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和經常的精神活動,也是使人類成為人類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藝術促進人類文化的形成,同時也是文化的核心和精華。發展到今天,藝術已成為人類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與此相適應,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正如我園綜合藝術課題的開展,以豐富多彩的藝術教育內容,各種各樣的藝術教育方式方法,開展了五花八門的藝術活動,促進了家園共育,創設了濃厚的藝術氛圍,促使幼兒健康和諧發展。
在綜合藝術活動中,我們在確定藝術教育目標上更關注幼兒整體人格的發展,強調幼兒藝術學習的興趣,藝術的感知體驗,表現創作,交流合作等基本藝術能力,以及尊重、關懷、友善、分享、合作等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以幼兒發展為中心,提供多角度、多層面多渠道的情感體驗,實現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因此要求教師要在目標制定方面從原始的陳舊觀念中走出來,要注重人文性和幼兒發展性,目標是每一次活動的核心,目標制定的準確到位,將對活動的順利進行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如何制定好教育目標就成為了我們共同研究的對象。在我們開展的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是在思考、實踐、再反思的過程中,不斷摸索,反復實踐,在這樣的磨練中,我感覺自己在目標的制定方面領悟到了一些東西,促進了自身的成長。
一、原始活動記錄與反饋反思
(一)第一次制定目標后的活動
記得在《過猴山》課題中,有一次小組活動是《勾畫猴臉》,內容的新奇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欲望,他們都用自己獨特的審美繪畫了各式各樣的猴臉面具,這源于活動前所做的準備工作比較充分,比如集體欣賞了動畫片《過猴山》,觀看了京劇《大鬧天宮》,孩子們一眼就認出了眾多演員中的孫悟空,我問他們為什么?孩子們說:“因為孫悟空化了猴臉的妝。”隨后我和孩子們共同欣賞了京劇百猴圖中各種劇種各門各派的猴臉圖片,孩子們看到這么多形式各異的猴臉興奮極了。這一系列的活動都豐富了他們的視覺感受,并激發了幼兒的創作欲望,為他們下一步的繪畫制作乃至表演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活動過程中,我先請孩子們共同回憶了京劇臉譜的樣子,幼兒自己總結了猴臉的主要特征,然后請幼兒觀看了猴臉的泥塑圖片,孩子們特別感興趣,投放大圖片有利于幼兒細致觀察猴子的桃形臉的勾畫,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總結出了猴子桃形臉的特征及勾畫方法。隨后我們欣賞了一些臉譜上的裝飾圖案及紋樣,豐富了幼兒的想象力。在示范的過程中,我重點為幼兒介紹了勾畫猴臉的順序,應從哪里起筆到哪里結束,并向幼兒介紹了不同的勾畫方法,比如可以先點出桃形的4個點,在將點用曲線連接起來的方法,便于畫出更為對稱的線條。在幼兒繪畫時,他們便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了不同難度的方法,有的是直接在面具上勾畫桃形臉;有的則先點了4個點,再連線;有的先將桃形勾好,再用線條及圖案裝飾額頭和臉頰,最后涂色;有的用曲線、波浪線、折線等線條進行裝飾;有的用了云彩、桃子、梅花、月亮等圖案進行裝飾;有的畫了一些螺旋的細線進行裝飾,孩子們說是猴毛。
在涂色時,我發現孩子們比以前更大膽了,也更會搭配顏色了,有的用紅色先將桃形臉涂好,有的繪畫了多種顏色的猴臉,有的用黃色著重勾畫了眼部,還用深色筆將眼睛周圍描了個圓圈,孩子們說這樣代表火眼晶晶;有的在額頭上畫了個粉色的大桃子,在桃子的底部畫了兩片綠葉進行點綴;更特別的是王思敬小朋友還運用了別具一格的繪畫方法,他先用紅色勾出了桃形臉,用黑色畫出了眉毛和眼睛,在額頭上畫了個大桃子,最后用棕色將桃形臉和桃子以外的其它部分都涂滿了,他以這種反襯法進行繪畫,效果非常好。孩子們通過這樣的活動,審美能力和繪畫技巧都得到了提高,幼兒戴上自己繪畫的面具進行動作模仿,興趣性特別高。這雖然是一次普通的小組活動,但其中卻蘊含了大量的藝術要素,重點強調了視覺造型和肢體語言的造型,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孩子們戴上自己勾畫的猴臉面具扮演小猴子,老師扮演老爺爺進行了有趣的猴子學樣的即興表演,充分發展了幼兒模仿能力,將活動推入高潮。
(二)反饋與反思
在活動的反饋中,主要點評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活動環節設計的比較緊湊,幼兒在活動中興趣性比較高。活動前的準備工作比較充分,幼兒表現力強,效果很好。第二,本活動作為綜合藝術活動,突出了戲劇的四要素,重點強調了視覺造型和肢體語言的造型。第三,活動中示范講解較清楚,幼兒繪畫中分出不同難度,方便幼兒選擇,使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
對于活動中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在目標的制定上,雖然對原有目標進行了修改,基本做到了根據本年領班幼兒的實際水平與特點進行調整,但還需再推敲。另外,面具的設計還應再考慮,比如眼部的開孔要擴大一些、鼻孔部分要剪開方便幼兒呼吸等細節問題。
二、評課及自我反思后的目標修改
通過這樣一次小組活動的準備到完成,特別是聽取了大家反饋后,使我感悟最為深刻的是目標的制定方面應該注意什么?應該怎樣制定活動目標才真正能夠促進幼兒發展?比如:一些活動內容在日常工作中是可以借鑒的,但在真正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要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認真地重新制定活動目標,要時刻注意目標的制定要以兒童發展為基礎,千萬不要將目標制定的過大,要實現目標為活動服務這一宗旨,讓幼兒真正完成目標。
因此我準備將本次活動的目標進行調整后再次實踐另外一個小組的活動,在比較中得到發展。首先我分析了其最原始的目標是:能夠掌握猴臉上桃形的輪廓特征,運用平面繪畫制作面具或油彩(彩繪棒)在面部繪畫的方式進行戲劇中猴子角色造型的表演,感受裝扮表演游戲的樂趣。
讀完這一目標,我開始深入的思考,過去是以課本為基礎,教師為中心開展教學,而現在要以目標為中心,目標是教師教育行為的出發點,又是教育行為的落腳點,是一個藝術活動的主體。于是我對其進行了部分修改:
第一、以促進幼兒發展為中心制定活動目標。由于在《過猴山》課題中,孩子們首先欣賞了動畫片《過猴山》,又通過仔細的觀察和模仿想象了猴子的各種動態造型,并運用簡單的線條繪畫的方式繪畫了形態各異的猴子。通過這兩次活動,孩子們對猴子的外形特征已有了相當多的了解,因此,我認為在勾畫猴臉時就應該能夠運用曲線線條勾出桃形臉,于是我將目標修改為:通過觀察比較,熟練運用曲線線條對稱勾畫桃形猴臉。在活動實踐中,大多數幼兒都能運用比較流暢的線條勾畫桃形臉,繪畫上比較大膽,個別幼兒需要老師的幫助,在對稱上還需練習,有的畫的一邊長一邊短,但大部分幼兒都已經達到了能夠熟練運用曲線線條的程度,因此這一目標的制定,達到了使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的目的。
第二、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和興趣點制定目標。在原有目標中設計了兩種制作方式,可以選擇平面繪畫面具,也可以選擇用油彩在面部直接勾畫。我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進行分析,由于他們較喜歡制作出自己的作品,以展覽的方式供大家欣賞,這樣更能激發幼兒興趣,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另外,繪畫面具和面部勾畫相比較,平面繪畫還是較為容易一些,于是我將內容確定為平面繪畫面具。在活動實踐前,我將面具都穿好了松緊帶,以便幼兒繪畫完畢就可以直接戴在面部進行表演了。在講解和指導時,我重點提示指導了顏色的運用和圖案的裝飾,在實踐中幼兒重點突出了大膽用色,自由創設花紋圖案的特點,每個人都以別具一格的審美繪畫了自己喜歡的猴臉面具。
第三、目標制定要準確到位,避免過于籠統空泛。由于戲劇表演中的造型對中班幼兒來說難度太大了,不可能完成,我將原有目標中“進行戲劇中猴臉角色造型的表演”一句刪除,而保留了“感受裝扮表演游戲的樂趣”一句。孩子們所感興趣的只是以游戲的方式進行的一些裝扮活動,在幼兒活動中重在過程而不是結果,對于他們來說擺出什么樣的造型不是最重要的,而在表演游戲中孩子們體驗到了快樂的同時得到了發展,那才是最重要的。在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中,我請孩子們戴上了自己繪畫的猴臉面具,由教師扮演老爺爺表演了動畫片《過猴山》中“猴子學樣”的片段,孩子們非常感興趣。
在目標調整后,我又重新實踐了這次活動,并取得了更好的教育效果,他們不僅僅繪畫了一張猴臉面具,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中獲得了綜合性的提高。對于我也是一次自我發展與成功體驗的教育活動。
綜上所述,通過每一次藝術活動的準備到完成,每一條目標的制定與修改,使我對藝術活動中目標的制定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特別是活動目標該如何進行修改從而更有助于活動的順利完成,對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更有效。也就是從預期目標到生成目標中應注意些什么,如何制定合適的目標,如何讓目標更好的為藝術活動服務等,為今后開展各項日常工作都起到了促進作用。在一次次藝術活動的準備到完成的過程中,我增長了不少知識,開闊了眼界,豐富了自身對藝術教育的認識,在發展孩子的同時也發展了自我,讓孩子們體驗快樂的同時促進教師發展,促進家園共育,我想這就是藝術教育的真諦。
【以兒童發展為中心的藝術活動設計】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美術欣賞中范畫應用的問題
• 淺談在美術活動中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
• 課堂環境創設于幼兒美術教育的作用之我見
• 在情境中教美術我們應注意
• 美術教育中如何為孩子的探索提供適時適當的幫助
• 通過繪畫培養幼兒自信心
• 美術課創設情境教學的有效途徑
• 在情境中教美術我們應注意
• 淺談藝術綜合教育活動中如何表現藝術美——記大班《金色的菜花》
• 淺談幼兒創造性美術活動的指導
• 能力在玩紙漿游戲中得到培養
• 系列層次活動理論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