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們生活在社會中,需要遵循一些規則。幼兒一邁入幼兒園,就會真切地感受到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制約,必須學會遵守規則的約束。本文結合教育實踐闡述了幼兒園如何搞好生活常規教育。
關鍵詞:幼兒 教育 常規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261-01
常規就是日常生活中必需遵守的規則,人們生活在社會中,需要遵循一些規則。幼兒一邁入幼兒園,就會真切地感受到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制約,他們也必須學會遵守規則的約束,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所需要遵守的各種規則便是常規。那么如何搞好幼兒生活常規教育呢?筆者的做法是:
1 良好習慣,堅持從小培養
所謂的“首印效應”就是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并且“首印效應”告訴我們:所有的事必須重視第一次,特別是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幼兒園是孩子走上社會的第一步,是幼兒在幼兒園養成良好習慣在一生中至關重要時機,正所謂:“少年若天成,習慣如自然”。有了好習慣,失敗不容易,沒有好習慣,成功不容易。
研究表明:3~12歲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認識和活動范圍逐漸擴大,求知欲望強烈,容易接受成人對其行為的訓練。所以我們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都要制定明確的規則,想方設法去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如規范幼兒不“丟三落四”,就可以使幼兒養成做事有條理、觀察細致的好習慣。
2 制定規則,嚴格規范動作
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較差,所以教師必須制定出明確的規章制度。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都要提出并建立規則,依據常規制度對幼兒進行指導,讓幼兒知道該如何約束自己,才能做得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規則時必須讓幼兒清楚為什么這樣制定,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因此,每個老師要結合本班級的具體情況和幼兒一起商討并制定班級規則。這樣,不僅能加深幼兒記憶,而且使幼兒更加自覺遵守他們親自制定的規則。如午睡時應該要求幼兒做到:(1)輕聲走進臥室;(2)臨睡及起床時保持安靜;(3)在固定的地方穿脫衣服;(4)入睡時不玩其他物品;(5)午睡時能主動表示大小便。
其次,由于家庭教育、幼兒本身具有差異性,在實施建立常規的初期時,要細心的去指導、示范,對于經常違反規則的幼兒,應該強化動作,并且由于孩子本身具有的一些破壞行為,必要時加以小小的懲罰,反復地建立規則意識,再強化動作。對于這種個體我們應該堅持,不能放棄,步調一致,否則其他的孩子就會去模仿,影響整體,最后一事無成。
3 強化激勵,做到家園一致
美國心理學家利伯特在《發展心理學》一書中強調提出:“強化在建立新的行為模式方面是最為有效的,而強化越及時,則效果越大,反之越小。”因此,宜對孩子在培養良好習慣方面的積極表現予以、肯定、贊揚、獎賞等正面引導。在幼兒園,孩子們為什么能夠形成不挑食、準時睡覺等好的行為習慣,原因就在于幼兒園有嚴格的規范,有良好的強化激勵作用。例如:孩子因偶爾上課積極發言而受到了老師的贊揚,那么這種行為就會經常表現出來,該行為的增強就是由于老師的贊揚起了強化作用。
可是,孩子在園的好習慣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習慣具有不穩定的因素外,主要還在于家長在家里沒有嚴格的要求。即使有了一些規定,也由于父母嬌寵慣養,規定往往難以執行,而這些規定一旦破例,便會前功盡棄,良好的習慣再也難以形成了。所以,在行為習慣的培養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園溝通,延續幼兒園的某些常規制度,家園配合、協調一致地堅持下去,直到新習慣在孩子身上自覺養成為止。
4 以愛為本,建立信號機制
在現實工作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些老師說:“快去洗手,吃點心”,“上課要坐端正”,“不要亂丟玩具”等簡單的口令,這些口令可能已經習以為常,但細細回味,發現命令的口吻太強烈,孩子遇到這些問題沒有自己的思考,只是簡單地按照老師的命令極不情愿地執行,并沒有內化為孩子的自覺行為,只是在外界壓力下暫時的被動行為,這樣的常規培養并不是我們所想要的。所以,在進行常規培養的時候,我們應該采用幼兒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用點點滴滴的關愛讓他們慢慢的接納,讓“愛”成為情感互動的潤滑劑,讓他們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在愛的氛圍里學習規則,讓他們輕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幼兒園的各項規章制度。
我們還在長期的常規培養實踐中堅持使用多種信號機制,建立班級常規文化,主要有:(1)口頭指令信號。教師通過口頭指令信號,可以直接告訴幼兒該做什么;(2)鈴鼓信號。鈴鼓可以產生豐富的節奏變化中,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解放老師的嗓子,更可以培養幼兒多種良好習慣;(3)
音樂信號。在幼兒生活、學習的各個環節中播放
音樂,可以讓孩子在輕松、優美的音樂聲中產生愉悅、歡快的心情,并逐步知道聽到某一樂曲,就明白該干什么。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孩子熟悉大量的歌曲和樂曲,享受音樂的熏陶,另一方面,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接收特定的信號,形成良好的習慣;(4)肢體語言信號。老師可使用自身的肢體,做出不同的動作,用肢體提醒幼兒,用眼睛與幼兒對話,如:隊列訓練時,老師通過不同的手勢可以讓幼兒完成不同的動作。
一個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循序漸進過程中慢慢養成的。我們教師只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地堅持對幼兒常規教育和培養,就一定能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人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J].健康領域,2001,9.
[2]唐淑,虞永平.幼兒園班級管理[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沈冰倩(1990-),女,江蘇昆山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教育。
【幼兒園如何搞好生活常規教育】相關文章:
• 防止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策略探究
• 幼兒園室內區域游戲活動實施探析
• 漫談幼兒園教師的知識儲備
• 幼兒園教學中的語言藝術
• 淺談幼兒園教育過程公平問題
• 友誼幼兒園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
• 綠色教育,綠色幼兒園
• 淺談幼兒園的藝術教育
• 淺談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信息化教育
• 淺談幼兒園“值日生”工作的開展
• 幼兒園泥塑活動興趣策略探討
• 如何做好幼兒園家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