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常規培養的關鍵期是小班,建立良好的常規會顯得尤為重要,還為以后中班、大班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幼兒從家庭步入幼兒園,由于環境的變化和心理上的不適應,剛開始幼兒會出現哭鬧現象。這時,我們要教會幼兒如何在幼兒園生活、學習,這就要建立良好的常規。下面就此作一論述!
【關鍵詞】幼兒園;小班;常規;培養
幼兒園與小學不同,幼兒在園時間長,每天長達9個多小時,要使幼兒在這么長的一段時間里生活得充實、愉快,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都能有效地發揮作用,除了教學活動、游戲內容的安排要符合不同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外,良好的常規更是有力的保證。對剛離開家庭的三歲的孩子而言,要去遵守這些常規是不容易的,小班一日生活安排有十幾個環節及相應常規,往往使幼兒覺得苦惱,但也絕不能限制幼兒去遵守,而是要想方設法運用種種幼兒能接受的方法,把常規轉化為他們的自覺生活習慣。經驗告訴我們,當孩子離開家庭進入陌生環境往往感到不知所措時,我們抱抱幼兒、親親幼兒,或者摸摸他們的小臉蛋和藹地說:“媽媽上班去了,在幼兒園老師就是你們的媽媽,等媽媽下班后就會來接你。”孩子更容易擺脫對家人的依戀,比較順利地適應集體生活,這時就要建立良好的常規。我認為,小班幼兒年齡小,思維能力和自控能力還不完善,在建立常規培養中,有時運用一定的夸張是非常有利的,它能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教師的管理工作應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亂,這樣才能實現幼兒園的各項教育目標,促進幼兒健康、和諧地發展。同時,還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注意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注意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老師要和幼兒建立深厚的感情,這是培養良好常規的前提。小班幼兒年齡小,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還不成熟,生活自理能力差,如大、小便不會脫褲子,老師要不厭其煩地幫助他們一個個脫,一個個提。吃飯時有的幼兒不會用勺子,我就耐心地叫他們怎樣用餐具,并一口口地喂。遇到情緒不穩定的幼兒,要想辦法哄。有的剛入園的幼兒,由于對環境不適應,對老師不熟悉,所以有什么事也不敢說出來,經常把大小便弄在身上,老師要毫不嫌棄地幫助他們換衣服、洗衣服。對他們從不訓斥,而是用柔和語氣和他們說話,用微笑打動他們,讓他們感到很溫暖,漸漸地他們對老師不再有戒備感或恐懼心理,也克服了害羞的心理,遇到事情也大膽地說出來,自理能力很快提高了。“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作為教師都希望把自己的班級常規抓好,但是每位幼兒的特點是截然不同的,不可急于求成,應循序漸進,遇到問題如何去調整,都應有一個統盤的考慮,應對幼兒積極鼓勵、充分肯定并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比如:小班幼兒在吃飯時尤其是吃米飯的時候,身上、桌子上、地上到處是米粒,為此,我在幼兒吃飯前會提一些要求,如:“老師最喜歡自己吃飯不掉米粒的小朋友,今天,看看哪個小朋友表現得最棒。”幼兒們都會一口口慢慢地吃,生怕米粒掉在地上、桌上。這些小事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經常進行,不要因為事小而吝嗇你的表揚和鼓勵,幼兒也有可能會因為你的贊許而高興上半天,會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事情。
教師要做到以身作則,平常的一個很小的舉動都有可能發揮巨大的感染作用。另外不要輕易對孩子做承諾,說過的就必須要實現,為孩子在心理上樹立一種相信老師的心態。如:老師承諾過要發給幼兒小紅花以示獎勵的時候,一定要做到,不然幼兒會覺得老師沒有肯定他們,會讓幼兒有一種沮喪的心情。有時要有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心態,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如洗手環節我們要求幼兒在如廁完后進行洗手時要排好隊,如果這時老師也要洗手不可以插到幼兒前面,而是到已經為他們畫好的小腳印上去排隊。午睡時老師也不可以大聲講話,因為幼兒聽到老師講話,肯定也想講話。在中午飯后散步這一環節中,有些幼兒無視老師的存在,總是大聲吆喝或者和同伴亂跑,情急之中我想為何不組織一個復習游戲,就是帶領幼兒進行邊拍手邊演唱學過的歌曲或者玩《木頭人》的小游戲,這樣既可讓孩子熟練地掌握在幼兒園所學的知識,幼兒的常規也跟上去了,幼兒也玩得很高興。根據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幼兒神經系統正處于發育過程中,大腦皮層發育尚未完全成熟,興奮和抑制不平衡,容易疲勞,注意力不持久。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保護幼兒的神經系統,讓興奮過程中與抑制過程合理交替,相互協調,支配幼兒正常的有規律的運動。如:離園這個環節是孩子們最浮躁的時候,我們要么復習當天所學的知識,要么做一個安靜的小游戲,這樣幼兒會安安靜靜地等父母來接。
常規也需要在游戲中學習、練習,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學游戲對幼兒進行了常規教育。比如:開學初,我組織幼兒玩“我和標志做朋友”的游戲,在老師的引導下反復認識并找出自己的標志,使幼兒很快地學會了自己用完的杯子和毛巾要放到相應的標志上去。再如:幼兒在搭建區玩了玩具后容易亂扔、亂放,或者拿著手中的玩具就到別的區域去玩。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就會帶領幼兒在玩之前給他們講一個《小象要回家》的故事,并采取了“玩具要回家”的游戲,在收拾玩具時,我就說:“小朋友,送玩具回家了。”如果有些幼兒還想玩時,我就會進行情景表演,以玩具的口吻說:“我的寶寶怎么還沒有回家呀?”這時幼兒就會在其他同伴的提醒下很快地將玩具送到原來的位置上。通過這樣反復的游戲,幼兒養成了物歸原處的常規習慣。在環節銜接的過程中,我會隨時提醒幼兒“看看老師的眼睛里有沒有你”,或者利用
音樂來進行,告訴幼兒應該干什么,這樣幼兒會很自覺地坐好并能認真地聽老師的話,同時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
要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形成家園一致。特別是小班,初入園時,家長擔心幼兒,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就利用家園宣傳櫥窗、家長開放日、家長會、家長早晚接送等多種形式,向家長宣傳幼兒園活動常規,讓家長了解幼兒遵守常規的重要性,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同時對家長提出有關教養幼兒的具體要求,在家也給孩子一個家的常規,并督促執行,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了家園配合,才能培養良好、穩定的常規。
說起來常規培養是需要很長時間的一項工作,它需要教師有效的耐性,常規管理要在不斷的強化中養成和提高,教師要在提出要求后,及時輔導和監督,否則要求會變成空口號。總之,常規的培養貴在堅持,當你有堅持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孩子們付出十分的愛心和耐心的時候,孩子們自然會聽你的話,那么常規管理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覺得很難。
【幼兒園小班常規培養的重要性分析】相關文章:
• 幼兒園門前的哭聲
• 問題導向:創建優質鄉村幼兒園
•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研究
• 如何提升幼兒園教師的職業素養
• 關于幼兒園開展節日教育的探究
• 淺談幼兒園個別化教學
• 依托本地資源,創設幼兒園環境
• 試析幼兒園如何有效開展趣味籃球運動
• 希望幼兒園課程建設理念初探
• 村里有了漂亮幼兒園
• 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策略
• 淺談幼兒園團隊建設