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層次活動是指將某一具體教材的若干教學要求;或對某種具體能力的若干發展要求,按照比較符合幼兒實際學習能力的發展順序排列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前后相互緊密聯系,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系列。”這是南師大許卓婭老師在幼兒音樂教育中所闡述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理論。這一理論,體現了以幼兒為活動主體,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幼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知識,能力的培養教育。目前,幼兒美術教育中有些教材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夠,跨度也較大,對某一具體教材或某種具體能力的深層挖掘不夠,因為沒有對教材充分操作,幼兒的學習興趣還是只能停留在學習材料上,不能很好地讓教材發揮教育作用,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幼兒的發展。系列層次活動更符合幼兒的實際發展需要,更能讓幼兒很好地發展,投入“淺層興趣——探索研究——深層興趣——再深入研究”的良性循環中,從而使幼兒把學習興趣,能培養幼兒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良好的學習方法,給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間。
運用這一理論,把美術活動的某一具體課題設計成若干層次,以前一層次為后一層次的準備,后一層次為前一層次的發展,層層遞進,不斷給孩子提出新的教學要求、新的挑戰,隨著教學程序的深入,讓孩子較為輕松地達到教學要求,并在知識、技能、能力、情感與興趣等方面得到較好的發展。使美術的教育更有深度,讓教材更好地發揮教育作用。也便于教師更細致地根據幼兒發展狀況有的放矢地實施美術教育。
現以幾個系列層次活動設計為例,談談這一理論在美術活動教育中的應用。
例(1):大班紙繩貼畫
教學目的與要求:
1、 通過操作,知道紙繩的可塑性,并學習運用這種特性進行有主題的繩貼畫活動,探索粘貼紙繩的方法。
2、 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及動手用紙繩塑造形象的能力。
3、 培養幼兒對紙繩貼畫活動的積極興趣。
教學準備:各色皺紋紙搓成的紙軟繩、漿糊、剪刀、抹布、底紙。
層次活動具體內容和方法:
層次(一):通過操作提供的單色紙繩、知道紙繩可以彎曲、可以卷、可以折、可以穿插、可以編,可以剪接成你想要的長度等;也可以變成你想要的任何形狀,探索討論粘貼紙繩的方法,讓孩子在課堂上來示范他的想法。
層次(二):運用單色紙繩做自選主題的嘗試,運用上個層次的經驗進行實際操作,幼兒探索實踐,老師進行摸底。
層次(三):裝飾帽子(或其他實物)。對紙繩貼畫進行再次練習,目的在于探索對各色紙繩組成的形狀的排列與組合,如:可沿物體輪廓粘;用線條進行填空;還可用形、物間隔法來組合圖案。
層次(四):意愿彩繩貼畫,自選主題的練習,這是以往經驗的集中展現,使幼兒更有目的地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
教學效果:由于教師在前三個層次中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積極探索,一次次地練習,使幼兒輕松地解決了技法中的一個個難題,逐漸熟悉了紙繩貼畫,使原來較難的材料顯得較容易得多,在第四層的創作活動中,孩子們顯得胸有成竹,較好地完成了作業,并在活動中始終保持良好的興趣,從而較好地達到教學要求。
例(2):系列折紙活動
教學目的和要求:
1、 通過引導幼兒的探索討論,創造幾種常用簡單的折疊符號,并回看這些符號,并會看這些符號進行折紙活動。
2、 發展幼兒細致的觀察力,創造力、較長時間的注意力幾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發展幼兒手指上肌群的動作能力。
4、 培養幼兒對折紙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折疊用紙(每人兩張以上),記錄用紙,折疊方法意圖等。
層次活動具體內容和方法:
層次(1):運用學過的折疊內容,引導幼兒創造出“對邊折、對角折、向前折、向后折、向外折、折好打開。”等幾種意義的符號,創造該教材的制作圖,運用“反推”的方法引起幼兒對符號系統的興趣和關注。
層次(2):開始用創造出的折疊符號學習較為簡單的折疊內容,目的在于對符號系統的鞏固和復習,以及讓每個幼兒都學習運用該符號系統。
層次(3):用符號系統制較復雜的單個折疊圖,并在符號系統適時地創造新的內容。
層次(4):引導幼兒創造連接符號,進行組合折紙練習,完善該符號系統。
教學效果:由于層層深入的探索學習,老師適當的在后一層次里增加難度,使幼兒有了更多的動腦筋解決問題的機會,對他們建立的符號系統印象深刻,也省去了教師在示范中的“講不清”的現象,使教學活動更細致更有指導性。通過四個層次的練習,大多幼兒(70%以上)在這樣的折紙課中獨立看圖完成作業,其余幼兒也能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在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戰勝困難的自信心大大的提高。
例(3):寫生系列層次活動
教學目的與要求:
1. 引導幼兒有順序地觀察物體,學習觀察的方法。
2. 鼓勵幼兒用各種與物體類似的形和色按照觀察的順序創造性地表現物象,發展其表現力,積累表現的經驗。
3. 培養幼兒對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發展幼兒細致的觀察力。
系列層次活動具體內容和方法:
層次(1):以觀察幼兒最感興趣的簡單的單個物體入手,引導幼兒用類似的幾何圖形來概括其外形特征,而后引導幼兒對該物體的具體的局部特征,如:我愛吃的水果等,并圍繞主題,按觀察順序進行描述,并用形和色按照先整體后局部的原則進行較細致的表現。
層次(2):選擇有著明顯不同特征的兩個簡單物體進行比較觀察,并且對比表現其不同特征,如:兩個好友——蘋果和梨(或其它)用簡單的形和色描繪其不同的特征,蘋果臉兒又紅又圓;梨兒黃臉;大肚子,有許多“雀斑”它倆誰高些,誰胖些。
層次(3):表現多個物體組合,孩子剛開始只注意單個物體,教師用游戲口吻引導幼兒從整體入手對位置,大小、特征進行觀察比較。
層次(4):表現結構較復雜的物體。如:汽車、自行車等等。讓孩子懂得再復雜的物體都可概括為某種幾何形或類似有機型,連接這些形加上細致描繪其特征,就能較客觀地表現物體。
綜合以上的例子,不難看出,系列層次活動的設計,是建立在孩子學習的特點基礎上的,它符合《規程》中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的指導思想,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學習,在美術活動中幼兒能更多地操作提供的材料,有更多的思考余地和動手的機會,更充分地發揮了教材的教育潛能,教師引導幼兒成為學習主人,在活動中更好地對教材進行掌握,更好地掌握幼兒的學習情況,更好地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有益興趣,也更好地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另外,在設計和實施系列層次活動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所有的設計中每個教學層次的完成須用多少課時,應由本班幼兒學習和掌握情況來決定。
2. 所有的活動設計的實現,有的短期可以完成,有的是長期的,甚至可能貫穿于幼兒教育的全過程。
3. 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不要急于進取,而是要給孩子充分學習、探索、與表達的機會,以利于積累幼兒的表現經驗。
4. 可以利用課堂以外的時間進行課堂教學的延伸活動。
5. 在幼兒表現過程中給予積極肯定和鼓勵,提供讓幼兒參考的有益經驗,有助于幼兒提高解決構圖、色彩等方面的解決能力。提倡幼兒間的互學互評,讓孩子始終保持積極的態度。
系列層次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讓老師的教學更有目的性,反一個教學內容分成若干個層次進行解決,使幼兒學得更輕松,更扎實。讓教師能夠重視教學新角度的開發,真正地吃透教材,多對幼兒進行多維思考訓練,讓幼兒在活動中更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獲得有益的經驗。使教師的教學更為嚴謹,使幼兒真正的得到良好的發展。
【系列層次活動理論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的應用】相關文章:
上一篇:涂鴉對幼兒心智成長的幫助的研究
下一篇:托班水粉繪畫興趣培養之我見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