童的經驗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主張通過兒童的生活和兒童的經驗來選擇和確定幼兒園的課程。他認為,兒童或社會上發生的任何事情,教師都可以采為課程內容,可以把一切預先所定的暫時擱起,重新再來做一番籌備工作,倘若新發生的事情與預先的有些相像,就要把它融進去。陳鶴琴提出,讓兒童從小建立對于宇宙間各種現象和事物發展的規律與特性的正確認識,培養兒童實事求是的精神;幼兒園課程是大眾的,要反映勞動群眾的生活;幼兒園課程是兒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幼兒園課程的編制要照顧到兒童的心理和能力,不要根據成人的經驗編制一些生硬、枯燥、高深的材料讓兒童茫然不知所措地得到一些糊涂、雜亂無章的知識;幼兒園課程是連續的、發展的,而不是孤立的。編制課程時,對事物的研討要系統,要注意事物發展的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不能將一個一個的事物孤立起來,要使兒童得到關于事物發展的整體的概念;幼兒園課程是現實的,要向社會生活、民情風俗和自然物學習,引導兒童在實際生活中學習和體會。陳鶴琴提出的“活教育”思想更是把幼兒園課程的經驗特質充分地凸顯出來了。
綜觀今天世界先進的學前教育課程體系,仍然是關注經驗、強調經驗的!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痹诮逃^程中應依據幼兒已有經驗和學習的興趣與特點,靈活、綜合地組織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相對完整的經驗。”教育內容選擇的三條原則就包括“既符合幼兒的興趣和現有經驗,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標的新經驗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這兩條。因此,注重幼兒的經驗,也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基本立場之一。 怎樣的課程才是真正適合幼兒的,才是真正能增進幼兒經驗的,才是能讓幼兒感受幸福的?這是幼兒園課程的核心問題。也是整個幼兒教育的基本問題。長期以來,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并努力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在長期的幼兒園課程研究和實踐中,我們深深感到,要讓幼兒獲得豐富的經驗,必須更新觀念,超越傳統的課程設計和實踐,真正關注幼兒的生活和經驗。關注幼兒的行動和思維,關注幼兒的體驗和感受。我們承認課堂教學在幼兒發展中的作用,但課程實施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幼兒園課程的設計必須超越課堂教學。由這個基本觀點出發,我們弘揚我國優秀的幼兒園課程傳統,借鑒西方幼兒園課程的理論和實踐經驗,設計了一系列專題活動,并在一些幼兒園開展了相應的實踐,以期讓幼兒獲得各種鮮活的經驗。
自然和科學經驗:這類經驗主要讓幼兒在科學發現室、種植園地、養殖區(角)及兒童博物館開展的專題活動中獲得。這些專題活動的對象主要是客觀事物,幼兒獲得的主要經驗是關于事物的特點、規律、科學現象、科學原理等。當然,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數學經驗、語言經驗、審美經驗及社會經驗等。
社會經驗:這類經驗主要讓幼兒在微型社區、表演室(區)及兒童博物館開展的專題活動中獲得。這些專題活動主要是讓幼兒有與同伴和其他人員交往的經驗,感受社會生活經驗。其中也包括一些審美經驗、科學經驗、語言經驗及數學經驗等。
藝術經驗:這類經驗主要讓幼兒在表演室(區)、民間工藝區及圖書館開展的專題活動中獲得。這些專題活動主要是讓幼兒接觸并感受各種藝術形式,通過表演、閱讀及制作等具體的過程,感受其中的美,獲得社會經驗、語言經驗及科學經驗等。
語言經驗:這類經驗主要讓幼兒在圖書館、表演室(區)及微型社區開展的專題活動中獲得。在這些專題活動中,幼兒通過閱讀、表演和交往使用了語言,并在特定的情境中發展了語言的靈活性、針對性,在豐富語言經驗的同時,幼兒的社會經驗、科學經驗及審美經驗等也得到了拓展。
由此可見,不同的專題活動既有特定的價值。又是相互關聯的。專題活動總體上說是綜合性活動,它們通過幼兒具體的行動和全身心的參與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活動僅是我們課程研究和實踐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全部;這些活動超越課堂教學,但并不排斥課堂教學,我們希望它們能和課程教學相互補充;最重要的是這些活動一定以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為導向,關注幼兒的行動,更關注伴隨幼兒行動的思維和情感過程。
【幸福.經驗.幼兒園課程】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三公開”活動
• 幼兒園小調查活動的組織
• 幼兒園如何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 幼兒園繪本教學實施策略
• 淺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改革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學
• 昆明: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全覆蓋
• 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現狀述評
• 幼兒園美術欣賞教學實踐初探
• 如何做好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
• 教育部修訂出臺《幼兒園工作規程》
• 蘭州市區幼兒園幼兒體質現狀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